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秀“鸟巢”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
改造后的第三水厂综合池
菖蒲河公园
生态河湖人水和谐
亦庄居民区雨洪利用工程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60华诞。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一代又一代北京水务(水利)人,在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半个多世纪的治水实践中,探索治水规律、创新治水理念、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水保障。 60年的辉煌成就犹如一座丰碑,记载着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凝聚着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和水务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必将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创新、永攀高峰。科学构筑防洪体系 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北京境内从东到西有泃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拒马河5条河流。历史上对北京威胁最大的是永定河的洪水,对平原区造成洪害较重的是潮白河、北运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代统治者,修建水利工程多偏重城区和漕运,关系到首都防洪安全的永定河也仅仅是筑堤防御,从未根治。加上山区林木大量砍伐,平原河道淤塞,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形势。据史料记载,永定河曾发生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潮白河发生大洪水灾害18次。北运河发生大洪水灾害19次,一般洪水灾害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首都的防洪安全,60年来,防洪保安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根除永定河洪水的威胁,1954年北京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总库容41.6亿立方米,控制永定河总流域面积的92%。 官厅水库自建库以来,拦蓄了官厅山峡以上每秒1000立方米的洪水7次,既减轻了洪水威胁,又能蓄水发电,造福人民。 为根治潮白河的水害,1958年开始建设密云水库。从规划、设计、施工,无不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奋勇争先、努力拼搏的水库建设者,涌现出“九兰组”“十姐妹队”“单臂英雄”“九兄弟突击队”等英雄群体和无数英雄人物。经过20多万水库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水库的规划蓝图终于变成了现实。 密云水库总库容43.8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为千年一遇,校核洪水重现期为万年,可以削减洪峰90%。密云水库建成后,拦蓄了上游发生的每秒1000立方米的洪水27次,结束了潮白河洪涝灾害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先后建成水库85座,总库容达93亿立方米,控制北京山区面积70%以上。为解决超标准洪水威胁城市安全问题,还建设了分洪工程。在永定河建成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和小清河蓄滞洪区,在北运河建设了北关分洪枢纽和运潮减河等工程。修建堤防、疏浚河道,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洪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城区的防洪排水体系建设也非常重视。整修清理了原有的排水沟渠,改善了城区雨水、污水排泄状况。对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完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地下排水管网只有100多公里。60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区已建成4300多公里地下排水管网,形成了完善的城区排水系统。 1999—2007年北京遭遇连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同时汛期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从2006年开始,北京转变防汛思路,变“防汛”为“迎汛”,既保安全又多蓄水,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利用水库、河道、坑塘,以及人工修建的集雨工程收集雨洪,用于回灌地下水、浇灌绿地及补充河道用水等。在城区河道下游建成了通州通惠灌区、大兴凉凤灌区和潮白河3个雨洪蓄洪区,城区雨洪经护城河汇集后,向东经坝河、亮马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排水河道,引入3个雨洪蓄洪区。北京城区有大小湖泊26个,总面积600余万平方米,城市湖泊不仅是北京重要的景观水域,在汛期还担负着城市洪水的调蓄任务。湖泊与河道相互连通,能集中收集雨水,有效调节雨洪。 2008年奥运会正值北京的主汛期,这期间的防汛安全,是对北京安全迎汛体系的一次最大考验。北京水务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建立了气象汛情预警内部通报联动、雨天道路人员上岗巡查报告、雨天道路交通保障联动、数据统一管理、防汛责任督察等六项联运新机制;健全了雨情汛情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应急抢险系统、群众安全转移系统、雨洪利用调度系统;消除49处城市积水点,改造立交桥泵站,提高了城区排水能力。经过各部门全力以赴的积极努力,保证了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顺利举办,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及周边排水畅通。23座比赛场馆周边道路无一积水,雨中场馆设施运行正常,没有因强降雨影响赛事安全。200余公里奥运专用道路交通正常。十三陵水库铁人三项赛、公路自行车赛、马拉松等赛事顺利进行。全市在大暴雨情况下无一人伤亡。既保证了奥运期间赛事顺利进行,又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优化配置水资源 确保首都水安全 北京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境内没有大江大河为城市提供水源。