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建设,激发节水内在潜能 |
|
2006-07-11
|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乃至每一个人的广泛参与,因此,如何充分调动用水者的节水积极性至关重要。那么,究竟如何调动,调动用户节水的驱动力又在哪里呢?显然,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但单靠政府的号召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次“节水中国行”的采访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通过制度建设,节余的水量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使节水与用水户的利益直接挂钩,将是从根本上解决节水内在动力不足的关键环节。
调价
要实现利益驱动,价格杠杆无疑是一个必要手段,对于二、三产业更是如此。从2002年起,山东大幅度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平均由每立方米0.2元提高到0.6元,地表水最高0.8元,地下水最高1.8元。水资源费的调整对用水和节水起到非常大的调控作用,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减少用水就等于降低成本,节水即意味着增效。实行新标准以来,全省有1500家规模以上企业由地下水改用地表水,污水回用量累计达到6.9亿立方米。一些自来水公司停止开采地下水,改用水库中的地表水供水;一些企业关闭了地下水源,改用矿坑水、中水等非常规水源。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2002年至今共建设了73个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4.03亿元,通过采取干法除尘、焦化生化废水回收利用、循环水系统改造串级利用、外排水处理回用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新水消耗。2005年,莱钢吨钢耗新水只有3.50吨,在国内同行业中是最少的。对此,莱钢仍不满足,公司高层表示,他们远期的节水目标是吨钢耗水2.6立方米,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
天津自1997年以来,先后7次调整自来水价格,居民生活用水由每吨0.68元提高到3.4元,工业用水由每吨0.95元提高到5.6元,特种行业水价提高到20元,而且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天津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副处长董国凤说,水价差价的调节作用,增强了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益。目前,“一水多用”的节约观念已深入人心,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文明用水已成为广大天津市民的自觉行动。董国凤说,现在在天津,不光是企业主动节水降耗,发展循环用水,许多家庭用水也实行“接力”:淘米水洗菜,洗完菜涮拖把,拖完地的水再用来冲厕所,尽量让用水效益发挥到最大。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实践表明,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对于价格的调整都相当敏感,他们或回收再用,或流程再造,千方百计地降低水耗,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他们深知,节约用水就意味着新的项目可以上马,节约用水就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节约用水就是创造财富。
激励
当然,价格手段的运用是有限度的。在任何国家,水都是半公共产品,水价不可能无限制地涨下去,这时候,激励机制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节水奖,超额罚,这一规则现已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被普遍推广运用。河北省结合水权分配和实际用水量,对农业用水实行节奖超罚制度,让节水与用水户的利益直接挂钩。在试点地区之一的元氏县北褚村,村主任告诉记者,春灌后一算账,共有150户农民受到了奖励,总共发放奖金256.64元,当然,也有村民因为超用被罚了款。村用水者协会会长杨建国说,虽然奖罚的数额都不大,但却极大调动了群众节水的积极性。奖金兑现后,节水成为大家的热门话题,村民们纷纷表示要争取多节水,多受奖,不受罚。
在北褚村,我们真切感受了激励机制促进节水的力量。由于群众可以从节水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大家节水的热情十分高涨,千方百计多节水。去年秋收麦种期间,他们利用整地种麦的机会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1000多亩。种完麦后,村里又铺设地下输水管道,整修防渗渠道,又有300多亩土地实现了节水灌溉。在施工现场,日上劳力200多人,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干劲十足。目前北褚村全村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200亩,年可节水30万立方米。
水市场
如果节约下来的水能够直接在市场中交易和变现,这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节水热情。浙江、甘肃、宁夏、内蒙古……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水市场方面的探索,为用水户之间进行水量交易搭建平台。尽管水市场的建立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的作用日益凸显。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者”——甘肃省张掖市,一个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八成以上,他们率先在农业用水中实行了水票制供水,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落到实处,强力推进农业节水。
这里的农户都有一本“水权证”,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每户农民的年可用水量。农民分配到水权后,便可持证去水务部门购买水票。用水时,先交水票后浇水,水过账清,公开透明。对用不完的水票,可通过水市场自由转让,也就是“水权交易”。政府对交易价格予以指导,但不干涉。农业用水交易价不超过政府基本水价的3~4倍,工业用水交易价不超过10倍;对未实现交易的结余水量,水管单位按照基本水价的120%回购。
两寸见方的小小水票逐步发展成为水量、水价及水权交易的综合载体。
张掖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国强告诉记者,实行定额管理,允许水量交易后,农民像珍惜自己的财产一样珍惜自己的水权,想方设法节水,极力提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水事纠纷及大水漫灌等现象基本消失,关心水、珍惜水、爱护水利工程设施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仅2005年农业用水总量就同比下降了1.9亿立方米。
随着水权理论走向实践的不断深入,水权交易正逐步走出田间地头,迈向城市的生产生活。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黄河南岸灌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现场,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副局长王继峰告诉记者,在水利部党组水权理论的指引下,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将水权理论转变为市场实践。通过水权转换的方式实现了渠道衬砌,所需的工程建设费用全部由企业支付;同时,参与水权转换的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用水许可。水权转换,不仅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还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目前,黄河南岸灌区经过节水改造,可望节约出1.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这些节约出来的水资源将被转换出来,用于投资灌区节水改造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合作期限为25年。
在宁夏,我们看到了大致相同的情景。宁夏东部地区本是一片荒漠,但如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鲁能集团、神华集团等大型企业已经相继进驻,数以亿吨计的煤炭等地下矿产资源将在这里被转化成电力、化工产品,草木不生的荒漠将变成财源茂盛的聚宝盆。支撑这一变化的,正是水权转换给这里带来的宝贵的水资源。
同行的宁夏水利厅副总工王建华介绍,这些企业的用水都是从农业节水中节约出来的,通过水权转换解决了企业的用水问题。如果没有水权转换,这些项目将无法实施。
水权转换正越来越成为水资源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敢吃螃蟹者已抢占了先机,品尝到收获的果实。水权转换不仅影响着这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强化了水的商品属性,改变了人们的用水意识。水是商品、节水有益、用水有偿的全新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由此而日益完善的新的用水管水机制,也使得节约用水成为用水受益户的内在需求,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推动元素,成为地方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采访中我们看到,通过经济杠杆和利益导向引导用水户节水,成为促进节约用水十分有效的手段。在这个运行机制中,如果要让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有效发挥,就要为杠杆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供水到户,甚至具体到人。虽然可能只是区区几角、几分钱的激励,但节水的效果却是巨大的。
以往,我们传统的节水全靠工程措施和行政手段推动,缺乏自主节水的激励机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结果常常导致节水成为政府的“独角戏”:政府有投入就有节水,没投入就没有节水,用水户自主自愿参与节水的积极性并不高。事实证明,要想把节水转变为用水户的自觉行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节水的利益驱动问题,将用水户的外在社会成本转化为内在的个人利益,从而形成节水的动力。当然,这需要从制度入手,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自主节水的积极性。这也正是传统节水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区别。由此看来,让用水户从节水中受益,理应成为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制度设计的出发点。 |
|
作者:李坤 贾志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