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庙水文站的昨天与今天

新庙水文站旧貌

 

 

新庙水文站新貌

 

    中国水利网站9月9日讯 新庙水文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新庙乡古城壕村,1965年建站,是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最大的一条支流勃牛川的控制站。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风沙灾害严重,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之称,90年代包神府公路开通以前,只有一条长长的沙路与外界相连,出入极其艰难,涨水时河水阻断,更是进不去出不来。

 

    老站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办公室,是一间30平米的灰色砖瓦房,西边有两间各10平米的小砖瓦房,是单身职工宿舍。后院是职工家属院,有一排共六、七间土坯房,是完全按照当地民房标准建造的,墙体用石片干砌而成,两面抹上泥巴,屋顶以石板当瓦遮挡风雨。由于建材低劣、施工粗糙再加上年久失修,这些站房破损严重,下走风上漏雨,诸多隐患也威胁着职工的生命安全。没有水井,更没有自来水,职工吃水要到河对面的一处山泉去挑,上山下山,河水里趟过来趟过去,来回三四里,没有半个钟头回不来,涨水时过不去,天冷时水寒刺骨,吃水异常困难。测验设施方面,吊箱为手摇式,升降靠手摇,前后移动也要靠岸上两人手摇,测一回流最少也要四人,不仅占用人力,而且速度慢效率低精度差。操作房为三面石墙一顶草棚,里面是人力绞车。浮标房更是简陋的不成其为房,仅是三面石墙而已,连顶都没有,浮标投掷器完全靠手摇,刮风下雨都只能露天作业。平板台是一块水泥板,上面刻有视线及角度。观测路从河边呈蛇形曲曲折折爬上山,是一条土石路,坡陡弯急,晴天尚不好走,下了雨更是湿滑危险。这就是昔日的新庙水文站。

 

    恶劣的周边环境、贫乏的生活条件及简陋的测验设施,注定新庙水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部艰难的奋斗史。

 

    1984年4月,冰雪消融,河水陡涨。连日来勃牛川水情急剧变化,为了及时掌握水情、取得第一手资料,56岁的职工刘青源便住进了对岸山腰上的破观测房。老刘是出了名的“一根筋”,一有水情他准扎在这里,水不退人不撤。连日过度操劳加剧了他多年的某种怪病,发作起来腹痛如割,一天到晚腹泻不止。快8点了,老刘一手捂着隐隐作痛的下腹,一手提着沙桶,沿着近乎垂直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往下挪。他忍着腹痛看了水位,取了单沙,然后用尽全身的力气爬上山腰的观测房,用痉挛不止的手在记载本上写下“4月26日8点,水位11.24米”。一阵前所未有的剧痛袭来,他眼前一黑便啥也不知道了。职工和家属久久不见对岸的动静,坐着手摇吊箱过来一看,老刘已经不省人事。大家背起老刘就往70公里外的伊旗方向跑去。漫漫黄沙,无边无际,还没跑出5公里,老刘就断了气。府谷中心站派人下来处理老刘后事,根据老刘症状,经咨询医生,才知道老刘患的是结肠炎,本不至于要命,只是没及时救治才把一条鲜活的生命给耽搁了。

 

    1989年7月,新庙水文站发生百年不遇大水,为抢测涨坡流量,由于人手不足,站长赵基元身先士卒一人登上吊箱。勃牛川是典型暴涨暴落山溪性河流,大水时尤其如此。测流当中,水势突然陡涨,眼睁睁看着湍急的水流离吊箱底部越来越近,赵基元一边峁足全力往上绞吊箱,一边大声呼喊岸上的两人往回绞吊箱。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两组人谁都不会惜力,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可人手哪能比得了机器,人力哪能比得了电力,很快吊箱底部着了水,吊箱在强大水流的作用下秋千一般剧烈震颤大幅摇摆起来。悬索随时会绷断,吊箱随时会被洪魔吞噬。万幸的是此时已近岸边,强烈的求生本能让赵基元横下一条心跳入水中,凭借一点点水性奋力游上岸,鬼门关里侥幸逃生。

 

    1992年,雷成茂从黄校毕业分来这里,并被任命为站长。闭塞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促使他决心自己动手改变这一切。站上吃水困难,雷成茂带领大家在对岸山顶发现一眼泉水,用钢索悬管将泉水引到院里,变成“自来水”。新庙吃菜难,他们就在河边开荒种菜种瓜,勤浇水饱施肥,当年就获得丰收,自足有余,还拉到乡上卖。当地不产酱油,卖的也少,雷成茂带头凑钱,派人到外地学回酱油酿造技术,再买来大缸和原料,经反复试制,竟酿出了合格产品,供应乡供销社,一年下来净赚3000元。站上原有几间破旧的危房,透风漏雨,大家办公、吃住全在里面,拥挤杂乱。几千元的血汗钱他们没有装入腰包,在没有上级投资的情况下,他们买来红砖和木梁,又自烧石灰,亲手和泥垒砖,盖起了两间红砖房,大大改善了站上的办公与居住条件。

 

    幸福不再是梦

 

    2006年黄委中游水文局投入巨资、集中力量对新庙水文站进行了生产、生活设施的全面重建,使这个昔日的“中游四大偏僻站之首”、以偏僻艰苦闻名全河的小站浴火重生,焕发出异彩。

 

