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城区窝头河综合治理后景观
潮白河里自沽闸竣工发挥防洪效益
宝坻区管网入户工程让居民喝上放心自来水
胡各庄橡胶坝
宝坻区自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60年,宝坻治水经历了由洪涝治理、农业综合配套到水务一体化的转变。 60年,宝坻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4亿元。其中2001—2008年累计完成建设投资7.65亿元。 60年,宝坻完成一级行洪河道治理6条,新建和加固堤防256公里,建配套闸涵20座,橡胶坝2座。完成二级河道治理8条,配套建筑物109座。开挖干支渠道595条,完成各类配套建筑物1597座。 60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万亩,其中节水工程控制面积达65.97万亩。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天津市宝坻区水利事业走过了辉煌的60年。回顾60年历程,我们感慨万千,这其中,有艰辛创业的辛劳,有兴水强区的自豪,也有探索创新的思考。抚今追昔,宝坻水利建设与发展的巨变,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国家的成长和繁荣。 引言 宝坻,京东大邑,自古有“宝地”之称。位于天津市北部,地处京、津、唐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全区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总人口66.8万人。潮白新河、蓟运河等6条行洪河道流经本区,区内深渠河网纵横。宝坻因水而立,得水而兴,水利在宝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宝坻治水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宝坻有着“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之称,仅史志记载的重大水灾就有50次,较大洪灾175次,涝灾115次。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水利工作者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根治水患,兴修水利,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60年来,水利为宝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水利的振兴,人民生活也日益富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按照治水新思路,全面推进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务、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变。今天的宝坻,河道安澜,清波映绿,稻麦飘香。宝坻水务人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治水的壮丽乐章。 创业篇 新中国成立之初,宝坻水利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片残破的局面。潮白河、蓟运河连年决口,水患频繁,黄庄洼、大钟庄洼长年积水,洪涝灾害对民生构成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即把兴修水利作为建设重点,组织人民群众加固堤防,清挖和疏浚河道,建设农田除涝工程,开始了与洪涝灾害斗争的艰苦征程。特别是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极大地鼓舞了宝坻人民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的治水信心和热情。全县干部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宝坻水利体系初具规模,洪涝灾害得到初步控制。 潮白河,是贯穿宝坻境内的第一大河,以前洪水肆虐,多次改道,百姓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对潮白河下游进行治理。20世纪50年代,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开挖潮白新河,有计划地蓄滞和疏导洪水,减轻了冀东8县40万公顷耕地的洪水威胁。60年代,潮白河上游修建密云水库,水库总库容40多亿立方米,上游88%流域面积的洪水得到控制。70年代,再一次对潮白新河进行大规模整治。整治后的潮白新河,设计流量达到每秒1920立方米以上,行洪能力大大提高。从此,潮白河不再任意肆虐,两岸人民靠它灌溉良田,发展农业。 在整治潮白新河的同时,对境内其他河道也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对蓟运河先后实施了裁弯取直、复堤和堤埝加高培厚工程,对部分堤段进行了治理,使蓟运河宝坻境内河道设计标准达到20年一遇,行洪能力达到400立方米每秒;对青龙湾减河进行治理,其中宝坻境内32公里,提高了北运河系整体行洪能力;对北京排污河进行改道治理,宝坻境内21公里;为减轻蓟运河上游泃河的泄洪压力,又开挖了引泃入潮河,将汛期泃河洪水分泄入潮白河,设计流量达到830立方米每秒。至此,海河流域“北四河”除蓟运河外都得到了根治,往日桀骜不驯的洪水被驯服了。与此同时,内涝治理、低洼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也大规模展开。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农田水利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昔日的盐碱低洼地变成了丰产田,一批水利设施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开拓篇 改革开放后,宝坻水利工作转向了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以中低产田改造、荒地开发为重点的农田水利配套建设。1976年,潮白新河宝坻境内建成了首座节制闸涵——朱刘庄低水闸;1977年,上游建成胡各庄低水闸;1978年,兴建里自沽蓄水闸。 里自沽蓄水闸位于潮白新河与青龙湾减河下游汇合处,共18孔,是宝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座大型蓄水闸涵,兼有调控潮白新河上游洪水的功能。该闸主体工程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蓄水位6.0米,蓄水能力6125万立方米。里自沽蓄水闸与朱刘庄低水闸等相关闸涵联合调度,可有效调控潮白新河汛末尾水,加上二级河道、干支渠、坑塘等蓄水设施,全县地表水总蓄水量达到近1.4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蓄水增容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堤防护砌56.2公里,维修加固配套建筑物13座,使潮白新河里自沽闸上蓄水位达到6.5米,蓄水能力增加到9116万立方米。 在洪、涝、旱、碱得到基本治理的基础上,依据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宝坻开始进行大规模中低产田改造和荒地开发。