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神韵
治理后的天津北运河御河园
引滦输水明渠生态风景一条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伴随着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脚步,天津水务走过了波澜壮阔、加快发展的6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津市水务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潮灾害、水环境污染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以昂扬向上的锐气、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志气,努力构筑城乡供水、防汛减灾、水生态与环境保护、节水型社会管理、农村水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大体系”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由工程水利向循环水务、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的转变,取得了不平凡的历史性成就,为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务保障。 城市供水彻底告别苦咸水 1981年,天津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仅有200毫米,8月,北京密云水库停止向天津供水,天津旱情持续发展,全市日用水量由原来就很低的150万吨压缩到60万吨,市区350万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大批工厂分批停产,重点建设项目外迁。天津水源严重告急! 干涸的天津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为解决天津城市缺水问题,1982年5月11日,投资11.34亿元的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驻津部队的艰苦奋战,以及全市人民和167个参建单位的通力合,1983年9月11日工程胜利竣工通水。该工程是集跨流域引水、输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市供水系统,全长234公里,横跨津冀两省市和海滦河两大水系,设计年引水量10亿立方米。滚滚滦河水汩汩流入津门,一举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一时间全城上下饮甜水,家家户户品香茗,甘甜的滦河水为天津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又陆续建成了引滦入港、入开发区、入汉、入聚酯、入塘、入逸仙园、入杨村等9条引滦供水管线,全长540公里,供水范围由中心城区逐步辐射到整个滨海新区和其他重点开发区域。为进一步完善引滦输水工程,2007年,投资23.994亿元的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全面建成,新建34.14公里输水专用暗渠,综合整治64公里输水明渠,引滦输水实现全封闭式管理;全面治理于桥水库库区环境,建成引滦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引滦工程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26年来,引滦入津工程累计向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安全供水192.2亿立方米,成为关系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引滦工程加速了工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累计提供城市环境用水10多亿立方米,全市园林绿地由引滦入津前的105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6055万平方米;城市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城市居民饮用水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以来,天津先后实施4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累计调引黄河水32.97亿立方米,缓解了城市用水的燃眉之急。在此期间,相继建成蓟县西龙虎峪、武清北、宁河北等一批地下水水源开发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同时加大雨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全市现有3座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和73座小型水库,总蓄水能力达19亿立方米。 2006年,天津在全国率先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天津干线工程。目前,工程建设者们正在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力争早日将长江水引入津门,尽快形成以一横(引江工程)、一纵(引滦工程)、五库联调(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王庆坨水库、北塘水库、北大港水库)为支撑,覆盖全市的城市供水骨干网络,保障全市生产、生活、环境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防洪减灾安澜津城 1963年8月,海河流域上游突降暴雨,全流域降水总量达577亿立方米,产生径流总量302亿立方米,洪水来势凶猛,形成三大水系有史以来最大洪峰,天津南部地区一片汪洋。此次洪水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天津有水文记录以来之最。 党中央、国务院对洪水和灾情高度重视,河北省、天津市紧急部署,百万军民在最短时间内奔赴抗洪第一线,抢筑子堤,加高堤坝,封堵决口。经过50多天的奋战,9月24日,天津外围各洼淀水位基本降到保证水位以下,此次历史罕见的抗洪斗争取得了胜利。是年11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海河儿女积极响应,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理方针,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运动。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战,新开辟了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子牙新河等入海通道,海河水系泄洪入海能力提高了5倍以上,排沥入海能力提高9倍,一举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水利设施零星破败,洪涝灾害频繁,几遭水患劫难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水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治水方针,不断加大防洪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配套完善各项防汛措施,全面提高了天津市城乡防洪抗灾能力。一是不断加大防洪资金投入,开展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以海河干流治理为重点,带动永定新河、独流减河、蓟运河治理和海挡加固等防洪工程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以来,国家加大对防洪工程的投资力度,天津市防洪工程建设投入资金之多、建设规模之大、施工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高,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面建成全长248.83公里、可保护2700平方公里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防洪安全的城市防洪圈,建成蓄滞洪区撤离路454公里,达标堤防955公里。二是城市防洪标准有了较大提高,由5年一遇~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圈大部分堤防已达到了200年一遇洪水的设计高程,海挡重点段达到了50年一遇、一般段达到2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现有堤防可保护人口917万人、耕地602万亩,全市初步构成了北系河道按1939年型洪水标准设防,南系河道按1963年型洪水标准设防的洪水防御体系。