    2000年,我曾在新庙水文站待过一年,对那里工作、生活条件之恶劣之艰苦深有体会,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也产生了深厚感情。该站重建后,一直没有机会再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也一直都在盼望着有一天能一睹她的新姿。今年夏天,单位派我到新庙水文站帮助测报,我夙愿得偿。

 

    汽车沿包神府一级公路飞驰,在一个分岔口拐入另一条柏油路,10分钟后便到了新庙乡。再前行数百米,远远地,一座红瓦白墙的二层洋楼便跃入我的视野,群山之颠、绿树之间,它显得那么洁净,那么俊秀,那么安静,尤如一位淑女在山林间静坐小憩。同事告诉我,那就是新庙水文站。是吗?我对她更加神往了,恨不能长了翅膀一下子扑到她跟前看个究竟。

 

    车很快下了一道大坡,跨过小河,又拐了一道弯,高空中一架锃明瓦亮的不锈钢吊箱牢牢吸引了我的眼球,它是中游水文局新研制的电动升降吊箱,以前要两人才能绞动的笨重吊箱现在只需一人在上头轻点按纽就能升降,且能精确定位,轻巧灵活,安全可靠,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测验速度和精度。山坡上那条陡滑曲折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直尺般笔直规整的青石台阶,一通到顶,俨如天路。我兴致陡增,决定弃车上山,亲身体验一下走在“天路”上的感觉。新观测路足有20米高,山上巍然矗立着一座古风古韵的建筑,挑式飞檐的红瓦屋顶,瓷砖贴面的白净墙体,防盗门,白地砖,实现更灵活更精确控制的吊箱操作台,这是操作房。上游100米处,一条水泥小道的尽头是浮标房,六角斗拱飞檐红瓦尖顶,瓷砖贴面白墙,状似仿古凉亭,充满园林气派,电动浮标投掷器只需轻点按纽即可转动如飞,实现浮标的定位投放。

 

    穿过一道黑漆铁艺大门,那座红顶白墙的二层洋楼尽在眼前,一览无余。楼顶呈四棱椎形,红色琉璃瓦边边相扣,严丝合缝。安置的太阳能热水器证明这里不能用上了自来水,而且不用出门就能洗澡。墙体白色瓷砖贴面,光亮如镜。站上的同志闻声而出,热情迎我进楼。扶着不锈钢栏杆,踏着灰色花斑大理石台阶,穿过蓝色防盗门,便进入一楼大厅,这里足有20余平米,摆着一张椭圆形会议桌,配备六把舒适的皮椅,是站上开会和办公的地方。水情室,HW—1000型超声波自记水位计实时观测定时打印着水位数据,JDZ—1型固态雨量计实时监测着雨量变化,液晶电脑里《水文测验数据处理系统》只要输入原始数据,一点“计算”各项测验成果便准确得出,而且能打印、绘图、整编,将职工从原来复杂繁琐的手工计算中彻底解脱出来。泥沙室,大立柜里不锈钢沙桶光可鉴人、整齐划一,电子天平放上比重瓶就能精确显示沙重,省却了老式天平反反复复取放砝码费时耗力又难保精度的麻烦。职工宿舍里,桌、床、柜一应俱全,清一色的新式家具,美观舒适。厨房,燃气灶、电磁炉、冰箱、洗碗池、冷热水龙头、各式灶具餐具应有尽有,水龙头一开,源自深层地下、清凉纯净的自来水便哗哗流淌。肉禽蛋奶、各式蔬菜丰富着职工的饮食,强壮着职工的体质。餐厅里大餐桌典雅别致,坐在这里就餐胃口一定不错。卫生间里果然卫生,水冲式坐便器、陶瓷洗手池白净如玉,在这里即使方便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楼前停着一辆“雅马哈”摩托车和一辆家用“奇瑞”小轿车,交通出行方面我们的职工早已不靠两条腿丈量大地了。花砖铺就的宽阔平整的院子被打扫的纤尘不染,长方形的大花池里绿树环绕,碧草如茵,牵牛花、月季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等多种蔬菜花枝交错,硕果累累,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测报设施的现代化、测报水平的升级、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职工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热情更加高涨,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他们写满自信的言谈举止、整洁优美的站容站貌及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就是这一切最好的证明。

 

    中游如此多娇

 

    新庙水文站的变迁只是近年来黄河中游水文巨变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中央直属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实施,全测区近40个水文站彻底告别过去,旧貌换新颜。一座座新颖美观的欧式别墅建筑雨后春笋般崛起于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成为引领一方潮流的地标式建筑,一块块绿意葱茏、姹紫嫣红的花池菜园形成装点在黄河高原上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以电动升降吊箱、自记水位计、固态雨量计、电子天平、短信平台、宽带网络、水文测验数据处理系统、新编码水情检错及语音报警系统、北方片水文资料整编软件为代表的最新水文测报设施全面装备一线测站,一些大站还装备了大跨度水文缆道遥测平台、大跨度铅鱼缆道测验系统、浮标自动监控系统等最新设施。今年9月,设施更先进、功能更齐全的黄委中游水文局综合测报大楼已经顺利落成,职工们即将迁入宽敞明亮的新楼办公。

 

    今天,黄河中游水文各种测验、报汛设施均得到了全面改造升级,水文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实现了质的飞跃,职工们热爱水文、奉献水文的热情高涨,黄河中游水文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向着更高更强的水文现代化目标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9月9日

作者: 张政
SRC-128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