水资源大多靠天上降水,抽取地下水和水库拦蓄。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的地表水只有每秒1立方米流量的玉泉山泉水,永定河水供给2家工厂和3处稻田用水。城区只有1座自来水水厂,供水能力每天5万立方米。大多数市民饮用土井水。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内外城土井总数1245眼。郊区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一些菜田靠辘轳从砖石井中提水灌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发水资源,使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不断优化,进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建成了第二水厂和第四水厂,开采地下水作为水源。1954年建成了官厅水库,1957年又建成永定河引水渠,开发利用永定河水,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期间水资源供大于需。 20世纪60年代,为了保证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在市区建设了7座利用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还有800多眼工业自备井、3500眼农业井。水资源基本平衡。 进入20世纪70年代,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北京市开始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在此期间,建设了自来水八厂和由京密引水渠取水和田村山地表水水厂。1972年、1976年出现两次水源危机。北京市加强节水和管水。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城市供水,不再向河北、天津供水,当年颁布了《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以控制打井。实行计划供水和超计划用水加倍收费,收到了明显的节水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首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北京市的水资源配置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形成现在的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外调水五水联调的新格局。 开发利用再生水资源是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06年开始,北京把再生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列入全市水资源调度和配置之中。制定再生水发展利用规划,重点用于工业、农业、河湖和市政杂用。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再生水厂7座、再生水泵站5座,铺设管线500多公里,日供水能力达44万立方米。2008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6.2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7%,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3%。由此,北京水资源走上了循环利用的轨道。 大力开展雨水利用。在城区建成集雨工程700多个,建设下凹式绿地,收集屋顶、硬化路面的雨水。城市河湖利用汛期的雨水,通过优化调度冲洗河道、补充环境用水。郊区平原因地制宜利用沙石坑、低洼地、老河湾、旧坑塘,通过疏挖整治,清除垃圾,沟通水系,收集雨洪。山区除水库外,还利用小塘坝收集雨洪。目前全市累计建设集雨工程1200多处,收集雨水能力6000万立方米。 2005年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开工建设,2008年9月北京至石家庄主干线完工并通水,外流域的新水源已经纳入北京城市供水管理系统。 面对缺水形势,1980年北京市政府成立了节约用水办公室,并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综合运用经济、工程、法律、科技、行政等各种手段,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收到显著效果。全市人口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800万增加到现在的1600多万,生产总值由300亿元增加到3300多亿元。而全市年总用水量却从1980年的47.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35.8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再生水6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33.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耗水量的1/7。 全面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每年建成节水灌溉农田30万亩。工业用水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搬迁高耗水企业188家。社会单位全面落实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2008年,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节约用水深入人心。 在供水方面,城区自来水厂发展到11个,日供水能力达到295万立方米,供水管网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公里,供水服务面积达到800多平方公里。城区供水实行三级水质监测制度,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进行全过程的水质监测。监测能力从原来的71项监测,提高到现在的183项监测。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新颁布的106项水质标准。城市安全供水保障系数加大。建立供水管网监测网络,改造老旧管线,管网事故率逐年下降;完成30万户平房院落用水一户一表改造;城区1200户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城市供水两大隐患首次消除。 在城市中心区、二环、三环、四环重要桥区及干线上安装了3700余个“电子眼”,随时收集反馈信息,保障管网运行安全。 为让农民喝上放心水,从2005年开始,经过北京水务局与有关部门连续4年的不懈努力,共建成集中供水厂144个,村级供水站3000多个,新建供水设施全部加装过滤、消毒设施,达到城市供水标准。