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棉布制作的“汝城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标志的正面

45年前棉布制作的“汝城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标志的反面

龙虎洞
1964年11月18日,刚刚过了27岁生日的小伙子郭延龙,佩带上“汝城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的标志,进入该县设在龙虎洞水库建设工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政治办公室,担任干事。
2009年,72岁的郭老翻出了自己珍藏了45年的“汝城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标志,再次佩带在身上,深情地讲述当年汝城人民建设龙虎洞水库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1958年10月,龙虎洞水库动工兴建,全县组织7000多人,采用“行动军事化,挖土爆破化,运土车子化”的施工方针开展施工。在水库建设中,就有这么一次惊心动魄的抢险故事。
那是1959年6月16日清晨6时30分,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水库大坝建设工地,洪水猛涨。当时,水库坝身填至37米高程,突然,水库左山坡原布置的导流隧洞中段发生直径10米、深25米的塌陷,接着大坝心墙沉陷,陷阱顶部喷出涌流,随后左岸坝肩及陷井外的心墙在填土中又出现数条30~50米长的裂缝。水库内水位不断上升,水库危在旦夕。险情逐级上报后,当时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徐启文、中共郴州地委副书记张明义赶到现场,与工地指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商定了开挖竖井、架设木槽、放空库水的抢险方案。县委书记马静波、县长郭平亲自指挥,抽调了50名干部、2500名精壮民工,组成抢险施工队。大家一起奋战了10个昼夜,终于确保了坝身的安全。
1959年10月,坝体工程基本完成,县委又作出《关于突击建成龙虎洞水库左右干渠的决定》,由县领导干部带领1.5万人,全线突击,限期完成。1960年3月,百里长渠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同时成立水库管理所。1963年,右干渠通水,大坪公社开始受益,群众欢天喜地,放鞭炮庆祝。
汝城举全县之力,克服各种困难,战天斗地,轰轰烈烈,可歌可泣。龙虎洞水库大坝上用上汉白玉镶嵌的毛主席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十四个巨型大字,让我们的思绪飞越到了当年汝城人民建设龙虎洞水库的工地,仿佛看到红旗猎猎,铁臂挥舞,银锄起落,人流穿梭,如火如荼的壮观场面;耳边仿佛又听到惊天动地的炮声、直冲霄汉的号子,那“蓑衣遮雪,泡饭果腹”的冲天干劲和热情……
龙虎洞水库这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鱼综合利用的汝城县第一座中型水库,是治理浙水流域的重点工程。现在,水库灌区内有8个乡镇、3个县属农林场所、124个村。左右干渠总长74.2公里,支渠129公里,灌溉稻田面积达7.64万亩。龙虎洞水库灌溉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粮食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65%,商品粮占全县的56%,是汝城农业的“半壁江山”。同时,它还担负下游6个乡镇的5.2万亩耕地及14万人口的防洪保安任务。几十年中,龙虎洞水库之水使灌区范围内数万亩良田旱涝保收,如今,它又向县城和沿途乡镇的居民供水,默默无闻地惠泽汝城人民。
由于水库运行时间长,设施老化,1989年来,水库得到了除险加固、治理整修。整修后,渠道缩短6.8公里,送水速度加快了;新开杨梅垅引洪渠4.1公里,集雨面积增加了。2002年,中央国债资金投入700万元,省里配套资金66万元,对已运行40年老化剥蚀的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进行全面翻修加固,完善了观测设备、防汛通道,增添了防汛设施,增加了灌溉面积2.35万亩,水库面貌焕然一新。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龙虎洞水库管理所又传来喜讯——龙虎洞水库水利风景区被批准为省级水利风景区,这将成为龙虎洞水库管理所新的经济增长点。
龙虎洞水库的建设和变化,见证了中国水利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深信,龙虎洞水库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单位:湖南省汝城县水利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