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县改善民生
——天津市宁河县水利建设60年巡礼

治理后的蓟运河河道、堤防

 

 

宁河县首座污水处理厂鸟瞰图

 

 

宁河县西苗村农业节水喷灌项目

 

 

增加节水意识从小学生抓起

 

 

潮白新河橡胶坝

 

 

宁河县大北村防渗明渠

 

 

1996年防汛抢险现场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也凝聚着宁河县水利人为建设新中国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天津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宁河县水利人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60年来,宁河县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规模不断拓展,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不断深化,初步构筑起了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城乡供水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水利人谱写了一曲曲治水兴县造福人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壮丽乐章。

    防汛抗旱体系初步形成

    宁河县地处“九河下梢”,临近渤海,80%的人口受益于海河。蓟运河从北向南曲径入海,给宁河人民带来恩泽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患之苦。新中国成立60年来,勤劳智慧的宁河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筑堤防洪、建站排涝、挖渠治碱,有效地遏制了水旱灾害。

    1963年,毛主席提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为根治水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宁河县组织近万人的治河大军靠手推肩挑扩挖治理河道,开辟疏通河渠,先后开挖了本县境内共计总长108.40公里的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还乡河分洪道及蓟运河芦台以下河段。其间,除配合海河根治工程外,还开挖了青污渠、青排渠、津唐引渠、卫星河和西卫引河、青潮渠等,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洪和排沥体系。为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提高境内河道防御洪涝灾害能力,该县还先后组织实施了以蓟运河为重点的河道治理工程,如今蓟运河已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为确保防洪安全,不断加大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力度,先后修建了盛庄洼、黄庄洼等4个蓄滞洪区,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解决自备水源问题,宁河县兴建了七里海东海水库;为有效拦蓄汛末过境客水,解决本县东部地区缺水问题,对西关引河、卫星河、青龙湾故道、青污渠、津唐运河进行了清淤拓宽;为有效蓄水,在还乡河分洪道杨花桥以下400米处兴建了橡胶坝;随后建成的蓟运河橡胶坝在蓄淡防咸、防污、调剂水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该县又实施了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更新改造工程,对拦蓄、引调潮白新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水源将发挥重要作用。从2003年起,适时拦蓄西部潮白新河水源,通过境内二级河道东调入蓟运河,缓解了东部地区农业用水问题,有效改善了蓟运河水环境。为逐步提高灌溉和防洪排涝能力,60年中该县大力兴建县、社、村三级电力扬水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重点对县管闸涵进行了维修加固,使之能较好发挥效益。2008年完成了董庄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为在汛期代排芦台城区积水、缩短淹泡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来,经过几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全县已形成了以水库、闸站、堤防、蓄滞洪区为主体的拦、排、蓄、分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

    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河县农村水利设施几乎一穷二白,绝大多数农田是“望天收”。60年来,宁河县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2008年年底,已建成固定排灌泵站353座、农用灌溉机井2070眼、中型灌区21处、小型灌区(包括井灌区)81处,实现有效灌溉面积53.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2.8%,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了3倍。全县灌排条件极大改善,灌溉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宁河县始终把建设和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以小型工程为主,以蓄水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方针指导下,他们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从成立宁河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到会战蓟运河西“一大片”,坚持长年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全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改造任务。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一方面针对老化工程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进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扩大自备水源。目前,全县已配套建成干支渠系3663公里、小型蓄水工程79处、支渠以上桥闸涵等建筑物4068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990年和1992年,在天津市农委、市水利局举办的12区县“大禹杯”评比竞赛活动中,宁河县获得全市第一名。

    针对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的现状,宁河县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力开展了节水灌溉及配套工程建设。到2008年,全县已建成节水示范项目区5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万亩。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该县已建成固定防渗渠道2437公里,微喷灌节水面积0.5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29.9万亩,占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55.6%,年节水能力达到3000万立方米以上,为“两高一优”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多年来大规模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群众亲眼见证了宁河的土地由盐碱地、易旱易涝地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的伟大历史变革,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政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

    水资源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为有效控制开采地下水,1987年8月,该县颁布实施了《宁河县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从当年11月1日起,开始征收地下水资源费。近年来,为缓解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矛盾,该县陆续建立健全了由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制度组成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自1999年开始,该县水利部门在不同区域安装了19台套自动观测仪,投资5.6万元新建观测室13间,初步建立了“地下水自动观测系统”,地下水动态观测精确度和信息传播速度大为提高。同时,积极开展地下水压采工作,封停自备井,有效遏制了地下水资源污染。同时,大力加强用水计量管理,到2008年年底,该县企事业单位累计安装水表388块,计量率达到100%。通过增加地下水资源费征收额度,增强了取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先后有9家企业建成了二次水回用积水池,年节水达49万吨。近年,该县认真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先后完成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水资源论证12项,使水资源管理由事后被动型向事前主动型转变。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已累计发放取水许可证657件。

