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后这样的行为——黄河说“不”!


2006-06-15

  农民日报记者 毛小瑞

  5月25日,“节水中国行”西北组启程。走过内蒙古和宁夏后,感触最深的是黄河太伟大,对这条母亲河我们再不能“肆无忌惮”了。

  “节水”,农业节水,在这些地方可谓是深入人心,所到之处都在大兴水渠衬砌,有了衬砌,水流得快,节省时间;减少了渗漏,水省了。为增加节水灌溉的建设资金,这些地方的“水权转换”也搞得如火如荼,鄂尔多斯的黄河南岸自流灌区,自1999年以来,国家给的水利资金总计不过2950万元,可是去年,他们通过水权转换用2.4亿立方米的水就换来了6.5亿人民币的农业节水灌溉改造资金。农民管水协会在这些地方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着,带来的效果很显见——人为的跑冒滴露没有了。节水带来的喜悦挂在农民和干部的脸上。

  不过,记者从“一派大好”中发现个问题,那就是,农业节水后的行为规范。

  宁夏平罗县的姚伏镇。2005年该镇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下设18个分会。镇协会会长吴福财说,协会成立后,管理有了序,水省多了,过去全镇6.7万亩地用的水,可浇现在的8.3万亩地。账不难算,节水后该镇扩大耕地面积1.6万亩。据介绍,目前宁夏全区农民共自发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905家,控制灌溉面积500万亩,占黄河灌区灌溉面积的83%以上。多的不说,如果有十个姚伏镇将节省下的水用于扩大灌溉面积,那就是16万亩,这16万亩就说种小麦,按一亩地400立方米水计算,耗水是6400万立方米水,产出效益是6400万。作为农民和局部小账算算,还是偷着乐!

  可是,大账一算,就难高兴得起来了。内蒙古、宁夏属中国最不发达地区,谁都明白要想靠这里传统的农业走入“发达”不可能。宁夏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供水工程供水公司的经理杨国告诉记者,农业1立方米水,产出是1元,他这里供给工业1立方米水,产出是58元。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可问题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就是农民手中的一笔财富。尤其在这缺水的地区。而他们只能通过扩大灌溉面积,将这“财富”转化成现金。而这“微薄”现金的成本有多大,远远不是杨经理告诉我们的1∶58的倍数,其中应包括,国家为让农业节水各项投入的成本计算!

  我们从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中还可得到启发,农民节省下来的水,政府可为工业和农业用水的转换搭建桥梁,让工业用既能承受,又有利于农民的价格,将水买下发展工业。在内蒙古和宁夏这样的地方,如此“闲置耕地”无论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看都是一种科学的选择。这也是作为黄河儿女对母亲河爱护的选择!

  作为农民,节水绝不是他主观愿望所为,是政府引导的结果。同样,农业灌溉节省下来的水的再利用也应当靠政府的正确引导。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黄河的年平均流量仅为500多亿立方米水,而且每年还要留出200多亿立方米冲沙,剩下的300多亿立方米水,供沿黄河的各个省份分享,如何科学用好这些水,不仅关系到各省的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也是黄河这条母亲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毛小瑞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