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辉在国际灌排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2005-09-18

 

在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2005年9月18日)

 

尊敬的阿卜杜拉先生、新任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Peter S Lee、秘书长戈派拉克瑞斯南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今天就要闭幕了。在过去八天的时间里,来自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代表,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土资源利用”这个大会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召开了一系列专题会、研讨会和工作组会议,特别是围绕议题52“改善水土资源管理以提高灌溉农业效率”和议题53“与洪水和谐相处”;以及法律和制度上的挑战、水质及盐碱管理这两个专题,代表们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了精彩的报告,开展了热烈地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会期间还举办灌排设备和灌排成就展览会,促进了灌排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交流。刚才秘书长戈派拉克瑞斯南先生代表会议发表了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北京宣言》。正如秘书长先生总结时讲的,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这里,我代表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组委会,向为使这次大会成功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和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是你们的支持、参与和鼓励使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大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和任务。

 

  在这里,我代表大会组委会要特别感谢阿卜杜拉先生、新任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Peter S Lee、国际灌排委员会各位副主席、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戈派拉克瑞斯南先生及国际灌排委员会总部的全体人员,感谢各个国家和地区灌排委员会,你们对筹办这次国际灌排大会给予热情地帮助和专业性指导,组织了许多优秀论文,为代表们参加会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使大会组委会工作得以出色地开展。

 

  我同样要感谢各有关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你们的支持和参与使得国际灌排委员会大家庭有了更多的知心朋友和伙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我尤其要感谢新闻媒体的广大朋友们,你们对大会专业而深入的宣传报道,必将增加全社会对灌排事业的了解和关注,推动灌排事业的发展。

 

  我还要非常感谢国内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大学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你们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使大会组委会顺利完成了各项组织工作,确保了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

 

  最后我要感谢大会组委会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是你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造就了大会组委会的团队精神,克服了许多困难,使得各项组织工作扎实开展,为与会代表提供了良好服务。

 

  女士们、先生们,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就要闭幕了,这次大会给我们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洪水管理问题,促进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我相信,这笔财富将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受益,将使我们所有国家和地区受益,将造福于全世界人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灌区是中国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未来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解决粮食需求的缺口主要依靠灌区。

 

  随着中国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灌排事业不仅迎来了许多好的发展机遇,而且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公共财政能力的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加,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增加对农田灌排事业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灌排投入体制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我们将在过去大胆实践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吸收国际灌排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积极应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从大禹治水至今,中国的灌溉排水和防洪发展历史已达5000多年。中国古代人民修建的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大批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至今仍在发挥效益,有的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会后代表们将开始技术考察,希望你们在分享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领略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灌排和洪水管理等工作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衷心地希望这次大会能成为中国灌排领域开创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局面的里程碑。

 

  最后,祝与会代表会后技术考察工作愉快、身体健康,并预祝各位代表归国旅途中安全、顺利。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5年9月18日

作者: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
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
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