全市329万农民全部喝上安全水,在全国率先结束了郊区农民饮水不达标的历史。综合治理城市水系 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北京六环以内现有河道52条,总长520公里。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这些河道逐渐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都市区重要的风景线,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发挥着调蓄洪水、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前,城区河道由于疏于管理和水源不足,河道淤塞污秽,每逢大雨,河水漫溢成灾,街道积水严重,城内的龙须沟等多条大排水沟更是环境恶劣,臭气熏天,成为疾病传播地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河道周边的卫生环境,先后疏浚了长河、护城河、筒子河、莲花河、坝河、清河等河流,消灭了连同龙须沟在内的8条著名的“龙须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市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水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要求,先后疏浚了亮马河、北护城河、清河、万泉河等河道,提高了排洪能力,使河道两岸环境得到了改善。1998年,开始对城中心区水系进行治理,“六海清淤”完成后,又对昆玉河、玉渊潭、南护城河、通惠河、高碑店湖进行了治理,将沿途35公里的水面连接起来,实现了“水清、岸绿、流畅、通航”的治理目标。 城市水系治理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当时治理河道的重点主要放在防洪排涝上。按此要求,将河道裁弯取直,河底河岸用水泥衬砌,被人称之为“三块板”和“人工渠”。 进入21世纪,治水思路不断发生变化,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逐渐改变了河湖治理的方法和模式,追求人水和谐,实施生态治河。按照这一理念,先后治理了长河、清河、坝河、北土城沟、小月河、莲花河、凉水河、北护城河、马草河、坝河,亮马河,治理河道总长400公里,完成了城市河湖新一轮治理。 治河先治污,把还清水质作为工程第一目标。新一轮河湖治理与以往历次治理截然不同,在治污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改造雨污合流,对每一个污水口进行截污导污,力求根治,共治理污水口2100余个。为彻底治理水污染严重的凉水河,在河道两侧埋设30公里的大管径污水管,彻底收集入河污水。经过治理,多年又黑又臭的清河、凉水河、坝河、马草河终于清水长流。 打开尘封的盖板河,扩大河湖水面。开挖转河,恢复了3.6公里历史河道,沟通了城市北环水系。开挖菖蒲河,恢复了北京苑林著名水景观;开挖清洋河、奥运湖,建成奥运公园龙形水系。奥运湖面积48.5公顷,年蓄水量130万立方米。湖水碧波荡漾,湖岸水草丰茂,周边绿树掩映,不仅为北京奥运会增光添彩,还为京城河湖再添美丽水景。 恢复自然河道环境。改变以往治理时将河道裁弯取直的作法,遵从河道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按水流取势的原则,或岛或滩,贴近天然,形成水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恢复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在河道中培植芦苇、蒲草、荷花等水生植物,放养鱼、蚌、螺等各类水生动物,恢复河湖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修复河湖生态系统。 治河先治污,新一轮河湖治理与以往历次治理截然不同,在治污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改造雨污合流,对每一个污水口进行截污导污,力求根治,共治理污水口2100余个。为彻底治理水污染严重的凉水河,在河道两侧埋设30公里的大管径污水管,彻底收集入河污水。经过治理,多年又黑又臭的清河、凉水河、坝河、马草河终于清水长流。 实现治河先治污,河道水质还清是关键。因此,市水务(利)部门把还清水质作为工程第一目标。1990年以前,北京没有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顺清河、凉水河、北运河排向下游。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污水量逐渐加大。为改变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从1990年至2007年,北京城区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线1076公里,2008年污水处理率达93%。累计削减污染物130多万吨,削减率达到80%。 1999年,当时亚洲最大的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年底竣工投产,日处理污水增加到100万吨,使北京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3%。1995年建成方庄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0%。 2001年至2006年5年间,北京市以奥运为契机,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先后建成酒仙桥、肖家河、清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6座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5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提前实现了奥运会的承诺。通惠河、坝河、清河、凉水河4条主要水系水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城区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2008年开始,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污水处理厂要全面升级改造,使出水水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理顺水务管理体制 首都实现一龙管水 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水利管理比较薄弱,城区水利由当时的市工务局管辖,实际管理的只是玉泉山水系,在这个水系上有13个闸点,每处设闸丁1—3人,闸目1人,闸目之上设闸长4人。他们的任务只是看闸放水,需要工程维修时,由工务局第二科河道股另行安排。郊区没有大的水利工程,未设专门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城区水利管理,于1950年在卫生局内设置河道管理科,负责城区河湖工程建设,管理玉泉山水系。