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水兴业 以水富民 造福龙江
|
——黑龙江水利60年发展回眸
|
|
齐齐哈尔市橡胶坝

龙凤山水库大坝取水闸

桃山水库坝址全貌

青年灌区补水工程

拜泉县丁家沟小流域

除险加固后的音河水库
伴随新中国的诞生和改革开放的步伐,黑龙江省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38亿元,其中1978年以来累计投入519亿元,占96.5%,相继建设了一大批水利骨干控制性工程,水利兴利除害、服务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境内拥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1918条,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等大小湖泊640个,水面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10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2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46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相对于全国而言,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发展灌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禀赋差异较大,水情突出表现为腹地少,过境多;春季少,夏秋季多;平原少,山丘区多。水资源时空分配的严重不均,致使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建设任务繁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几代水利人治水患、兴水利,水利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60年改革创新 全力支撑龙江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水利投入之大、建设规模之大、成效之大为龙江水利建设史上所罕见。
防洪除涝能力有效提高。全省共修建江河堤防12507公里,其中主要江河堤防长度达4472公里,保护耕地4401万亩,人口1340万人。特别是’98大水后,国家加大了松嫩干流防洪能力建设力度,建成了尼尔基水利枢纽,开展了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干流堤防普遍得到加固。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长达2097公里,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50年一遇水平。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等6个全国重点城市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哈尔滨市城防达到了100年一遇标准,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重要城市的防洪能力达到了50年一遇标准。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的抗灾减灾作用。以1998年为例,松花江、嫩江堤防保护农田1113万亩,保护固定资产2118亿元,保护工农业产值604亿元。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明显增强。全省兴建各类水库676座,其中大型水库25座,中型水库85座,小型水库566座,蓄水能力达到172亿立方米,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978年的不足4%提高到现在的12%。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18处,其中大型灌区20处,打各类灌溉水源井60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83万亩。全省大力推广甘南县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和庆安县水田控制灌溉经验,积极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69万亩,其中水田节水灌溉面积1874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395万亩。发展抗旱坐水点灌能力3200万亩。在最近连续5年发生的严重干旱中,水利工程累计浇灌农田8606万亩,减少损失114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据统计,1978—2008年,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09.2亿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总投入的96.2%,龙头桥水库、磨盘山水库、尼尔基水库等一大批控制性骨干工程纷纷上马并建成投入使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2008年9月26日,总投资超21亿元的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中的北部引嫩渠首、北部引嫩总干渠、大庆市东城水库、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呼玛县呼荣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等9项水利重点工程同期开工,标志着全省水利吹响了“以水兴业、以水富民、造福龙江”的号角,一场大兴水利的战役全面拉开。
饮水安全工程惠及千万百姓。近年来,黑龙江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着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和水质不合格、自来水管网入户率低等问题。有109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408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累计达到57%,极大地改善广大农村,尤其是贫水区和病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村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新农村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和民心。受益群众亲切地称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德政工程”、“爱民工程”、“幸福工程”。
节水工作扎实有效。全省大力推广甘南县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和庆安县水田控制灌溉经验,积极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93万亩,其中水田节水灌溉面积1644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049万亩。此外还发展抗旱坐水点灌能力32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启动了哈尔滨、大庆、鹤岗等地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促进了节约用水。哈尔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大庆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在巩固提高原有水田灌区的基础上,重点向东西部地区倾斜和发展,全省共新增水田面积3029万亩。同时,以西部27个干旱县(市)为重点,努力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432万亩。
生态修复再造秀美山川。全省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46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4%。特别是实施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以后,治理速度明显加快。原来的荒山、荒沟、荒坡又重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景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拜泉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在全国广泛推广。
随着生态保护观念的增强,黑龙江省加强规划,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实施生态补水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01年以来,利用中部引嫩工程,共为扎龙湿地补水近12亿立方米,确保了湿地核心区面积不萎缩,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生态省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水利行业奏响了又一曲生态保护的“绿色颂歌”。
农村水电蓬蓬勃勃。步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以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农村水电。建成各类农村水电站69座,总装机容量23.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5.5亿千瓦时。完成5个县(区)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的不断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更标志着黑龙江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设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科教兴水硕果累累。60年来,全省水利科技成果推广从无到有,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区域水利科技协作和人才工程成效显著,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向纵深发展,水利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00多项,获厅及地市级以上科技奖励的450多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推广应用各类科技成果2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平均每年产生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2亿元以上。