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抗旱硬汉杨必文

2006-08-30

  今年,华蓥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高温干旱袭击,农作物大面积受灾,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面对严峻的旱灾,华蓥市古桥街道兴隆村党支书杨必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顶烈日,冒酷暑,战高温,奋战在抗旱一线,四处奔走找山泉,为群众安装自来水,解决了全村95%的农户饮用水难题。同时,带领群众大力维修山平塘,确保畜禽用水。杨必文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用辛劳的汗水和忘我的工作,唱响了一曲抗旱壮歌。

  旱魔肆虐,大地干渴。海拔500多米的华蓥市古桥街道兴隆村,4口山平塘干涸,3口水井枯竭。成片的果树卷叶、萎蔫、枯黄,630户村民和800多头牲畜饮水几近断绝,村党支书杨必文对此心急如焚。“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牲畜渴死,庄稼干死,更不能让村民没水吃!”今年65岁、有着40年党龄的杨必文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找到山泉,引泉下山,让老百姓喝上甘甜的泉水。”

  7月10日,天刚蒙蒙亮,杨必文头戴草帽,肩披毛巾又出发了。这已是他第26次上山了。正午时分,如炙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杨必文奔走在各个山头,弯腰曲背地在荆棘丛中刨来找去,身上早已被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手脚也磨出了血泡,汗水流进伤口,痛得钻心,但他全然不顾。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6时,杨必文终于在距村上5公里外的“叫花岩洞”找到了一股山泉水,这让他很是兴奋。可问题来了,要把水引到组上,需建集中供水站,购买水管,钱从哪里来?杨必文赓即召开村支两委会和群众大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大家认同。群众集一点,村上出一点,向上争取一点,他们很快筹集资金13.6万元。

  有了钱,杨必文立即带着村民干开了。他每天早出晚归,协调用地,清理淤积物,采购材料,安装水管……在他的带领下,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顶烈日,踏热浪,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然而,就在铺设管道的紧要关头,杨必文95岁高龄的母亲病重住院了,杨必文多想在病床前照顾辛劳一生的母亲,可是,老百姓的饮水工程,他却怎么也丢不下,只得打电话叫来远在重庆的妹妹照顾老人。7月28日,母亲出院回家了。深夜从工地上回来的杨必文来到母亲病床前,含泪说着:“妈,工地上人手很紧张,原谅我没到医院照顾你……”母亲淡淡地一笑:“工作要紧,有你妹照顾就可以了。”亲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杨必文很是欣慰,劲头更足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村上的两座集中供水站建成了。看着白花花的甘泉水从水管哗哗流出,杨必文心里顿觉舒畅甘甜。接着,杨必文又担起了管道巡查的任务。他说,“气温高,管道易暴裂,经常巡查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群众安全用水。”

  8月9日,杨必文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这天中午12点,查看完村上的旱情,杨必文正准备回家吃饭时,手机响了,“杨书记,可能有节水管破裂了,有3个组的群众没得水吃。”村民彭天校说。疲惫的杨必文二话没说,刨开荆棘,顺着管道一一排查,一直查到下午4点,才找到水管破裂地段。毒辣辣的太阳蒸烤下,饥累交加的杨必文突然头昏眼花,口唇发青,大汗淋漓。他知道,自己中暑了。没有防暑降温药,杨必文只好来到一阴凉处,自己扯痧。稍微好转,他便联系村上会计,带上工具和自己一道接水管。会计让他回去休息,可他就是“赖”着不走。深夜12点,管道修好了,杨必文才拖着虚弱的身子朝家里走去。

  8月26日,记者来到兴隆村彭家大院,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提着桶在村口集中供水点取水。杨必文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澈的泉水欢快地流进桶里,杨必文和村民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快两个月没下雨了!我活了79岁,从没经历过。”在村口取水点,老农曾世豪边比划边说,“多亏了杨书记为我们引来了泉水,大家再也不用四处找水了。”村民曾世豪的话引起了接水群众的一阵议论。“想起缺水那些天,自己到处挖坑找水,哪里有点泥浆水都舀起。洗脸的水又拿来喂猪。”“是啊,天干得太久了,老井的水早就枯竭。要不是杨书记,我家的70头猪不知从哪里找水给它吃。”提起杨书记不辞辛劳为他们找水的事,村民们个个脸上都充满感激。业主李玉芬告诉记者:“要不是杨书记协调群众有序放水,节约用水,她种的10万多株果树都干死了。杨书记为我们业主挽回了三百万元的损失,太感谢他了。”“你看,杨书记晒得又黑又瘦,手臂都晒脱了皮。”“来,杨书记辛苦了,请喝口你为大家引来的救命水。”农家院内,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

  来源: 四川在线 2006年8月29日

作者:杨天军 袁媛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