1953年河道管理科与上下水道管理科合并,组建养护工程总队。1955年市卫生工程局改名为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城市河湖管理体制未变。1958年成立上下水道工程局养护管理处河道队。1960年,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和市道路工程局合并为市政工程管理局,设河道管理所,管理城市河湖、永定河引水工程和玉泉山水系。 为加强郊区水利管理,1949年3月,北平市人民政府第一次政务会议决定,成立北平市人民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负责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的一部分水利工作。1952年成立市农林局,内设水利科。1955年成立农林水利局,内设水利科,负责郊区水利工作。1960年成立市水利工程局。1968年市政工程管理局将河道管理所的整个建制和任务移交给北京市水利气象局。将郊区水利与城市河道沟渠等逐步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1978年水利、气象分别设局,正式成立北京市水利局。 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管理内容越来越广泛。北京水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是多部门交叉管理,职责不清。为了提高北京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委市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市经历了5年干旱,水资源紧缺矛盾凸显。面对这一难题,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理顺水管理体制提到了议事日程。1981年,北京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水资源委员会,对统筹水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决策部门,不可能具体组织实施水事事务,也难以统筹管理相关部门的具体业务。 1985年北京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学习考察水管理模式,开始提出组建水务局的设想。1991年市政府对水管理体制进行调研,提出统一管水的改革方案。1995年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期间,再次提出理顺水管理体制的建议。2000年市政府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对原有涉水管理职能进行调整,明确市水利局统管水资源的职能,将审批规划市区打井职能、规划市区以外的郊区节水管理职能划归水利局,但供水、排水、城市节水仍由市政管委负责。2001年为协调涉水部门职能关系,市政府建立了水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从1999年至2004年,北京连续6年干旱,降水量只有常年的75%,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统一水资源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 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革北京市管水体制。当年5月19日北京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成立,统一管理全市涉水事务,结束了多部门管水的局面,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格局。 北京市水务局成立后,立即进行了区县以下的体制改革。截至2005年年底,全市14个区县全部建立水务局,并打破乡镇行政区划,按流域陆续组建了114个基层水务站。为了管好村一级的涉水事务,全市成立125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和3927个村分会。2006年,又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市聘任了10800名农村管水员,市财政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补贴,具体负责农村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农村公共水务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等业务工作。至此,北京从上到下形成了市水务局、区县水务局、基层流域水务站、农民用水者协会四级水务管理体制。 水务管理体制的建立,实现了从水源地保护、供水、节水、排水、水环境治理、再生水回用的全面管理,有效解决了管水机构重叠和权力分割问题,为应对北京的水资源紧缺发挥了重大作用。 北京水务(利)的60年,是翻天覆地的60年,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60年。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北京水务人信心满怀。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北京水务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北京市情和水情,不断探索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全面节约的实现形式,以建设“循环水务”理念为指导,积极发展和深化“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推进“九大体系”建设:以构建生态清洁小流域为重点,建设水源保护体系;以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为重点,建设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为重点,建设水循环利用体系;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建设宜居城市水生态景观体系;以推进“三要水”为重点,建设节水型社会体系;以消除隐患为重点,建设安全迎汛保障体系;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建设科技支撑体系;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体系;以提高能力素质水平为重点,建设干部队伍科学管理体系。最终提高水务建设运行管理的整体水平,让北京的水惠及全市人民,为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水务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