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土工织物应用技术、水旱田节水灌溉技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暗式注水灌溉点播技术等大范围推广应用,建设了2个省级中试基地、2个部级水利科技培训与推广示范基地,成立了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黑龙江省推广工作站,水利科技培训与成果示范转化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与日本、美国、俄罗斯等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引进大量技术、设备及人才,取得合作研究成果40多项,引进外资2.6亿元,实现对外经济合作项目合同金额3亿元,创直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1993年,穆棱市敲响了全国拍卖“四荒”第一槌。自此,黑龙江通过卖掉“四荒”使用权的办法,调动千家万户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1994年,黑龙江省及时总结推广兰西县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水利“五小”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使农村水利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从2002年起,黑龙江省在全省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经过积极汇报争取,省政府将水管体制改革纳入省政府督办计划,由省政府督察室牵头,省编办、水利厅、财政厅组成联合督察组,对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由于督办力度大,督办层次高,水管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全省82个市、县(市、区)508个参加改革的水管单位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并通过验收,落实“两费”3.64亿元,初步解决了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管理缺位的问题。
积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了以土地置换水利建设资金,以水费、电费预期收益做抵押获得水利建设贷款,以及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设全方位向社会资本开放等办法,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市场化。哈尔滨市的磨盘山水库、城市堤防建设,大庆市黎明湖治理,双鸭山市的寒葱沟水库建设,逊克的水电梯级开发,以及目前开工的一些重要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无不得益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水利。黑龙江省水利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建设文明行业为目标,以理论武装为先导,以服务可持续发展水利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重点,大力加强水利精神文明建设,为龙江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黑龙江省水利厅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管理先进集体、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人事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89年厅机关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并保持荣誉至今;2000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并保持荣誉至今;2003-2008年连续荣获全省“正行风、促发展”先进单位和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06年厅直属机关党委被中组部和省委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7年全省水利系统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行业建设先进系统”称号;2009年初,经水利部文明委推荐,黑龙江省水利厅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新时期龙江水利发展展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的水利事业面临着继1998年大洪水后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撑。
到2020年,黑龙江省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水利建设。重点抓好以三江平原防洪除涝工程为主的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打造集中连片的特大型灌区;以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引嫩扩建工程和西部旱涝保收田工程建设为主的松嫩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搞好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发展千万亩旱田灌溉;二是加快防洪工程建设。重点搞好大中城市和重要城镇的防洪工程达标建设、胖头泡蓄滞洪区建设、重要水利枢纽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和中小河流治理;三是加快城乡供水水源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工程为主的引调水工程、大中型水源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后备水源工程建设;四是加快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湿地补水、水利绿化、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牧区灌溉等建设;加强湿地、江河源头、饮用水源地保护、水功能区管理,以及江河湖库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五是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呼玛河、汤旺河、海浪河等流域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六是加快发展航运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完成松花江水利航电枢纽建设,实施渠化通航工程,建成以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干支相连、江海直达的水路网络体系;七是加快发展水利特色产业。加强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水利工程、河道、湖泊及湿地的优美景观和生态环境,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山水旅游景区,打造水利旅游品牌。依托水利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为重点,突出生态绿色品牌;八是广泛开展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动群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加水利设施,完善渠系配套,全面提高农田抗旱除涝能力。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龙江水利将紧紧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扩大水田面积,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建设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及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加快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地建设,着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一是实施三江灌区工程,建设14处大中型灌区工程,到2015年,灌溉面积达到1118万亩;二是实施尼尔基引嫩扩建工程建设,到2020年引水达到2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448万亩;三是开展西部地区旱涝保收田和以大型喷灌设施为主的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2020年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4000万亩;四是实施松花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到2010年完成胖头泡蓄滞洪区应急工程建设;到2015年完成嫩江、松花江干流县场堤防和六大城市防洪达标工程建设;五是加快以灌排工程为重点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到2015年完成重要支流的综合治理任务;六是实施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和控制性水源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成桃山二期、西山、青龙山、林海、阁山、花园、东城、小鹤立河、九龙、五花山等大中型水库,积极推进塔林西、奋斗、亚布力、北安、关门嘴子等大中型水库建设和松花江干流依兰、悦来航电枢纽等工程;七是实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八是完成20处国家规划内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实施现有299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九是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到2010年完成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77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十是实施全省重点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到2015年完成8个流域35个县(市)、1851个小流域的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任务。
|
|
作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