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兴水利科学发展保安澜
——河北省60年治水成就巡礼

黄壁庄水库

 

 

承德市武烈河全景

 

 

河北省水利厅厅长李清林(左二)在邯郸市魏县老家水网建设情况

 

 

秦皇岛市山海关渝东街小学节水课堂

 

 

邯郸生态水网主干渠-民有北干渠

 

 

河北兴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中水池

 

 

张家口市崇礼县察汗陀罗小流域全貌

 

 

    防洪抗旱能力全面提升

    河北省是水旱灾害并存的省份,十年九旱是河北的基本省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人民奋发图强,除水害兴水利,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蓄”和“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工程体系和以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骨干,以蓄、引、节、提、灌为配套,以旱情监测、技术服务和指挥决策为支撑的抗旱工程体系,极大提高了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60年来,河北省在各河系上游山丘区建成各类水库1085座,总库容102.17亿立方米,控制了各河系山区90%以上的流域面积;新开辟或整治主要骨干行洪、排沥河道50余条,新筑和整修堤防1.7万公里,结合河道堤防治理,修建了调洪、泄洪、分洪和挡潮的大中型闸涵枢纽180余座,基本改变了海河流域上大下小、尾闾不畅的状况和各河洪水集中在天津入海的被动局面;改善了各蓄滞洪区的分洪、行洪和救生条件。持续60年的防洪工程建设,基本构建了一个一般洪水保安全、特大洪水减灾害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为确保全省安全度汛,确保京津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础。全省共拦蓄超过下游安全标准的致灾洪水500余次,累计减少淹地1.1亿多亩次,减少粮食损失130多亿公斤,减少经济损失1300多亿元。

    抗旱方面,一是加强蓄水用水工程建设,开工兴建了一批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工程和抗旱水源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截至目前,全省机电井拥有量94.4万眼,万亩以上灌区139处,各类农村水利工程150多万处,农业供水能力达140多亿立方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80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739万亩,建设咸淡水混合灌溉井组1.33万组,控制面积330万亩。二是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升抗旱服务能力。全省抗旱服务组织累计为群众浇地7483万亩次,浇果树13895万株,打修井10.4万眼,维修抗旱机具24.7万台(套),增产粮食52亿公斤,果品4.5亿公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60亿元。三是加强旱情监测网络建设,提高抗旱指挥决策能力。全省139个农业县市区共设立旱情监测站175个,平原区建立旱情试验站3个,共监测土壤含水量数据约70万组、地下水数据1.7万组、降水量数据2万组,基本实现了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

   节水型社会建设辟新路

  河北省采用分类指导、典型带动的方式,自2005年先期选择邯郸成安县为浅层地下水试点,衡水桃城区为深层地下水试点,石家庄元氏县为井渠结合试点,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2006年按照省政府确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年”要求,陆续实施了廊坊国家级和22个市级、10个扩权县市级试点建设;2007年正式启动石家庄国家级试点建设;2008年启动或升级了7个省级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县、市、区达到67个,约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9%。

    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各地突出节水机制创新,着力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紧紧围绕水量分配、节水激励、用水计量、协会建设和水量流转等关键环节,总结提出了各具特色、实用有效的方法与模式。水量分配方面,主要采取“定额法”和“混合法”两种方式分水到户;协会建设方面,工业和城镇生活成立了企业和社区用水管理组织,农村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水量流转方面,探索提出了“水量直交”和“水银行”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兼容水市场”模式;节水激励方面,采取了浮动定额、总量管理、阶梯水价、提补水价4种模式。

    在试点建设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先上计量,再水量控制,第三制度激励,最后建水市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步走”创建模式和“用水双控、计量到户、节奖超罚、协会自治、市场激励、群众参与”的自主节水模式,得到了包括水利部在内的各级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全省乃至全国类似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了节水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了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的相互促进,极大提高了水资源与节水工程的利用效率;节水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试点区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率提高20%~30%;工业企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5%~7%,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8%~10%,实现工业节水10%~15%;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5%,农业节水20%~30%;试点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近10%,城镇管网漏失率明显下降,农村生活节水40%~50%。

    在试点建设带动下,全省节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47和0.76;强力推进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束性指标,全省工业节水取得显著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2005年的每立方米77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每立方米47.64万元;区域产业用水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民生水利硕果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北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做好水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把加强民生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扎实进取,民生水利定位日益清晰,思路不断深化,投入大幅度增加,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60年发展史,是一部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的治水兴冀史。伴随着新中国的不断成长,民生水利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饮水、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成效明显,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村饮水方面,60年来,全省共解决1794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71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饮水工程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节水灌溉方面,截至目前,全省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16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通过兴建节水工程,推广节水技术,每年可节约农业用水25亿立方米,节电2.5亿千瓦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公斤,共减渠增田120多万亩,实现用占全国0.7%的水资源量生产占全国6%的粮食,养活占全国5%的人口,达到全国6%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粮食总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50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约280亿公斤。

    水保方面,60年来,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1.78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小流域近2000条,其中1500多条达到部颁标准,累计修建谷坊、塘坝、水池、水窖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0多万处,新建、整修梯田和坝地310.5万亩,建护村护地坝120万米,修作业路近8000公里;累计造林种草6840万亩;拍卖“四荒”使用权2154万亩,吸引社会资金15.5亿元。水土保持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水库移民方面,全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对水库移民进行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特别是自2006年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后,每年将投入6亿元资金,对上千个项目进行连续20年后期扶持,移民工作逐步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规划引领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北水利事业在以综合规划为主导,以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五年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指导下,得到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根据1957年的《海河流域规划(草案)》,河北省在山区建设了岳城、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等一批控制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解决了当时流域存在的防洪排涝和农田灌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流域的防洪、灌溉、排涝体系逐步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根据1966年完成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全省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防洪治理。海河南系按1963年型洪水,海河北系按1939年型洪水治理,除涝标准采用5年一遇,集中力量扩大了中下游河道泄洪入海能力,开挖和扩大了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潮白新河等骨干入海尾闾河道。海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改变了“上大下小,集中到天津入海”的不利局面,基本形成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在1986年完成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指导下,河北省分期分批对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主要行洪河道进行了治理,部分恢复了原设计行洪能力;依托河系防洪工程建设,河北省会石家庄等重点城市基本达到了规定的防洪标准;兴建了桃林口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了引青济秦、引黄济冀等大型调水工程,提高了流域供水保障能力;开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等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先后安排了永定河官厅水库上游、潮白河密云水库上游、滦河潘家口水库上游、太行山区等一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进一步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初步形成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

    通过多次规划治理,全省供水能力和防洪能力逐步提高,已基本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和非常规水资源相结合的供水工程体系,包括引黄工程在内总供水能力达到290亿立方米。已建水库1066座,总库容115.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9座,总库容93.06亿立方米;累计建成江河堤防长度达2.12万公里,一、二级堤防累计达标310公里;大部分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滹沱河、大清河等重点骨干河道进行了治理,宁晋泊、大陆泽等13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正逐步落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6.15万平方公里,改善了水库上游和太行山区的生态与环境;实施引岳济淀、引岳济港(南大港湿地)、引岳济衡(衡水湖)等生态调水工程,受水区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石家庄滹沱河、太平河治理,邯郸“水网”建设,邢台七里河综合治理,承德武烈河治理,唐山南湖治理,张家口清水河综合整治等一大批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美化了城市形象。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郎志钦 齐婕
SRC-53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