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 再造秀美山川——黄河水土保持60年成效卓著

 

坝库结合

 

 

河源区生态修复

 

 

彭阳综合治理小流域

 

 

陕西绥德韭园沟骨干坝

 

    中国水利网站10月10日讯 (记者 孙太旻 通讯员 翟李越 马建才)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造成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源,也是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环境问题。坚持不懈地搞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治黄的根本措施,也是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建国60年来,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在水利部、黄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紧紧围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按照新时期黄河治理“1493”战略构架,千方百计把减少入黄泥沙作为首要治理途径,以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为第一要务,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科技,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布局,完善治理方略和措施,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入黄泥沙,为确保黄河安澜,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土流失治理思路不断升华

 

    黄河之患,源于泥沙,泥沙之害,首在粗沙。针对黄河泥沙的特点,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布局,工作重点逐步由43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转向19.1万平方公里的多沙区,进而集中到7.86 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特别是2004年以来,基于几代治黄科技人员对黄河粗泥沙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化,黄委党组明确提出了“树立强烈的粗泥沙意识,构筑控制黄河粗泥沙三道防线”的战略构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粒径大于0.1毫米、粗沙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每年1400吨的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范围为1.88万平方公里的研究界定工作,确立了黄河水土保持“先粗后细”、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的治理新思路,为新时期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黄河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调整了主攻方向和布局,实现了战略转变,以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突出沟道坝系建设,集中力量,集中投资,对该区所涉及的皇甫川、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清水川等9条支流进行重点治理。进一步突出了治理重点,提高了治理精度,快速减少了入黄泥沙。目前,正在加紧开展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前期工作,力促工程早日上马,以最大限度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辐射、带动全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快速、持续发展。

 

    “先粗后细”治理思路的确立,是新时期黄河水土保持工作思路的升华,对于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日趋完善

 

    建国60年来,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不同类型区分类指导的综合、规模治理;从小流域治理到大示范区、大项目区建设;从单坝建设到以流域为单元突出沟道坝系建设;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到行政、法律手段并重,依法治理;从人工治理为主到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治措施日趋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

 

    在治理方略上——以支流为骨架、县域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坚持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

 

    在治理布局上——因地制宜,分区施治,形成了不同类型区各具特色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开发,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重点支流治理及大示范区、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

 

    在措施安排上——充分发挥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独特优势,更加注重沟道坝系建设;立足该区干旱少雨的实际,量水而行地发展植被,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利用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采取封禁保护等措施,促进植被的大面积恢复。

 

    防治措施的日趋完善,有力地推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大规模、高水平、深层次方向迈进。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从单坝向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的小流域坝系迅猛发展,不仅为当地农业增产增收和群众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随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的全面实施,黄土高原淤地坝“亮点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推动黄河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水土保持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居世界首位,年输入黄河下游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左右沉积在下游河床内,形成了“地上悬河”,是造成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不治,黄河难以安宁,加强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重中之重。

 

    1964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在西安成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编制为100人。“文革”期间撤销。1980年春,黄委呈文上报水利部,请示重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并新建黄河中游治理局。同年3月27日水电部批复,并报国家农委。国家农委于1980年5月19日批准同意,6月1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正式成立黄河中游治理局。

 

    1988年,黄委决定将所属的天水、西峰,陕西的绥德三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归黄河中游治理局管理;1992年,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蓬勃发展,黄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局名改为“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除以水土保持为主外,还增加了水政水资源管理,标志着水土保持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0年3月,经水利部批准,设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直属上中游水政监察总队,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直属水土保持监察支队。目前,该局下辖5个基层单位(分别驻陕西、甘肃两省),现有职工1200多人,其中在职职工800人。

 

    长期以来,该局在水利部、黄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先后完成了10多项全国和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和多项专业规划,主持编制了数十项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规范,开展了大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10个地(市)、174个县(市、区、旗)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了流域国家级重点监督区、预防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完成了12个城市的水土保持试点工作;承担了多项治黄重大课题和水土保持攻关项目,取得了6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多项;在全流域组织开展了“四大片”重点治理、试点小流域、治沟骨干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十多项水土保持重点示范项目,完成了多项水土保持国际合作项目,其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被誉为“世行项目的典范”和“旗帜工程”;制定了70多项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和制度,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资金“报帐制”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三项制度”;召开了9次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会议、5次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该局引进先进的“3S”系统,开展了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遥感普查工作,建立了流域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研发了10余个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在“数字水保”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强力推进黄土高原淤地坝“亮点工程”建设和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不断强化黄河上中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为黄河的治理开发及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不断加强

 

    多年来,在流域机构的组织协调下,黄河水土保持工作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方略,不断强化预防监督工作,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先后开展了10个地市、174个县(市、区、旗)的监督规范化建设试点,消除了执法空白县;实施了12个城市的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开展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保护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水土保持法规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截至“十五”期末,黄河流域共制定水土保持配套法规2315个,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机构387个;先后审批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2万多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万余起,收缴水土保持防治费、补偿费4.3亿元。

 

    2003年以来,开展了水土保持执法专项行动,先后对流域内500多个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执法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水土流失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1999年,在全国率先引进先进的遥感技术和设备,开展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目前,监测站网、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存储、信息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等6大部分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先后开展了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等项目,首次获取了全流域全面、系统、详实的水土保持基础资料;开展了“数字水土保持”建设,研发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黄河上中游地区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黄土高原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和辅助规划系统、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支流、小流域坝系、开发建设项目等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有效提高了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决策、实施、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地区,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由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管理五方面研究组成的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土保持科研示范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

 

    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院所共取得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2000多项,其中2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流域内共有水土保持科研站、所37个,科技人员2600多人,试验基地50处、2660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下属的天水、西峰、绥德三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水土流失研究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拥有48年以上的系列观测资料,甚是珍贵。

 

    特别是近年来,在“模型黄土高原”建设、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坝系相对稳定研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分析研究、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建设“模型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黄河水土保持成效举世瞩目

 

    建国60年来,黄河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500多万公顷,建成各类淤地坝9万余座。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生产果品200亿公斤,增加活立木蓄积量6200万方,直接经济效益约2000亿元;解决了1000多万人、1500多万头牲畜饮水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近年来达到每年3.5—4.5亿吨。

 

    ——先后开展了3000多条试点、重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无定河、三川河、皇甫河、定西县等“四大片”治理;建成了甘肃庄浪、宁夏隆德等“全国梯田化建设模范县”和陕西长武、甘肃泾川等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县”;实施了40个重点支流项目区、270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994年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获得了世行的最高奖(行长杰出成就奖),并被誉为世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在此基础上成功实施了英国赠款项目。

 

    ——建成各类淤地坝9万余座,其中骨干坝5800座,中小型坝8.4万余座。累计拦泥210多亿吨,淤成坝地近500万亩,发展灌溉面积30多万亩,保护沟道下游川、台、坝地20多万亩。

 

    ——实施了三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面积近30万km2,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了15%-3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流域水土保持前景十分广阔

 

    黄河水土保持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新的历史征程,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深入落实黄委党组“把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重点转向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的重大决策,全力推进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预防监督、监测及“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等工作,努力开创黄河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为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有水利部、黄委的正确领导,通过流域内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不懈地奋斗,“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0月10日

作者: 孙太旻 翟李越 马建才
SRC-128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