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科学用水合理节水的强力引擎 |
|
2006-06-09
|
工农业要发展,水不够用怎么办?这是令缺水地区非常“头疼”的大问题。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方大城市,天津在经济发展中主动适应缺水现状,把“着力点”放在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上,努力降低用水消耗,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来节约水资源,实现以水定产,以供定需。 天津的用水大户主要是工业,工业用水总量约占城市用水总量的一半左右。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思路,天津在最近几年内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和调整,在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压缩用水效率低的行业,纺织、造纸等行业中的一批能耗、水耗高,技术落后的企业相继在天津“消失”。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中以节水为先,严格限制高取水工业项目,大力发展优质、低耗、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对不同的产业和企业,天津实行“区别对待”:电子信息等低耗水、高附加值产业,实行用水优质优供;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优先满足用水需要。此外,天津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节水论证制度,节水项目和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通过政府以节水为主导的如此一番调控,天津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子、光电一体化、信息产业等一批高附加值、低耗水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广告印刷、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等产业也迅速崛起。而伴随着天津市主要工业的战略东移,化工、冶金、石油等企业被规划布局在东丽区或滨海新区等靠近海边的地方。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天津还从淘汰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入手,解决结构性浪费水的问题。通过对200多个企业工业冷却循环水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节水50%以上;通过对电力等生产工艺推广无耗水和低耗水等新工艺,生产工艺用水量降低了30%。在设计年总用水量1200万吨的天津钢管公司,记者了解到,通过应用和推广工业冷却水循环系统技术改造、提高冷却循环水浓缩倍率等工业节水的关键技术,全公司水重复利用率已超过97%,万元产值取水量降至5.7立方米,吨钢耗新水降至2.97立方米,在全国特钢系统中创造了“水重复利用率最高,万元产值取水量最低,吨钢耗新水最少”三项第一。目前,该厂生产能力比建厂初期翻了一番,而用水量降低了一半。 据天津市水利局局长王宏江介绍,在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天津也在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各区县根据农业水源分布情况,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广泛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林果和畜牧水产养殖等低耗水高效农业。近年来,天津市水稻播种面积已由原来的100多万亩减少到目前的20多万亩。与此同时,天津市还积极引导农民多种抗旱作物,调整和增加棉花播种面积。2006年,天津市棉花计划种植面积达到98.51万亩,比2005年增加了8万亩。在南部干旱严重的静海、大港及西青等区县,则发展了冬枣、小枣等耐旱经济作物15万亩。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达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又保证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产业结构调整是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的过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天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强力引擎。2005年,天津市节水型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而用水量不及一半;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5.3%,用水量却没有增加。
■编辑点评
贵在政府主导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按说应是水源丰沛宝地,如今却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缺水之痛。 正像缺水的以色列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节水技术一样,天津也在水资源的短腿面前寻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案: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自律式发展的理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科学用水,合理节水,并将此理念渗透到工业、农业、城市等诸多方面,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此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从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水管理,从单一节水转向全面节水,从有项目就上转变为非节水的不批,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天津的实践再次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以水定产,合理布局、科学用水,是新理念指导下的大动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区域就能解决得了的,必须由政府主导,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落实。天津市做到了。 |
|
作者:李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