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春天

2006-01-11

  尽管2005全疆农牧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于寒冷的12月下旬,但与会代表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春天到了”。当然,这个“春天”是指农田水利建设的“春天”。

    (一)

    “好多年了,从没像今天这样兴奋,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全州农牧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场景!”这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局副局长琪米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作为一个基层水利官员,琪米格之所以如此兴奋,是有原因的。

  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有依靠农民群众的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及自治区不仅每年投入资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还出台了利用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两工”制度。因此每到冬春农闲时节,便是农牧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好时光,尤其在南疆和田、喀什等地,上千人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场景随处可见。应该说,那时的农田水利建设,为我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由于那时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都带有一定的行政强制色彩,虽然推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由于一些决策不民主、不科学,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中做出了逐步取消“两工”的规定,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的决定。

    应该说,这是我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对农民多予少取的重要步骤。但由于理解的偏差,我区许多地州出现“一事一议”很难“议”现象。取消“两工”,意味着原来形成的按地亩集资、人均筹资等投入制度的取消。与此同时,国家及自治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也在逐年减少,使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资金削减;而我区大部分地县财政十分困难,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极为有限。因此,据我区水利部门统计,与1998年农田水利建设最高峰相比,全区农牧民年投入劳动工日由那时的9606.7万工天减少到目前的3162.15万工天,按每个劳动日10元计算,年减少6.4亿元的投入。这就导致我区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滑坡,农田水利工程劳损报废严重,农业灌溉年用水量高达450亿立方米,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的95%,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仅为0.43,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下滑趋势,已成为制约我区粮食生产能力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矛盾。

    (二)

    农田水利建设的下滑趋势不仅引起各级水利工作者的关注,更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资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为贯彻这一文件精神,200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点“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它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对我区农田水利建设来说,这无疑是个喜讯,而更让与会代表高兴的是,自治区财政在2005年拿出了2000多万元专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逐步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恢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鼎盛时期的投资规模。

    这便是与会代表所说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春天”。

    然而,面对“春天”的来临,与会代表的反应并不一致。

    一部分代表认为,尽管国家及自治区都做出了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决定,但在取消“两工”后再动员农民搞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很大。一是因为一些地区农民收入太低,无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在取消“两工”,农田水利建设采用“一事一议”,只要有一个农民反对,就进行不下去。比如和田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年平均投入水利建设近100个工天,现在也就十几个工天,还需要做工作农民才愿意干。

    另一部分代表则感到欢欣鼓舞,比如巴州、塔城等地代表。据巴州的琪米格介绍,2004年下半年,巴州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决定说,从2005年至2007年,州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库尔勒、尉犁、且末、轮台等县市财政,也相应拿出部分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们对通过“一事一议”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热情极高,因为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农民有切身感受。因此2005年,仅州财政就拿出1500万元的资金,带动农民干了投资规模3000万元的农田水利工程。琪米格说,有了国家和自治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相信巴州的农田水利建设一定会一年一个新台级。

    (三)

    毋庸置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春天”的确到了。如何迎接这个“春天”,却是现时摆在各级领导、水利部门和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个题目。用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王世江的话说,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王世江认为,是因为国家和自治区又开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农田水利建设。说它是挑战,是因为目前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而许多农民甚至基层干部把农田水利建设完全当作农民的负担,将农民正常合理的生产经营性投入与“三乱”混为一谈,使农田水利建设步履缓慢。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这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因此政府对农村的关心和支持更多地是从财政投入上体现的。但政府的投资属补助性质的,完全依靠政府投资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问题也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短期内难以作到,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要发展,还必需充分调动受益区农户的积极性。现阶段我区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利用农闲季节,引导农民尽可能地搞劳动积累,是我区资金紧张状况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以改善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可以从中受益。只要农民兄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是有积极性的。巴州、塔城等地农民已经以实际行动说明了这一点。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还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大局的需要。应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靠行政命令的作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研究制定政策、抓管理、抓服务上来,引导乡村自主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还应注意改变以往农田水利重规模和声势,不重效益和质量的行为,引导农民搞实实在在的工程,并引导农民农田进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资本运作,从市场机制中得到利益。

    农田水利作为一项群众参与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必需用民主管理代替行政命令,全力创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形式。要抓好“一事一议”的三个环节,一是所“议”之事要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二是要真正“议”起来,是充分发扬民主而不是搞形式;三是“议”完之后的实施过程要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作到村务公开,农民发自内心地想干。

    只有这样,新疆才有可能迎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春天”,这是与会代表讨论得来的一致结论。
 
  来源:新疆日报 2006年1月11日

作者:师巧梅
SRC-74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
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