重点实施了暗渍型盐碱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粮食基地建设、荒地改造四大工程。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潮白新河两侧、引滦明渠和尔王庄水库周边地区的暗渍型盐碱地问题,逐步完成暗渍型盐碱地改造,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和鱼苇区,另一方面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力度,累计完成生产桥6座、闸涵74座、扬水点50座,斗门1228处,清挖干渠5条、支斗渠484条,累计改造暗渍型盐碱地5.4万亩。积极组织实施大规模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以黄庄洼、大钟庄洼为重点,清挖渠道,兴建闸、涵、斗门,提高农田配套标准,累计投入资金2270万元,改造农田21万亩,新建扬水点240座,维修扬水点36座,新建闸涵渡槽216座,打配机井890眼,改造后的农田亩产达450公斤以上。为加快农业发展,“七五”和“八五”期间,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加强了粮食基地建设,根据宝坻实际,重点建设北部高上地区井灌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打配机井,提高井灌效益,同时兼顾其他地区供调水和灌溉工程建设,搞好田间工程配套,1986—1995年,累计完成投资2169万元,新打机井1388眼,新建扬水点310座,闸涵295座,渡槽86座,生产桥239座,田间工程14119处,北部和中部地区60.5万亩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田。荒地改造工程,是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又一重要工程。大洼地区地广人稀,耕地资源充沛,土质肥沃,但由于灌溉供水设施不配套,种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广种薄收,农业始终在低产量、低效益徘徊。随着宝坻经济的全面增长和社会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探索大洼地区农业发展新路,县政府决定以黄庄洼和里自沽洼为重点,实施荒地改造工程。从农田水利建设入手,调整种植结构,在大洼地区推广水稻种植。采取专项贷款和个人集资相结合的形式,累计投入资金6119万元,改造荒地和低产田17.4万亩,完成闸涵、渡槽、扬水点等各类配套建筑物1929座,田间工程8722处,清挖干支渠64条,斗毛渠7740条。改造后,仅黄庄洼水稻种植面积即达20万亩,亩产500公斤以上,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开发,当年见效,当年还贷。 腾飞篇 进入新世纪,宝坻水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1年5月,宝坻县水务局正式挂牌。10月,随着宝坻撤县设区,宝坻县水务局更名为宝坻区水务局。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人水和谐的理念,宝坻水务人用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思路和措施,积极推进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全面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从构建城乡供水、防洪除涝、节水型社会和水环境保护四大体系着手,促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全面协调发展。近10年来,宝坻水务发展硕果累累,水务领域不断拓展,水务功能不断强化,水务投入不断增加,水务基础更加巩固。 防洪体系不断完善。多年来,宝坻人的水患意识一刻也不敢放松,特别是1996年蓟运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造成堤防多处出现严重险情,多项防洪工程不同程度受损,更是给宝坻人敲响了警钟。汛期过后,以蓟运河治理为重点,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九五”期间,累计加固整修一级河道堤防55.5公里,复堤28公里,堤防灌浆24公里。“十五”以来,又完成蓟运河治理工程16公里,投资3338万元。完成一级河道堤防加固工程44项,应急度汛工程16项,累计完成投资4751万元。同时,加强了蓄滞洪区建设,建成撤退路22公里。堤防设计标准不断提高,防洪综合体系逐步完善。 灌排体系标准提高。“十五”以来,宝坻以打造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全面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为适应这一转变,农村水利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蓄灌排同步配套,旱涝灾害综合治理,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连续两次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农业蓄供水能力增强。“十五”以来,全面加大了蓄供水工程建设力度。2003年,投资1150万元,在青龙湾减河上兴建了牛家牌橡胶坝。工程建成后,与潮白新河里自沽蓄水闸联合运用,可对潮白新河及青龙湾汛末来水实施有效调控,确保黄庄洼稻区20万亩水稻的灌溉水源。同时,也为全区6万亩养殖水面提供了水源。2005年,针对潮白新河里自沽蓄水闸老化问题,投资3528万元实施了里自沽蓄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使这座使用近30年的老闸重新恢复了活力。按照规划,近期内还将投资1.57亿元,实施黄庄洼蓄滞洪区分区滞洪围堤工程,进一步提高黄庄洼防洪能力,同时还可发挥其生态效益和调蓄功能,有效改善宝坻东南部地区的水环境,增加蓄水能力4700万立方米。 完善农村排涝体系。针对部分地区农田排涝标准偏低的实际情况,组织完成了东老口扬水站扩建、京津新城扬水站、大套扬水站等工程,新增排涝机组17台套,增加排水能力6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老化严重的八道沽、董塔、箭杆河等三类扬水站进行更新改造。通过扬水站新建扩建和更新改造工程,使区内两个新城和农田排涝标准有了新的提高。 农业节水发展迅猛。从1998年开始,宝坻开始大规模实施里自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里自沽灌区是天津市唯一列入国家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计划的大型灌区。灌区内共有9个乡镇、216个村,总面积5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8万亩,是天津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家大力扶持下,里自沽灌区经过11年建设,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2.07亿元,新增和改善节水面积26.7万亩,使区内水利设施配套标准全面提高,较大地缓解了供需水矛盾,灌溉系数由原来的0.45提高到0.6,农业灌溉条件明显改善,达到了节水、节能、增产的效果。