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通河河道
被人们誉为“苏东大地母亲河”的通榆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美。可是,通榆河上马的艰难起步,却是鲜为人知的。
25年前,原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后任江苏省副省长的陈克天,已经离休了,但他仍然关心着江苏水利事业的发展。他在关注苏北段京杭运河续建工程的同时,还思考在苏北沿海开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南到南通,北达赣榆,叫通榆河。
1985年春节刚过,陈老就带领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关部门教授专家和四个市的领导及代表70多人,开始查勘调研。2月25日,从南通出发,经盐城、淮阴,到连云港结束,花了15天时间。在调研中,大家热情很高,边看边听边议。全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两院院士严恺教授和其他许多专家、学者、领导畅所欲言,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献计献策。
对于通榆河河线走向,水利、交通和市县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通榆河全线长415公里,分南、中、北三段。南段,南通至海安,长90公里。中段,海安至北六塘河,长245公里。北段,北六塘河到连云港、赣榆,长80公里。
1985年,在繁花似锦的5月,陈老带着一些人去了北京,争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对建设通榆河的支持。
陈老曾深情地说:“为通榆河工程立项和审批,我专程赴京十四五次之多。有一次在北京生病,是坐轮椅上飞机回南京的。还有一次,为催批通榆河工程,在北京中直机关招待所住了30多天,在江苏驻京办事处过了76岁生日。”
陈老对通榆河工程的深情关怀、艰辛努力、感人事迹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是用语言都很难描述的。
1990年春夏之间,我随记者去沿海一线采访,我们从海安出发,沿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县沿海地区采访。所到之处,地方群众干部都迫切希望早开通榆河。响水县有的同志含着泪水说:“我们响水,世世代代就是想水。有了水,什么都会大变样。”《新华日报》3位资深记者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苏东大地的母亲河》等6篇很有分量的文章,表达了沿海地区人民的心声,展现了通榆河工程的重大意义。
1993年9月1日,通榆河中段工程正式动工。河道工程,从海安至响水入灌河,接到北六塘河,长245公里;枢纽工程,有总渠立交、废黄河立交、响水枢纽、北六塘河枢纽、海安枢纽;沿线配套工程,有跨河公路桥18座,渡口31座,影响建筑物241座。今天来看,这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江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向沿海地区提供淡水资源,改造中低产田,开发沿海滩涂,建设“海上苏东”,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开工前,陈老听江苏省水利厅有关领导的汇报,一切按原定规划进行。对此,他感到由衷高兴和无比欣慰。
现在,通榆河北延工程也步入快车道,一条漫长而美丽的河流,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沿海大地上。通榆河的曙光,照亮了沿海滩涂,照亮了新崛起的沿海港口群,照亮了苏东大地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