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齐步走”


2006-05-30


  开栏语:由中宣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会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近日联合启动了“节水中国行”宣传活动,奏响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中的节水强音。本报记者全程随团采访,以专业的视角报道各地节水工作的认识、经验、做法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透视节水带给我们的诸多转变。中国水利网(www.chinawater.com.cn)将同步推出“节水中国行”专题。敬请关注。

  清澈的泉水缓缓流淌,岸边环境整洁优美,这样的景致出现在曾经被垃圾和污水破坏了的北京市怀柔区神堂峪小流域。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期间,这里“到访”了3万辆车、17万旅游者。现在,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游客留下的大量垃圾和污水犯愁了。北京市2005年开始实施的清洁小流域建设帮他们解决了这些难题:垃圾随时有专人回收送到封闭垃圾站,村民的家前屋后,就是小型污水处理站,排到河里的,都是达到国家一类排放标准的清水。祖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在自家开的一家家民俗旅店里,挣着城里人的钱。
  清洁小流域建设,既为北京留住了绿水青山,有效保护了水源,还推动了当地农村的观光旅游,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北京市主要的水源涵养和供给源地集中在郊区。目前仅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就居住着5.4万人,而怀柔、房山、平谷、顺义等城市水源地范围内则有40余万农民。近年来,水源地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旅游、采摘、养殖等产业。这些经济活动在为当地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活污水、垃圾、养殖废水和农药化肥等污染,水源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矛盾凸显。据统计,2004年北京市山区休闲旅游景点已接近400处,民俗旅游户2万余户,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调查表明,怀柔水库上游有餐饮和养鱼池150多处,密云水库周边有餐饮、养殖等污染源117处,平均日污水排放量约2.94万吨,日产生垃圾3000多吨,其中60%以上堆放在河道或沟道附近,是河道和水库污染的主要来源。
  为解决水源区农村、农民的水污染问题,北京市水务局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大力推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项同步治理,结合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突出库(河)滨带建设、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等新内容。
  2005年,北京市共建设清洁小流域20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39处,改造农村厕所2.6万多个,建垃圾处理设施9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
  在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础上,北京市还在水源保护地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生态修复防线。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远山中山,封山禁牧,减少人为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第二道防线为生态治理防线。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丘陵,发展节水灌溉,营造水土保持林。以综合治理为重点,将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第三道防线为生态保护防线。在河道库区周边整治河道,清理垃圾、保护植被,恢复湿地,减少人为扰动,恢复自然生态。
  北京构筑“三道防线”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小流域治理的方法,根据流域内的不同部位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措施。在传统山、水、田、林、路治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污水、垃圾的治理和村民居住区的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北京大山深处的人口集中区、养殖区,已经建设了上百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小型垃圾处理设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封山育林减少入库泥沙36万吨;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减少入库污水300万吨。按照规划,北京市今后每年还要建设1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实现让清水下山,逐步改变山区水环境的目的。
  在北京,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达到了保护水源、改善水质和发展经济的目的。据介绍,治理区六成以上的流域发展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果品采摘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以上,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生态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双赢。


  ■编辑点评
  保护也是一种节约

  北京通过建三道防线,不仅改善了生态、发展了经济,而且保护了水源,为缓解首都水资源短缺,贡献了力量,实现了一举多得。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节水是根本,保护也至关重要。保护水资源就是防止人们对水的破坏和损害,而对水的破坏和损害,就是对水的一种浪费,保护就是限制浪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水资源就是对水资源浪费行为的一种限制,也可以说是对水资源的一种间接节约。
  在我国,因水资源遭到破坏而导致用水短缺的地区不在少数,甚至在素有“水乡”之称的南方不少地区,因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保护的意识,千方百计保护好有限而珍贵的水资源,防止对水的无谓破坏和损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有水不能用”的“望水兴叹”被动局面。
作者:李坤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