同时,促进了灌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灌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建成的工程,年可节水6000余万立方米,增加粮食产量438万公斤。里自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已成为天津市农业节水的一大亮点。同时,加大了以节水工程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区节水工程总面积已达65.97万亩。 城乡供水成绩显著。随着城乡水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供水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供水以宝坻新城供水设施改造和京津新城供水设施配套为重点,先后投资3596万元,完成了城区应急水厂建设、城区净水厂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京津新城供水设施配套等工程,为两个新城的发展提供了供水保证。 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1997—2002年,宝坻出现持续7年的干旱,导致地面蓄水严重减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由于干旱、机井损坏和缺少饮水井,全区共有510个村约41.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按照全市统一安排,从2002年起,宝坻开始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至2004年,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新打更新机井482眼,维修机井26眼,新井配电206处,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169万元,使全区517个村42.5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2006年,为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让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水务部门再一次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截至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9468万元,共涉及264个村23万人。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1.84亿元,共涉及443个村31.4万人,目前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从最早的土坑水、土井水,到后来的生活饮用水水井,再到现在的管网入户,农村饮水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轻轻一拧水龙头,甘甜的自来水哗哗流淌,农村饮水工程不仅让农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而且极大地改善了饮水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宝坻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全面加大引调水力度,实施了黄庄洼冬季蓄水。同时,对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及雨洪水实行统筹配置,加强对防洪、除涝、农业供水和环境用水的综合管理。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新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人水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以来,全区利用各种水资源25亿立方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水源保证。通过建设循环水系,加强生态用水管理,为改善水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水环境治理改善投资环境。按照新的治水思路,更加注重人水和谐和水环境、生态建设,城乡水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向着绿色水系、生态水系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经过不懈的努力,宝坻水环境治理形成了河渠环绕的水系景观。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和区内独特的温泉资源,也为开发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2001年开始,珠江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当地政府联合打造集商贸物流、休闲度假、文化教育、商务会展和生态宜居为一体的国际化新城———京津新城。经过8年多的开发,目前已初具规模。 绿色生态带动新城发展。以潮白新河为依托,宝坻提出了“一带双城、相向拓展”的总体发展框架,即通过建设潮白新河绿色生态带,将区内的宝坻新城和京津新城连接起来,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生态水系,加强城乡水环境治理,水务部门按照水工程、水环境、水景观同步建设的原则,对城乡水环境治理进行了整体规划,先后组织编制了《宝坻区城区河渠水系环境治理规划》《水环境治理工程规划》等多个规划项目。2007年,组织实施了城区水环境治理工程,对城区骨干河渠进行了清淤整治,清淤河渠5.4公里,新建护岸449.2公里,筑湖心岛1座,建亲水平台14处、景观桥5座,累计完成投资2300万元。通过清淤和景观设施建设,城区展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秀美景观。2008年,投资兴建了胡各庄橡胶坝和潮白新河引水涵闸。通过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蓄水能力750万立方米,而且实现了潮白新河和城区水系的沟通,为打造循环水系和亲水型城市创造了条件。下一步,将通过黄庄洼蓄滞洪区防洪生态工程、潮白新河城区段防洪生态工程、黄庄洼湿地、京津新城水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项目,着力打造潮白新河绿色生态景观带,做到水工程、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城市品位,使宝坻的水更流畅、更清澈、更靓丽,使潮白新河成为防洪保障线、绿色生态线、经济命脉线。同时,进一步改善两个新城的整体环境,全面打造温泉名城和生态水乡,带动两个新城房地产、商贸物流、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使两个新城的发展更具魅力。 盛世治水,兴水强区。60年春华秋实,60年岁月变迁,宝坻水利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前程美好,按照新的治水思路,宝坻水务人将满怀信心,创造水务发展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