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垒起集雨池 聚得抗旱水

2006-09-08

1.jpg

   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江南村,从山上俯瞰,大大小小的集雨池星罗棋布。 赵文甫摄

   

    今年四川大旱,菜农徐泽万却拿着自家地里产出的鲜灵灵的黄瓜,把记者带到还有存水的集雨池边说:“今年是春旱连伏旱,要不是有这个池子,黄瓜肯定没收成!”

    这是8月下旬的四川省金堂县福兴镇三王庙村,记者在抗旱一线见到的一幕。放眼望去,枇杷、柑桔、蔬菜,染绿山岗,只有玉米地一片枯黄,“集的雨不够保玉米的。”徐泽万说,但果树、蔬菜都没问题。

    “今年的大旱是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考验,也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更加深入人心。”一直忙碌在抗旱一线的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朱兵说,“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微水工程,以往在不少人心目中地位低微。但今年,微水工程起了大作用——凡是粮食作物绝收的地方都是没有微水工程的地方,凡有微水工程的,肯定不至于绝收。”

    记者在四川蒲江县、金堂县、仁寿县看到,由于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果实挂满枝头,集雨池里还存着去年的雨水,灾区农民的损失大大减轻。

    集雨池 聚宝盆

    8月22日,汽车呼啸着爬上一个45度的山坡,开始在大山里转着圈攀升。“这都是旱山村,这些村交通不便,长期为水所困,当地农民一直很穷。有了集雨池后,农民开始种植蔬菜水果,并把蔬菜水果卖出去,收入大大提高。”四川省水利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办公室段霞说。

    田野中,一口口圆形的集雨池星罗棋布,池子里波光粼粼,大部分的池子还有1/4的水,有些池子里水还是满的。水面上,鹅鸭在嬉戏,在大旱的四川山区,这情景特别动人。

    在成都市蒲江县长秋乡石马村,记者看到绿色的柑桔挂满枝头。全村耕地753亩,有501亩种植优质柑桔和柚子。64岁的村民李贵林抚弄着自家的柑桔树告诉记者:“今年大旱,集雨池起了大作用。我们村是乡里最旱的村,靠天吃饭,遇到旱灾就没得收成。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鸡叫下山挑桶水,太阳落山才进门’。遇到旱情,县委就要派车送水。只要是干旱20天以上,生产、生活用水就没有了。搞集雨工程,老百姓都欢迎,我家修了两口池子,浇地的水有了,去年村里又打了井,喝上了干净的井水。”

    老人高兴地打开水龙头,让我们看清澈的井水,他笑得很开心。

    1999年,石马村被四川省水利厅列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试点村,建了108口蓄水池,总投资62.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25万元,村里和群众自筹42.05万元,平均每口池子能灌溉3至5亩地。村委会主任陈金福搅动着集雨池里的水说:“我们都叫它‘聚宝盆’,往年降雨量有700至800毫米,今年还不到400毫米。如果没有这些池子,我们根本不敢种柑桔。柑桔每斤能卖1.5至2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原来不足1600元,现在已达到3700元。”

    小工程 治大旱

    “我今年74岁了,没见过这样的大旱!”在仁寿县文宫镇石家村,李代明老人站在玉米地里,把仅有的几穗玉米收回家。不过老人并不焦心,“我主要是种枇杷,我们这里是枇杷之乡,集下的雨水主要保果树,只种了3分地的玉米,玉米是喂牲畜的,对收入影响不大。”

    仁寿县文宫镇义和村海拔800多米,是出名的旱山村,以前遇到大旱,粮食作物基本绝收。1998年,财政部、水利部开展雨水集蓄利用试点,义和村是第一批试点村,建起集雨池后,这里开始种枇杷,村里又打了井,家家喝上了自来水。义和村党支部书记徐刚才骄傲地告诉记者,“有了集雨池,就能调整种植结构,这是致富的关键一环!1995年以前,我们这里还住茅草房。村里搞‘以改治旱、以调治旱’,每户平均修一口容量100立方米的集雨池。种枇杷以后,村民富起来了,95%以上住上了小楼房,80%以上的家庭有电视机、洗衣机、消毒柜、手机、饮水机,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

    农业要发展,水至关重要。“集雨池的创意源自百姓。四川有1.49万个旱山村,巴中的百姓在房前屋后挖池,靠微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经过水利工作者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加上科学设计、认真施工、严格验收、完善管理、创新机制,以及这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我们才有可能把这种房前屋后的集雨池建设推广到坡地,集雨池才在百姓中有亲和力,深受欢迎。”朱兵说。

    人水和 人气和

    人水和谐,带来了干群关系的和谐;人水和谐,减少了乡邻纠纷,也带来村民关系的和谐。在采访中,不少村民不约而同说到了“和谐”。长秋乡寿安水利管理站站长陈文俊给记者讲了个5棵柑桔树的故事:“修建集雨池,农户能得到财政补贴,自己也要投工投钱,大家都吃一碗水,互相很和谐。村里有户人家修池子,要在另一户的地里修集雨面,得挖掉5棵柑桔树啊!可那户村民毫无怨言,说这是为集雨,当挖就挖嘛。有时为了浇灌方便,农户之间会换一下池子,他们都是商量着来,从没为这闹纠纷。过去为了一点事吵来吵去,现在为了修集雨池,都能互相支持。可以说,修集雨池使邻里和谐团结了,大家知道集起雨来能办大事嘛!”

    “谁都说四川是天府之国,却不大知道四川的平原只占全省面积的5.3%,大量的是丘陵山区和高原,这些地方很缺水。全省平均年降雨1003毫米,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需要水的时候没有水,高原丘陵又留不住水,十年九旱。”四川省农田水利局副局长王华说,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效果是“吹糠见米,立竿见影”,当年建设当年见效。这几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旱山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作为“治水兴蜀”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5年来,每年投入3000万至6800万元,累计投入2.8亿元,兴建各种雨水集蓄利用工程8.9万处,受益农户达17万户。今年,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下,四川省财政又安排了4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23个村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8月23日清晨,成都下雨了。雨虽不大,但绵绵密密,暑热一扫而光。雨水让人精神一振,西部干旱地区的希望就在这绵绵雨水中,就在人们留住雨水的行动中。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9月8日 

    
作者:王晋 任芳
SRC-102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