翠绿的葡萄架下,年轻的农民小王用IC卡控制着渗灌设施。湿润的西瓜大棚里,瓜王老宋用摇控器为他的西瓜实行膜下滴灌。这是记者今天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在北京大兴区庞各庄看到的当代中国农业灌溉的具体情景,亦是北京通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使农民告别千百年来“大水漫灌”的“豪迈”,走进高效用水时代的缩影。
近年来,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而农业用水一直是用水“霸主”,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是农民祖祖辈辈传承的习惯。用水浪费、水资源污染,更使水资源紧缺雪上加霜。据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介绍,北京的人均水拥有量都不及以缺水而闻名世界的以色列。
为此,北京市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采取了立体式推进的节水建设。
首先以推动农业灌溉方式的革命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用水定额管理,以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重点,推进农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收费,实现了“一井、一表、一号、一卡、一数”。大力建设农业高效实用节水体系,到2005年,设施农业滴灌累计达到了46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84%,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45%下降为38%。
在推进节水过程中,北京大力推进农村用水民主管理,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实施农民自主参与水务建设和管理制度。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明确本村供水工程建设内容、规模,民主选举用水协会,由协会制定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并由村民代表表决通过,供水成本、运行费用等全部公开,由村民全程监督,协会代表村民反映每个村民的呼声与诉求。过去节水问题是“政府费力倡导,农民我行我素”,如今,节水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来源:法制日报 200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