三是防洪非工程措施日趋完善。市政府常设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市区分部、农村分部、防潮分部和各区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形成了防汛抗旱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网络。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防洪工作责任制。编制了《天津城市防洪预案》等多项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规范防汛抗旱组织指挥、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善后工作的预案体系。加大防汛物资保障力度,市级专储的防汛物资价值约2300万元。加强防汛抢险实战力量,组建了4支国家级和6支市级防汛机动抢险队。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天津防汛抗旱工作逐渐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防御洪、涝、旱、潮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极大改善了城市防洪的被动局面,战胜了海河流域“96·8”洪水、“92·9”特大风暴潮等多次大暴雨和风暴潮的袭击,取得了大汛小灾、小汛无灾的可喜成绩。 水环境治理“北方水城”风采再现 2008年8月,奥运“祥云”火炬在天津的传递一路与水相伴,从“水滴”到水上公园,从津河到卫津河,从南运河到海河,所有关注中国、关注天津的人们都共同领略了天津独特的水景观、水文化。谁曾想到,以“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流霞”著称的天津在上世纪70年代,因干旱缺水、上游地区水利工程拦蓄和境内外污水排泄,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城市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水是城市的脉络,是天津的灵魂。为让天津再现“北方水城”风貌,天津市水务局遵循人水和谐原则,按照水系整治与水生态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景观建设并举的原则,全面加快城乡河道水环境治理步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城乡水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又是一派“北国水城”风光。君不见翠屏湖畔烟波浩渺,海河上下碧水滔滔,碎石堤岸繁花似锦,长桥林立气象万千,水工程已成为集诸多功能于一体的防洪保安带、绿化风景带、旅游通航带和文化休闲带。 科学规划人水和谐蓝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编制完成《天津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沟通与循环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按照“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综合治理标准,以海河为主轴线,打造“一轴、八射、六景、十环、十二园”的市区河湖水系沟通循环体系,构建“河湖沟通、水系相连、水绕城转、水清船行”的城市滨河亲水景观。 构筑河湖连通生态水务景观。先后实施北运河防洪综合治理、新开河、外环河综合治理和海河堤岸改造、河道清淤等水环境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河道230多公里,初步实现了市区河湖水系的循环连通。碧波荡漾的潺潺流水,错落有致的亲水岸线,流光溢彩的两岸华灯,造型各异的园林小品,诗情画意的河畔绿地,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载体功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面貌。实施市区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建成引滦文化生态风景一条线,累计栽植园林树木650余万株,新增绿地面积804万平方米,铺设雨污分流管道100余公里,新建和整修桥梁150座,增加净水面积400万平方米。实施城乡清水廊道工程,累计治理农村骨干河道300余公里。北运河和市区河道治理工程被国家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启动全市河道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计划到2010年,完成外环线以外区县建成区29条268公里河道水环境治理,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8条94.7公里河道治理,城乡水环境面貌逐步改善。 打通沿河区域经济发展通道。通过综合治理,开发河道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旅游、景观、航运等多种功能,有效带动沿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公开招标选定社会化、专业化养护队伍,定期开展河道水环境集中综合治理。 大力保护水资源。天津市政府批准实施《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近期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于桥水库水污染防治及保护工程项目,加强城市水源地水质监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市政府批准实施《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深入开展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入河排水(污)口登记、重点入河排污口监测评价、纳污能力计算和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核定等工作。 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地面沉降。经过多年努力,天津大部分超采地区地下水水位普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速率降至每年20毫米,是沉降最高年份的1/4。 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气候变化和上游地区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天津入境水量不断减少,近几年几乎为零,天津逐渐演变成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 缺水的切肤之痛,使节水已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地铭刻在天津人的心里。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天津市率先在全国开展节水工作,依靠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经济调节、指标转让,法律保障、科技支撑”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符合天津市情、水情的节水之路。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1%,计划用水考核率达到95%以上,新建住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5立方米以下,位居全国领先水平。天津也因此被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基本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任务。 创新节水用水体制机制。1983年,天津市城市节水办公室挂牌成立,进入新世纪后,又成立了建设节水型社会领导小组,做到统一编制节水规划、统一下达用水计划、统一制定节水政策、统一实施有效管理。实施用水价格机制变革,自1996年至今,先后11次调整自来水价格,拉开各类用水差价,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 不断优化产业用水结构。