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铜墙铁壁锁蛟龙

浦东临港新城新海塘固若金汤

 

 

浦东管理人员驾车巡查海塘

 

    中国水利网站9月9日讯 工作之余,我喜欢在到海边去观海听潮。十余年前,我在上海浦东芦潮港工作时,那真是开门见海,夜夜听潮。如今,我在傍海的临港新城工作,只要步行不久,就可以到港城大堤上漫步。

 

    站在新建成的临港大堤上,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象展现在眼前:银白色的长堤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钢筋混凝土翻浪墙、消浪栅板、块石护坡等连成一道坚实的屏障,滚滚海潮与堤坝相撞溅起高高的浪花。堤内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新城建筑群,堤外则是一望无际的大东海,何其壮观!

 

    浦东东南两面临海,地处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有117公里海岸线,是上海东南沿海防汛的最前沿要塞。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赋予浦东人民防汛防台的历史重任,海塘是浦东人民的“生命线”。

 

    有史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因为海塘失修和低标准,台风大潮曾无数次吞噬过浦东人民宝贵的生命以及含辛茹苦创造的财富,“海潮没禾稼,民死相枕籍”的惨剧屡屡发生。潮声如雷,海堤坍光,水如猛虎,人或为鱼鳖,海里人“听潮色变”。1949年7月24日夜,连年失修的低标准的海塘在台风暴雨高潮的袭击下溃决。当时上海刚刚解放才两个月,灾情发生后,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元帅当即号召上海各界投入抗灾救灾和抢修海塘的战斗。抢修海塘的工程于农历八月中旬完工,并通过了陈毅市长建议命名新塘为“人民塘”的提议。1950年后,人民塘逐年加高加固。到了1957年,塘身高度达到7.5—8.5米标准,顶面宽至5米,抗御台风海潮的能力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海塘建设,不断加大投资整治力度,先后修筑了人民塘、胜利塘、九四塘、世纪塘等多条海塘,一线海塘不断外延,防御标准一高再高。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海塘都是泥土塘,堤顶上的烂泥路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至八十年代,一些主要海塘路面铺设了钢渣路,大大方便了运输防汛物资车辆的进出。但当时的海塘还是50年一遇的农村防汛标准。199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海塘达标工程。风急浪高的芦潮港南滩8公里海塘,经过浦东人民整整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能抵御100年一遇风浪的达标海塘。

 

    此后,适应发展的需要,浦东着力构筑城市化标准新海塘。先后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临港新城等73公里能抵御200一遇风浪的高标准海塘。新海塘底宽85米、上宽9米,标高10.5米,外侧有钢筋混凝土翻浪墙,内侧护坡种植有绿化,宽7.5米的堤顶道路,浇筑黑色沥青混凝土,既是防汛通道,又作旅游观光道路和市政交通重道。其余44公里公里海塘也建成了能抵御100年、50年一遇风浪标准的新海塘。沿海还建成了大治河东水闸、临港新城滴水湖、芦潮引河等6座排涝挡潮水闸,有效提高了防汛排涝能力。

 

    60年来,浦东海塘建设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筑海塘还是较为落后的“人海战”。后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挖掘机、拖拉机、翻斗车、推土机等机械作业取代了人工作业,“人山人海”的场面很少在海塘工地上出现了,所筑的海塘也由原来的土坝改为石砌堤坝,直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堤坝。围垦技术不断创新,方法日趋多样化、科学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采用“吹泥灌袋”方法。这种方法省工省时,又能在低滩上围垦。然后在围垦基础上为土堤构建钢筋混凝土“盔甲”,成为能抵御风浪的铜墙铁壁。

 

    为了巩固海塘建设成果,保障海塘工程的安全完整,水务部门积极探索规范化管理,对海塘实施管、养、护三结合。每年在汛前抢修海塘水毁工程,加固加高防潮防浪设施,营造起5600余亩海塘防护林,在海滩上累计种植20余万亩护滩草,确保了海塘年年安全度汛。建成了防汛决策辅助和海塘实时监控系统,设在芦潮港西侧、临港新城主题公园等一线海塘的4套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把监控图像实时传送到区防汛指挥中心,提高了海塘现代化管理水平。

 

    桀骜不驯的大海终于被驯服了。60年来,浦东遭受60多次台风的袭击,其中有10多次超过1949年的强度,但海塘巍然屹立,人民生命财产安然无恙。2005年“麦莎”台风袭击浦东,沿海最大风力达11级,最高潮位为4.86米,但坚固的海塘抵住了狂风怒潮的冲击。

 

    在临港新城大堤上,我遇到带着一家人参观新海塘书院镇李雪村村民丁海明老伯。曾经历过1949年7月24日夜海塘溃决台潮灾难的丁老伯当时才9岁,现在看着如今用水泥、钢筋筑成的坚固海塘,丁老伯禁不住热泪盈眶:“巍巍海塘作证,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构筑起这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塘!”如今沿海的书院、芦潮港等当地村民都有这样的感觉,由于建起了高标准海塘,村民对台风也感到不那么可怕了。

 

    壮哉,“海上长城”。百里海塘如长龙逶迤,虎踞龙盘。不仅是一条护卫浦东家园的生命线,更是一道壮丽的世纪风景线。

 

    站在新海塘上观海听潮,我的心情如海潮澎湃。涛声依旧,史页新开,60年海塘巨变,我由衷称赞党和政府重视海塘工程建设,建成这利在当代,功垂千秋的伟大水利工程。正是有了这样高标准的海堤,浦东人才能临海不惧,听怒潮而不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9月9日

作者: 陈志强
SRC-128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