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高温下的重庆

2006-08-22

1

  烤出了马儿精神 记者 陆纲 摄  

 

  高温当前,很多人都在说高温烤出我们的基础设施困难,烤出我们的劳保空白,烤出我们的抗灾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事实,都需要改变。但我想说的是,高温旱灾,烤的更是我们的意志,勇气和决心。

  这决非一句空泛的话。当我们在41℃的高温中,和一队马帮一起翻越潼南五桂镇金刚坡十里山道,把水送到断水居民家中;当我们看到一块块冰砖被敲打成块,用桶装了放到公交车上,为乘客消暑降温;当我们看到一对老人夫妇挖了一口又一口井,终于寻找到了一瓢水;当我们看到一位断水多天的老太太,将来之不易的水让给驮水的马喝……我看到了旱灾面前,市民的意志、勇气和决心。

  在我报道了潼南马帮为居民送水、累死两匹马的消息后,一位读者留言道:“看到报道,眼角不觉有些湿润!向伟大、可爱的马儿致敬!也向奋斗在抗旱一线的重庆全体人民致敬!今年抗旱是对重庆人民的一次重大、特殊的考验,建议重庆人民在争夺抗旱胜利之后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发扬“马儿精神”,使它成为重庆未来发展的内在、长远动力。”总结得多好啊,这些话应该记取。

  朱明跃:我们生活依旧

  这次旱灾,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百万公顷农作物受旱,数十万树木渴死,七百多万头牲畜饮水难……我们这座城市受到严重考验。

  不过,我们生活依旧。楼下的王老头,每天清晨依旧和老伴去菜市买菜,准备一天的伙食;楼上的小刘两口儿,每天依旧形影不离手挽手,上下班同去同归;隔壁的张大婶,每天依旧邀约小区的大妈大姐,饭后跳一曲蹦恰恰……高温干旱面前,我们生活照常——该上班,上班;该娱乐,娱乐;该恋爱,恋爱;该锻炼,锻炼。

  60余年前,日军轰炸,人祸,我们愈炸愈强;60余年后,高温干旱,天灾,我们越旱越强。

  强在政府,强在百姓,强在我们的精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严重干旱,哀鸿遍野,禾苗枯萎,政府抗旱无力,灾民只得挖白泥巴填肚子,死者随处可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特大干旱,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城市居民吃菜用水极其困难,老百姓只有喝泥浆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作物大面积干死,城镇居民无菜可吃,上百万人无水可喝,人们只能等老天开恩。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特大干旱,没有人渴死——各地都在打井找水、组织送水;也没有人吃泥——紧急调运蔬菜平抑价格,保证供菜供粮;也没有人等老天开恩——各地都在紧追云层人工降雨……

  干旱面前,我们没有退缩。干旱面前,我们越旱越强。干旱面前,我们生活依旧。

  魏云坤: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今年特大干旱,我市水电气如何实现有序供应,基本保证市民生活所需?

  市电力公司在入夏前已做了充分准备。今年6月20日,该公司首次进行了电网“黑启动”演练;制订了10万、50万、100万等不同电力缺口下的不同控制预案;针对不同的变压器事故,修订了事故转移负荷方案;同时外联部门及时搞好电力外购协调,确保关键时刻都找到了外援……

  市自来水公司、中法供水公司除在入夏前对管网进行全面检修,成立抢修队外,中法供水公司还加紧扩建工程建设,并在7月7日果断实施40万人短暂大停水,转接二期管网。市燃气集团也针对气源不足,制订了保民用方案。

  试想,如果市电力公司、市燃气集团没有那一套套的应急方案,中法供水公司没有果断忍痛实施大停水转接,夏伏连旱中,市民的用水用气用电能有保证吗?

  记者在一些旱灾严重的区县则看到了伤心的一幕,因相关部门对提灌设施维持不及时,造成村民守着水库喊渴;因一些地方在水利调度上没有预案,造成水库旱前就已干枯,本不该受灾的地方出现了灾情……

  任何时候,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战。

  冉启虎:再遇干旱还会喊渴吗

  重庆被江河环绕,为何遇上干旱闹水荒?在采访全市众志成城抗旱之余,这样的疑问一直在我脑中回旋。

  于是去请教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专家严永辉,他分析,重庆大旱有天气的客观因素,但却有一处“硬伤”——全市至今没有一座主要用于灌溉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一旦遭遇特大干旱,现有水利设施的供水不过是杯水车薪。

  同样令人感到焦虑的是,我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据统计,全市水利设施约60%“带病服役”。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市水利局新闻发言人卢峰透露,近年国家对农村微型水利设施的投入有所增加、今年我市力争投入33亿元修建水利、堤防工程……那么,在5年后,10年后,干旱将不再如此狰狞?

  来源:重庆晚报    2006年8月22日

作者:何昌钦
SRC-102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