逐步淘汰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企业,优先满足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的用水需要,对电子信息等低耗水、高附加值产业实行优质优供;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低耗水、优质高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自主创新节水科技。仅“十五”期间,全市就投入工业节水科技改造专项资金2.1亿元,重点支持工业节水、海水淡化、再生水回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取得节水科技成果200多项,中空纤维膜、污水再生回用、海水淡化及海水循环冷却等技术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广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通过统一制定水资源配置、再生水资源利用和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市多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积极开发利用污水资源,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已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9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91.3万立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7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2.8%。全市已建成再生水厂6座,城市再生水深度处理能力达到每日26万立方米。积极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天津市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海水淡化能力每年达到500万立方米,年直接利用海水14亿立方米,替代淡水3400万立方米,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化基地。积极开发利用雨洪水资源5.71亿立方米,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与环境提供了宝贵水源。 坚持政策引导和立法约束。天津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天津市取水许可管理规定》等10余件法规和规章,初步搭建起节水型社会法规体系。出台节水型企业标准、节水型居民生活小区标准和用水定额标准,193家企事业单位被市政府命名为节水型企业(单位),完成30个旧居民生活小区节水器具改造。发布《节水型产品名录》和《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名录》,实行节水器具市场认定和准入制度,全市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超过90%。 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在全国率先推行节水教育文章入中小学课本,推出节水吉祥物和主题邮票,营造出节约用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展农村水务大力改善民生 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地势低洼易涝,水、旱、碱等自然灾害频发,严峻的自然条件造成天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十年九涝、盐碱不毛耕地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天津市水务局坚持“旱涝兼治、排蓄结合、以蓄代排、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实施了农村供水、农业节水、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水土保持及水环境治理、农村城镇排污治污、再生水利用等农村水务六大工程,大大改善了天津农村水利的落后面貌,为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农村灌溉除涝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灌溉面积达572.9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2万亩,占灌溉面积的91%;全市建有国有扬水站269座,除涝面积达590万亩,占全市农田易涝面积的96%,旱涝保收面积达351.84万亩。二是节水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6处,建成4个国家节水增产县和19个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区,节灌面积达34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3,远高于全国0.48的平均水平。三是农村供水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完成农村饮水3年解困工程,解决了全市2613个村272万农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启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和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计划到2010年全面解决320.33万农民的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农村供水管网未入户和管网老化失修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224万人饮水不安全和管网不入户问题。四是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农村二级河道97条1647公里,修建水库、塘坝等各类蓄水工程1.5万处,全市农业蓄水能力达10亿立方米。五是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显。累计治理蓟县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480平方公里,建成水保林近3万亩,修建沟坝地9000多亩,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45%提高到80%以上,累计减少水土流失总量达310万吨,蓟县山区生物品种与数量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 站在新起点开创新局面 2009年5月7日,天津市水务局正式揭牌成立,天津水务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天津市水务局置身于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局上下紧密结合市情水情,紧紧抓住水务体制改革的契机,充分发挥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三位一体”的水务体制新优势,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循环水务”为总目标,强化政府职能和行业监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全力构筑水务发展“六大体系”,努力开创城乡供水体系形成新格局、防汛减灾能力得到新提升、城乡水生态与环境展现新面貌、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农村水务建设实现新突破、水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再上新水平的“六个新”局面,为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和良好服务。 水,承载着天津厚重的历史文化;水,蕴含着天津发展的无穷动力;水,孕育着天津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今天的天津水务人正站在时代的潮头,主动迎接挑战,奋力攻坚克难,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奋进,共同开创天津水务事业的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