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夏:大旱测评民心

2006-09-12

  考验40度,无雨;42度……3个月连旱,一场始料不及的旱灾“烤焦”四川。蒿草枯萎,溪河断流,成片竹林像被火燎过,逶迤群山在阳光烤灼下反射着刺目的白光。

  一场50年未遇的大旱,一场罕见的严峻考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宏图展现四川。

  大旱面前,全省社会稳定,人心稳定。

  历史,将铭记发生在2006年夏的这一切。

  以人为本:

  21世纪的第一场抗大旱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现场目击8月12日,全省抗旱减灾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在凝重的气氛中举行。亲自指挥抗旱战役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言之切切:“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将确保城镇居民供水和农村人畜饮用水作为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件纵深7月21日,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粉房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明建松了一口气:村里的提灌站已修复,小河里提上来的水哗哗地流进已干旱月余的300多亩稻田。可他没料到,后来的40多天,天天烈日当空,居然“抽干一河又一河”。

  春旱连夏旱,水稻刚抽穗扬花,又碰到伏旱。遂宁告急、南充告急、广安告急、达州告急……灾情报告雪片般飞到省救灾办:119个县(市、区)发生伏旱;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3100万亩;近1000万人临时饮水困难。

  旱情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搞好抗旱防汛减灾工作。回良玉副总理深入我省重旱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抗旱减灾工作,并安排抗旱救灾资金3500万元。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抗旱救灾。郭永祥、张作哈等省领导深入南充、遂宁、广安、达州、绵阳等地指导抗旱工作。

  4000万元省长预备金用于支援重灾区;23个省级相关部门工作组分赴旱区帮助指导抗旱救灾;之后,6支由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带队的抗旱救灾工作组来到重灾区,指令明确:伏旱不解除不收兵。

  重灾区宣布:机关干部停止休假,停止召开与抗旱无关的会议,24小时值班,全力抗旱。

  与以往抗灾生产、生活都保不同,今年力保的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放在人的生活上。我省明确提出,GDP可以受到影响,灾区群众的生活不能受到影响。

  整个社会动员起来了:3.19亿元资金、84万套各种设备、2600多万人投入抗旱斗争。

  灾区需要水,4万多台次的运水车辆,给干渴的群众送去清泉。灾区需要电,工业让路,西电东输暂停,城市光彩工程关闭……
  大旱延续100天,全省无一人因灾死亡,也没出现以往大灾中常见的恐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曲壮歌!

  以人为本:21世纪的第一场大抗旱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群众评论“活了87岁,未见过这样的大旱。”蓬安县金甲乡下堂村刘三定老人说。“灾情再大,我们不慌,为啥?有我们的政府!”

  执政为民:

  三个月的持续抗旱亮出了共产党人的时代本色

  现场目击到8月15日,万源市黄钟镇吴家沟村村委会主任吴国成,帮助群众在山溪堵流抽水连续10多天没回家。自己养在山上的山羊无人管护,5只羊活活渴死。吴国成说:“我是党员干部。抗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个人吃点亏算个啥。”

  事件纵深蓬安县相如镇牛毛旋村坐落在旱山梁。山垭口上,一口山平塘管着两侧沟里的生产生活用水。9月2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惊奇地看到在3个月的大旱后,塘里竟然还有半塘水。

  “这水来得不容易。”正在塘边挑水的村民李松年告诉记者。

  原来,这口塘的水是经300米高的扬程,从3公里外的嘉陵江提上来的,群众吃水就靠塘边的几口机井。去年提灌站变压器被盗,这口塘7月初就干了,几百人吃水用水成了问题。正着急时,县领导带着镇上的干部来了。“政府花了5万元钱。那么大的太阳不说,一帮人3天3夜没睡觉,硬是把变压器安好。”李松年说。

  周围10多位村民七嘴八舌夸起村里的党员和干部来。

  “就说我们村的老党员彭德余吧,”李松年越说越激动,“扩这口塘,修公路,打水井,换变压器,哪样他不在场。他住在塘边,家里的机井成了个供水站,贴起电费让大家担。最难的关口大家挺过去了,他自己却病倒住院了。”

  遍访千里旱区,“彭德余”比比皆是。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话中,有这样一句:关键时刻,还是党员靠得住!

  刚刚经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洗礼的共产党员,在大旱的考验面前,像一面面高扬的旗帜,插在抗旱斗争的第一线,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间!

  群众评论“过去怕他们上门,上门就没好事。现在呢,你到周围团转问一问,哪个不想他们上门!要是没有他们,这次这么大的灾,结果怎样,难说。”蓬安县杨家镇茨藤村农民唐大成感慨万端地说。他所说的“他们”,是村里的党员干部。

  科学抗旱:

  主动避灾探索出极具特色的有效之策

  现场目击9月2日,射洪县太和镇王爷庙村,竹树青青,苕藤满厢。走进农家小院,随便扭开哪家厨房的水龙头,水哗哗流出。不是太阳和高温,看不出干旱的影子。但气象记录表明,今年1至8月,这个区域的总降水量仅100多毫米。

  事件纵深从去年开始,在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2处集中供水工程,全村300多户人都吃上了自来水,全村300多户人全部用上了自来水。这几年村里还建了3个提灌站,加上前锋渠的自流灌溉,今年水稻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

  事实上,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未松懈过。8700万人的衣食取自农业,“农业之本在于水,农业增效在于科技”。多年来,省委、省政府是这样强调的,各地也是这样干的。即使是近年风调雨顺,四川的户办工程、业主开发等小微型水利建设也从未停止过。“十五”期间,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入达636.33亿元,比“九五”增长74.7%。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57.7万处,解决了2370万人的饮水问题。丘陵地区开展的红层找水工程共打井75万口,使290万人饮水不再难。

  尽管重灾区今年粮食绝收或大幅减收,但农户家里普遍还存有半年以上的口粮。

  遭遇大旱,全省水利投入更大。到8月31日,打抗旱井3.5万口,新打红层找水井35.3万口。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149.1亿元,同比增长29.1%。

  如果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今年抗旱减灾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现代科学技术和顺天应时的农业结构调整则为防灾减灾开辟了广阔的路径。

  9月3日下午,简阳市东溪镇新胜村12社。已收了稻子的村民吴必仲告诉记者,今年他运用水稻覆膜和大三围强化栽培,亩产达到450公斤,“我算差的了,吴基祥家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

  新胜村村主任彭云飘说,作为省农科院的粮食丰产科技基地,全村580亩水稻都运用旱育秧、覆膜、大三围强化栽培等技术,其中覆膜的200多亩亩产达到550公斤。“每亩要增加成本50元,但节水60%以上。”他说。

  武胜县的5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运用提早育苗、旱育秧和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等技术,有效地躲过今年伏旱,平均亩产达到415公斤。

  以调(结构)制旱、以水(利)制旱、以早(栽、播)制旱、以旱(作)制旱。四川省物质基础和科学精神的到位,在2006的这个夏天,得到印证。

  群众评论简阳市青龙镇政治村种粮大户曾太光:“没有省上的领导和专家来帮忙,哪来好收成,哪避得过旱灾。10年旱9年好,天老爷惹不起躲得起,顺天应时就对了。”

   

    来源:四川日报    2006年9月12日

    
作者:邹渠 陈岳海
SRC-102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