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起实施的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峰山切岭工地现场
蜿蜒曲折的海河,清澈安详,像一条玉带穿过津城,流向大海,滋育着津沽大地。在海河尽头有一座“丰碑”,它驯服了汹涌的海潮,为海河两岸人民树起安全的屏障;它将海河的洪涝水排入大海,为津沽大地经济的飞速发展护航;它维持了上游河道水位,使得海河碧水常驻,船舶运输畅通无阻。它就是海河防潮闸——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具有泄洪、挡潮、蓄淡、航运等综合用途的大型水闸。
从前,海河是一条兼具灌溉、航运、行洪、排涝和排污的自然潮汐河流,同时也是天津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饮水的水源河道。受渤海潮汐的影响,咸涩的海水直灌三岔河口。1957年,天津市出现了30年一遇的大旱,海河上游来水减少,海河含盐量增加,影响到天津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在天津市委的倡议下,有关部门提出了“清浊分流、咸淡分家”,在海河口兴建防潮闸的设想。
1958年7月1日,海河防潮闸破土动工,来自河北等各省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组成治河大军,浩浩荡荡地投入工程施工中。作家李霁野在《改造海河》中曾这样描述:“一到工地,沸腾的劳动就立刻开始了,新掘起的泥土发出香味。阳光越来越强,汗流得越来越多,大家的精神也越来越畅旺。报喜队陆续地敲锣打鼓前来,频频送来生产上新成绩的喜报。文艺工作者也源源来到工地上为我们演出。”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工地上人头攒动,劳动歌声如潮,号子呐喊声铿锵震天,喇叭捷报频传,何等热闹,何等壮观!这些朴实辛勤的劳动者,不畏艰难,舍身忘我,众志成城。181天里,450万人参加劳动,平均每天有2.4万人参与建设,不仅完成了开凿引河、截流和建闸的任务,还拓宽了渔船闸。
由于建闸基础工程长宽都在200米左右,闸室部分作业在地下15米到地上20多米的狭小范围内进行。施工技术人员只能开动脑筋,采用立体交叉作业,昼夜施工来保证进度。惊心动魄的拦河坝终于合龙了:龙口水深10多米,潮差4米以上,底层淤泥5米多厚,巨大水流往复滚动,十几吨重的柴石枕抛下水中便不见踪影。无畏的建闸勇士们有冲天干劲,把十几个柴石枕捆在一起,一组组向下推。经过一秒不停的44个日夜奋战,坚实的大坝被筑起.
1958年11月14日,在决战的关键时刻,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到工地现场视察,亲笔题词以示慰问,给参战军民巨大的鼓舞。今天我们看到海河防潮闸控制楼墙面正中镶嵌的“努力跃进,提前完成海河建闸工程”14个鎏金大字,笔迹流畅,遒劲有力,就是当时的题词。
1958年12月28日,海河防潮闸举行竣工典礼,海河口彩旗飞舞,人流如潮,时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万晓塘剪彩,红绸飞断,八道闸门一同开启,海河水奔腾入渤海,涛声、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设计8孔的海河防潮闸,闸室总宽76米,它改变了千百年来潮汐河道的状况,实现了咸淡分家,保证了城市用水,增强了防洪安全,改善了农业环境,成为一道雄伟景观。1980年,海河下游管理局成立。由海河水利委员会授权,其在管辖范围内行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统一管理和调度海河下游相关水利工程,其中就包括海河防潮闸。
作为一名水闸管理员,我常漫步在它身边,流连忘返。防潮闸两侧仿古控制楼顶上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古朴而典雅。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海河的防汛工作,朱镕基、姜春云、温家宝和回良玉等领导曾先后来此视察工作。
50多年来,海河防潮闸经受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及多次超标准风暴潮的严峻考验,交通桥更是成为塘沽区东沽至新港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结束了海河两岸隔河相望却无桥通行、绕行百里渡河的尴尬境遇,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海河防潮闸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同时,它还成为天津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确认为塘沽区历史文化遗产。
海河防潮闸耸立海河口,默默注视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忠实可敬的海河防潮闸管理人员与它终日为伴,与潮水赛跑,赶潮提闸,排泄洪水。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在他们手中薪火相传。
壮哉,海河防潮闸!
伟哉,海河防潮闸人!
(作者单位:水利部海委海河下游管理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