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最大的牧区水利枢纽-海日苏
内蒙古最大的水库-红山水库全景
内蒙古水利厅厅长戈锋(右二)检查河套灌区
水利兴,民生稳。内蒙古水利经过几代水利人艰苦不息的努力,从艰难的起步到历史性跨越,从建区治水到改革兴水的不同阶段,随着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民生水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民生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内蒙古水利已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支撑,日趋凸显出其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作用。 指着一望无际的堤防,老干部张振华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这些都是土筑起的土塄,有的地方还没有堤坝。后来,经过几十年不间断修堤,你看现在这堤防修的,平展展的和公路一样了。”60年来,内蒙古各级政府多方面筹措资金,主要江河已修筑堤防5750公里,保护人口942.37万人,保护耕地2255万亩,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2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50年一遇,为沿河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水库是保障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设施,60年来,全区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91座,总库容达到76.7亿立方米。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71万亩。水利改善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自治区始终把饮水安全作为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农民齐虎说:“近些年来,我们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反映出国家的巨大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拿水来说,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到20多里外的地方拉水吃,2000年以后就不一样了,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流出来了。”到目前,全区农村牧区共解决850万人、255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仅“十一五”以来,各级水利部门解决了全区农村牧区4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大力发展灌溉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全区已发展灌溉面积5383万亩,各地积极采取各种节灌措施,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14万亩,在仅占耕地2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出占全区总产量60%以上的粮食和绝大部分的经济作物,充分显示出水利工程在促进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上的巨大潜力。近年,实施了24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行了14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基本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的60年,也是内蒙古水利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60年。水利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依法治水管水深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基石。 ——水利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深的态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加强水情、雨情、墒情等方面的监测预测预报工作,强化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完善,防汛抗旱工作协调有力、扎实有效。在今年全区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时,各级抗旱指挥机构及时启动预案,科学调度水资源,全力推进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保障城乡人民用水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干旱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内蒙古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各级水利部门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源、优化配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成了三盛公水利枢纽、红山水库等大型水利调蓄工程,以及红花尔基、大石门、绰勒、三座店、“引绰济辽”一期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源工程,不断提高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和调蓄配置水平。水利部门统筹各行业用水需求,加大对非传统水源开发力度,积极探索水权转换、用水补偿等水资源配置机制,大力推进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方面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2008年,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为25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2立方米,提前完成自治区确定的“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 ——水利对经济快速增长形成有力拉动。各级水利部门准确把握国家投资趋向,超前开展黄河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水源工程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水利投入。“十一五”以来,已累计争取国家水利投入近50亿元,完成了近100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国内需求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前期工作,加快审批审查进度,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争取到国家投资16亿元,带动了30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高强度的水利建设投入,对自治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路实现重大转变。水利厅党组明确提出,水利工作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背景下审视和谋划发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水利厅提出了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目标,以“管好资源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核心的现代水利发展思路。水利工作定位与思路的调整,升华了治水实践经验和治水理念,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奠定了科学发展的新基础,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依法治水提升了水利管理水平。随着涉水利益格局发生的变化,内蒙古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先后出台了10件地方性法规、8件政府规章和30件水利规范性文件,各类水事活动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全区三级水行政执法网络基本建立,执法体制逐步理顺,执法保障不断加强,水事纠纷与水事案件的调处率达到90%以上。 ——各项水利改革增强了公共服务功能。各地立足实际,以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为目标,积极探索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全区有7个盟市42个旗县组建了水务局,为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保护奠定了体制基础。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推进黄河水权制度改革,按照“企业投资节水,农业有偿转让”的基本思路,农业向工业新增项目转换水量1.86亿立方米。黄河南岸灌区在一期转换1.3亿立方米水量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现代农业高效节水工程,还可向工业新增项目转换水量1亿立方米。黄河水权制度改革和岱海灌区等用水补偿机制的探索,在总用水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解决了工农业用水矛盾,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内蒙古水务投资公司,并确定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水利基础建设投融资平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格局逐步形成,将有力推动自治区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到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全区305个水管单位的改革任务。 ——精神文明花常开,党风廉政弦紧绷。水利厅党组始终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抓思想、强管理、促创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厅党组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提高机关文明水平作为中心环节,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红山水库管理局、内蒙古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黄河工程管理局、黄河辽河工程局股份有限公司辽河分公司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红山水库和三盛公水利枢纽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全区已有1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和绰勒水利枢纽工程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建设工地。 自治区水利厅于1995年被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之后,1997年又晋升为市级文明单位,后由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管理,并改称区直“文明机关”。档案工作晋升为自治区特级。崇高的使命 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戈锋说,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水利科学发展是内蒙古水利部门面临的新使命。 随着治水实践的深入开展,内蒙古水利还将遇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水利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保障体系和较为完善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进一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上有新跨越。加快黄河、嫩江、辽河等大江大河治理,积极推进锡林郭勒盟供水工程、“引绰济辽”、包头磴口工业统一供水等大中型水资源配置与调蓄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批准建设黄河防洪工程,使黄河内蒙古段防洪能力逐步达到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标准;加快三座店、德日苏宝冷、大石门水利枢纽和“引乌济通”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持续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进一步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在推进民生水利上有新成效。在防灾减灾中保障民生,在水利建设中服务民生,在水利管理中改善民生,在水利改革中突出民生。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重,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高效抗旱转变。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确保2013年年底前解决规划内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到2010年年底前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启动实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推进牧区水利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区1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切实加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建设,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在促进水资源集约开发、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上有新举措。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推进包头市等国家、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全面开展节水。组织实施主要江河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方案,全面推进水功能区划制度的实施。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完善突发水污染和水生态事件应急预案,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在巩固现有黄河水权转换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地区水权转换,尽快启动黄河南岸现代高效集约农业节水水权转换试点,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大水利改革攻坚力度,在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上有新突破。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职能,继续推进水务一体化。建立健全水利投融资机制,提高水利投资在各级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中的比重。适应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与开发经营机制,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做大做强自治区水利投融资平台。健全完善加快水资源配置重点工程的前期和建设工作机制,准确把握投资趋向,加快审批进度,落实配套资金,坚持建管并重,深化水利改革,为争取国家投资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水利对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保护,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盛世治水,水利盛世。内蒙古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将继续以蓬勃向上之势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