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膜下滴灌谱写绿色神话


2006-07-04

  “这就是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作物用水全部采用膜下滴灌的节水灌溉方式。”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棉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副局长陈茂山向记者介绍说,“膜下滴灌大幅度降低了灌溉用水,亩均田间用水量只要200~260立方米,比常规地面灌大约少了一半。”

  汽车在石河子市一片棉花田旁停下,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上,我们倾听兵团人与节水的故事,感受着因节水而来的喜人变化。

  广布在新疆的兵团垦区和农牧团场大多地处沙漠边缘、盐碱腹地及边境沿线,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日益增长的人口,不断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新的要求,也促使兵团人在提高用水效率方面下足了工夫。兵团人称,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水利发展史,而这部水利史又是一部技术含量不断升级的节水用水、配水管水史。

  兵团开发之初,主要采用砌石和混凝土板对纵坡较大的渠道实施衬砌,以解决防冲问题,同时也可减少渠道渗漏。20世纪70年代中期,兵团的灌溉面积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输水渠系以及田间工程标准太低,田间灌溉粗放落后,造成毛灌溉定额过高,不仅水资源紧张局面未能得到缓解,同时由于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加重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使农田减产甚至弃耕。

  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不但需要实施渠道防渗,还要改进田间灌水方式,要在通过节水灌溉提高水利用率的同时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实践,使兵团人深明此理,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膜下滴灌技术就是兵团人探索征途上取得的重大收获,它使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成为现实。

  “膜下滴灌技术是兵团人结合起源于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日本发明的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根据西北干旱地区的实际创造出来的。”谈起膜下滴灌,兵团人如数家珍,语气中饱含着骄傲和自豪。兵团水利局张敏副局长说:“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我们的滴灌产品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幅度提升了农田的产出。该技术现在不仅我们用,农民们也竞相采用。”

  站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棉田现场,只见白色透明的塑料薄膜下边有根拇指般粗细的黑色管线,管线上均匀地分布着针眼,植物灌溉时,随着微灌设备首部控制阀的开启,灌溉水源便通过管线、透过针眼均匀地注入植物的根部,完成灌水环节,并且,在灌水的同时还可同步实现施肥、施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等。

  张敏介绍,膜下滴灌技术,减少了耕作程序,通过干播湿出、滴水出苗措施,原本需要在播前进行的田间机械作业可以减少,甚至取消。同时还引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田间取消了渠道,可节约耕地5%~7%;膜下滴灌为局部灌溉,按作物需要供水,无深层渗漏,无水肥的无效消耗,同时地表有地膜覆盖,蒸发量减少,消耗的水肥基本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肥;膜下滴灌还可保持土壤疏松,基本不长杂草,大大减少中耕次数,滴灌浸润区将土壤盐分向外推出,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作物抗御天气等灾害的能力增强,推动了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膜滴技术可确保作物增产15%以上。就棉花而言,每亩可增加皮棉单产15公斤以上,每亩增收240~280元。

  “兵团人创造和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正在给农业生产、节水灌溉带来一场深刻的变化。”张敏说,“它在实现节水的同时,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一些耕作方式,还可增产增收,使原来以节水为主要目标的节水灌溉,变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亮点,实现了节水灌溉、发展经济双赢。”

  现在,经过兵团广大水利工作者的努力,膜下滴灌技术以每年百万亩以上的速度在推进,它不仅服务于棉花、瓜果、蔬菜等农业生产,还广泛运用于沙漠、戈壁、荒滩的改造。

  兵团水利局节水办主任胡卫东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兵团已发展节水灌溉工程570万亩,以膜下滴灌为主打的微灌技术创造了农田大面积应用的世界第一。连同由兵团农工自主发明的180万亩自压微水头软管灌溉,兵团的节水灌溉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41%。兵团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40提高到目前的0.45,年节水量达7.5亿立方米。

  有了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技术作支撑,石河子耕地已达到300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粮食、蔬菜、瓜果基地,名扬海内外的“彩棉之乡”、“番茄酱之乡”。

  节水不仅惠及农业,也让城市景观绿化、城市周边及垦区的生态与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

  石河子垦区的玛纳斯湖是玛纳斯河下游的一个调节性湖泊,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用水过度而干涸。近5年来,随着农业用水的减少,玛纳斯湖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目前湖区面积已达120多平方公里。胡杨树、芦苇等植物重吐嫩芽,再现湖泊周边,焕发出新的生机。

  石河子市虽是个年降雨量只有140毫米的戈壁城市,但兵团人精心铺设的微喷灌系统,使其道路两旁绿树成阴、花团锦簇,整个城市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草当中。如今石河子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7.6平方米,成为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绿洲,并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中国首届人居环境奖”、“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兵团人靠节水在荒漠戈壁中创造了绿色奇迹。

  ■编辑点评

  节水创造财富

  对广袤的新疆来说,最为弥足珍贵的莫过于水了。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就是荒滩。

  兵团人从扎根边疆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水结缘。多少年来,他们用汗水浇灌绿洲,以智慧带动创新,凭节水创造财富,在戈壁荒滩上谱写着水的神话。他们用实践证明,在水资源短缺的不争事实面前,人的创新潜能有多大,节水的潜力就有多大,在节水的征程中,不怕举步维艰,而怕裹足不前。

  兵团人的实践还证明,节水应注重规模效应,“单打独斗”效果弱,“集团作战”效益佳;应注重提高科技含量,舍弃“大刀长矛”,改用“激光制导”;应注重自律意识的养成,从“要我节水”走向“我要节水”;应注重全方位推进,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将触角从农业延伸至工业、生活。

  兵团人在节水的道路上不断地创造着辉煌。
作者:贾志成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