    大力推行计划用水管理。宁河县节约用水工作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使计划用水由原来的粗放型和随意型向科学、合理、规范化转变。近年,县水利部门通过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取水用水计划,保障了重点项目和各行各业的用水需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他们通过下达计划用水指标,每季度进行一次计划用水考核,对超计划用水单位采取累进加价等措施,有效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同时,以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节水型校园为载体,大力开展节水器具推广工作,全县节水器具普及率已达90%。富利大酒店、芦台四中、芦台镇光明小区等单位均通过了市级节水典型验收。近年,该县积极鼓励和支持工业用水大户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天津冠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完成酒精整流系统节水工程改造,年可节水200万立方米。

    建立依法治水保障机制。从1990开始,以水法等水法规为依据,宁河县水利部门把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纳入法制轨道。1992年成立了水政监察队伍,使依法治水、管水、用水等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在每年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期间,他们都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开展水法宣传教育活动,使水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珍惜、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局面基本形成。规范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从2005年开始,该县将水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纳入县行政许可中心的职能范围,通过建立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配套制度,将许可事项、程序、依据、时限、监督电话等及时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2009年,该县又对水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精简,将原20项缩减至16项,办结时限由原20天压缩到5~15天,提高了审批办事效率。同时,建立并完善了水行政执法单位岗位责任制、水政监察员岗位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等规章制度。为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县水务局每年都举办水政监察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宁河县现有专兼职水政监察人员84人,遍布城乡和水利工程单位,他们依法开展水事管理日常监督检查、涉水纠纷调解处理、水事违法案件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结案率达100%,水事纠纷调处率达100%,有效维护了正常水事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

    积极治理水生态与环境。为提升县城的整体形象,宁河县水利局近年精心组织,加快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及供水厂等水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探索公司化运营建设和管理新模式,专门成立了源洁水处理公司负责两座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及建后的经营管理。目前,日处理3万吨污水的宁河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即将完工,日处理污水1.5万吨、日生产中水0.6万吨的桥北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一期工程也即将开工建设。随着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宁河县城“水清、岸绿、游畅、景美”的人水和谐局面正日益呈现在人们面前。

    发展城乡供水确保饮水安全

    解决饮水困难,提高饮水质量,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宁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城乡供水、确保饮水安全作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

    饮水解困工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该县于2001年6月16日启动农村饮水解困工程,2003年9月28日全面竣工,提前9个月圆满完成了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据统计,共更新机井140眼,维修机井10眼,完成投资0.14亿元,先后解决了150个村20.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该县从2006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建设以来,使25个村7.3万人饮水质量和166个村22.98万人饮水方便程度得到提高,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3年,该县荣获了“天津市农村饮水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与此同时,县城的供水能力和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县里开始建设一、二水厂和桥北泵站,有效改善了县城的供水条件。2002年供水站划归县水务局后,水务局对城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水。2008年又成立了供水营业厅,实现“一站式”服务,方便了城区居民日常用水需求。同年6月,供水站通过了城市供水经营行政许可专家评审,标志着县城供水安全达到了新的水平。而日供水1万吨的芦台镇第三水厂一期工程的兴建和日供水1.5万吨的芦台第四水厂一期工程的筹建,将进一步增强城区供水保障能力。

    水利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水利事业蓬勃发展,治水创新亮点不断。这一切,都离不开水利改革的强劲推动力。

    2001年4月1日,宁河县水务局正式挂牌,突破了传统的水管模式,扭转了沿袭多年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陈旧格局,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和资源水利要求的新型水务管理体制,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

    小型农田水利制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取消“两工”的新要求,该县不断深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1999年成功地对小李乡李老村2座泵点、岳龙镇小田村2眼机井和大北镇西排灌站的产权实行了现场拍卖,在天津市率先实现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零的突破。为完善后期管理,宁河县通过政策推动、政府发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把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交给农民,又闯出了一条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9个,涉及14个乡镇6.22万人,受益耕地面积达到11.65万亩。在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织下农民自愿出工投劳搞工程,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与管理,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水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水管单位增强了活力。2005年,宁河县水务局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水管单位定性、定岗定员、管理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费用测算,接着又从2007年开始按照《宁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实施方案》,合理分类定性,核定编制,实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县里拿出350万元作为管理经费,完成了水利工程管理费和维修养护费测算。同时,管理经费和工程养护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目前,全县水管单位基本实现了体制顺畅、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目标,经费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初步建立起了水利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了水管单位活力,工程面貌和职工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宁河县水利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历史,成就巨大;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宁河水利人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促进水务和谐发展,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谱写新时期水务改革与发展的绚丽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王永强 刘丽敬 王延 文静 高群
SRC-53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