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亿方农业用水是怎样节出来的?


2006-06-02


  在我国,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北京也不例外。2000年,北京市农业用水达16.5亿立方米。然而到了2005年,这一数据已降至13.2亿立方米。农业历史性地从北京耗水行业榜首下降至第二位。
  短短5年时间,北京农业用水减少了3.3亿立方米,如此大的数量,北京是怎么省下来的?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北京近郊农村。

  向科技要水,利用现代科技,推行精准灌溉

  怀柔区范各庄村村民白玉贵的葡萄园,已经装上了整套滴灌设备。在葡萄园里,记者发现了一个连接在白色塑料管上的小仪器,外观看似水表,表盘上却划分出了红黄蓝等不同颜色的区域。白玉贵告诉记者,这个仪器是用来监测土壤墒情的张力计,他可以根据指针指向的不同色区判断土壤的墒情,并以此决定是否向葡萄滴水。
  白玉贵使用的墒情监测及滴灌设备,是北京精准灌溉系统的一种。在北京的农业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区内,安装了许多用来监测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雨量等田间自然条件的设备。这些设备将自动采集的精确田间数据“反映”给农民,农民根据信息判断农作物的需水要求,什么时候施水,施多少水,心里清清楚楚。
  适时适量灌溉,不必要施给葡萄的水就节省了下来,而通过对施水量的准确把握,避免葡萄苗无限制生长,还可以节省土地肥力。精准灌溉不仅为自家节省了水费,同时又有利于葡萄的良性生长,白玉贵自然喜在心中。2005年,他的20亩葡萄园大获丰收,收益6万余元。
  应该说,精准灌溉正如其名,是一种层次更高、更为有效的节水灌溉手段。精准灌溉的推广,一改长期以来的“大水漫灌”现象,可直接推动农业用水量的逐年减少。目前,北京不仅节水灌溉面积由74%提高到了84%,而且,灌溉水利用系数也由2000年的0.55提高到2005年的0.65,高出全国农业灌溉水平均利用率20个百分点。
  作为农业节水的先锋,高标准精准灌溉示范区正在发挥巨大的示范作用。截至去年底,已经有20个这样的示范灌区在北京陆续诞生。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严格计量、有偿取用

  实际上,仅仅依靠一套田间监测设备或者管灌、喷灌、微灌等工程措施,并不足以支撑北京农业用水的大量减少,高效的用水管理是北京农业节水的又一重要方面。
  为了能够促进节约用水,北京水务部门全面推进了机井计量管理、月统月报工作。2004年,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区县水利局、基层水务站及市科研技术部门,相继完成了机井GPS定位、普查上图、安装水表等相关工作,还给部分机井安装了远程抄表装置,部分机井安装了具有预付费功能的IC卡水表。
  现在,北京全市机井基本达到了“一井、一表、一卡、一号、一数”的管理要求,每眼井安装了一块水表、编了一个井号、建了一张档案卡,并且定期统计上报取水量数据,实现了农村用水月统月报、计量管理,将原本粗放的管理变为集约化经营。
  用水月统月报、计量管理,很快就使定额管理、总量控制、有偿取用这些词汇,在农民的耳朵里由陌生到熟悉。农村用水由分散走向集中,提高了农户的节水意识,促进了农户节约用水。
  在建设节水灌溉项目的同时,北京积极推行了计划用水、科学灌溉、用户参与等管理措施,并辅之以推广土地平整、秸秆还田、化学保水剂等农艺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节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开发非常规水源,农业用水结构由单一水源向多水源综合利用转变

  减少现有水源取用量,是节约;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也是对常规水源的节约。近几年,北京在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方面动了不少“脑筋”,目前农业用水结构已从主要依靠地下水的单一水源转变为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等多水源综合利用。
  2005年,北京市结合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的数个灌区节水改造,利用高碑店、黄村卫星城等污水处理厂的1.2亿立方米再生水,滋润了近30万亩的农田。地下水因此少开采了3000万立方米。
  在雨洪水的利用中,密云县沙厂灌区流域网络化集雨灌溉、平谷区挂甲峪小流域雨洪资源利用等节水项目,将节水灌溉与田间蓄滞雨水相结合,将新技术推广与节水工程措施相结合,将节水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同样取得喜人效果。
  通过在近郊的走访,记者找到了答案。北京农业用水20%的大幅度下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北京市结合国家农业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推广精准灌溉,实施科学管理,调整用水结构等一系列综合节水措施。
  我们期待,在北京这座严重缺水的城市里,会有更多的行业能够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水资源。
作者:贾志成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