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水利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

美丽的云龙湖

 

 

大沙河孙庄小学通了自来水

 

 

故黄河畔

 

 

中水回用

 

 

现代化的刘山抽水站

 

 

水清岸绿

 

 

  徐州地处沂沭泗流域中下游,承泄上游鲁西南及鲁南沂蒙山区5万平方公里的洪水,特别是鲁南沂蒙山区的洪水。山高路近、源短流急,加之下游新沂河等排洪河道出路不畅,洪水骤来缓去,洪涝灾害频繁,徐州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水利专家曾说:“沂沭泗原是淮河下游的3条支流,流域面积不过8万平方公里。但其河道变化的复杂情况,不但在全国,恐怕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沂沭泗河道变化的历史就是中国江河治理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上,苏东坡、潘季驯、靳辅皆在徐州留下治理水患的业绩,但由于受封建制度、生产力水平等因素限制,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徐州的水患。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水利事业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走过了一条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除害兴利的治水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沂沭泗水系的复杂性,徐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导沂整沭”工程,开挖河道,束堤归防,兴建山区水库;20世纪60年代以治涝治碱为目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农田水利建设,开挖内外三沟,整治支河,基本形成排涝、降渍体系;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步入了波澜壮阔的新阶段,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由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作为水利大市的徐州,水利更是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以说,水利改变了徐州这座城市的命运。

  成果辉煌

  60年来,徐州水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1978年以来,徐州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近百亿元,掀起了三次大的治水高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旱改水为中心,开挖徐洪河、丁万河,开展了大规模的平田整地、修筑梯田、治山改土和灌排工程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机电灌排事业,大规模兴建水源工程,先后兴建了刘山、解台、郑集、沙集、大庙、单集等一批流域性抽水站,走出了一条南水北调、东水西送、梯级拦蓄、河网化建设的兴利之路,全市水稻面积扩大到300多万亩。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掀起了第二次治水高潮,续建完成了徐洪河,扩大了郑集河,实施了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20年一遇防洪工程和徐州市区防洪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走向巩固、发展及提高阶段。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徐州水利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水利建设高潮迭起,水利改革进一步深化,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协调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0多亿元,占30年来水利总投资的1/3,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水问题得以解决,徐州水利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006年以来,全市水利建设持续保持高强度、大投入态势。抓住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实施了搁置多年的苏鲁边界——湖西大堤治理工程和争执多年的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工程,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徐州市境内工程;实施了新沂河整治徐州市境内工程以及睢北河治理、大沙河治理工程;完成了5座中型水库和2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这一大批工程的实施,使徐州市流域性堤防的防洪标准达到或接近50年一遇,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在大力抓好防洪保安工程硬件建设的同时,徐州全力做好防汛防旱工作,完善以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为主体的河湖库防汛调度、城市防洪、在建工程安全度汛等各类预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另外,充分利用好雨洪资源,积极做好翻水调水工作。近年,徐州虽然降雨明显偏多,局部地区还遭受了暴雨袭击,但依托高标准的防洪工程和科学组织,徐州市的河湖安澜得以保证,确保了全市的粮食安全,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资源水利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徐州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5.63亿立方米,人均39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针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的问题,徐州坚持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一是抓住国家上马南水北调工程机遇,投资6亿多元,相继完成刘山、解台、蔺家坝工程,使徐州市调引境外水的能力由每秒5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125立方米,调水能力翻了一番。二是积极推广节水技改。在工业用水方面,兴建了一批循环用水、串联用水和回用水工程,完成了华润电力有限公司等20家节水技改示范项目;在生活用水方面,加大了对地方高校、餐饮业的污水处理力度。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徐州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节水达6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节约两座云龙湖的蓄水量。三是加快推广以农业节水技术和灌区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完成了丰县苗城河灌区、新沂沂北灌区和睢宁瑞克斯旺节水示范园,以及贾汪区不牢河灌区等节水改造项目。四是对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充分拦蓄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灌溉农业。完成了5座中型水库和26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有效提高了水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

  ——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以“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生态、水经济”五位一体的理念综合整治故黄河,既满足了行洪能力的要求,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宜居环境。与此同时,徐州市还实施了云龙湖除险加固工程,综合整治大龙湖、九里湖,开挖金龙湖,形成了四湖绕城的美丽水环境。此外,在市区重点实施玉带河、徐运新河综合治理工程和双山湖水库加固等工程,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深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彰显了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人水相亲、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园林城市风貌。

  ——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围绕“改善民生”这一主题,徐州市以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为抓手,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一是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之首。2005—2007年,投资1.8亿元,实施丰县、铜山县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解决了29.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全省已完成44.4万人的67.7%;2008年又投资近3亿元,完成了7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2009年将解决9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将全面完成徐州市农村271万人的饮水解困任务。二是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在2007年实施小沿河应急处理工程基础上,2008年又投资760万元,兴建了农场排涝站、挡水墙、万亩农田水系调整以及桥涵等配套建筑物。2009年继续加强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投资900万元的年度工程将于9月底完成。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确保了小沿河水源地的安全。三是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3年,疏浚农村县级河道94条919公里、乡级河道648条2667公里,疏浚村庄河塘11761条(个),完成土方1.36亿立方米,完成投资5亿元。同时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共兴建塘坝204座,增加蓄水量700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8.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通过城乡河道综合治理、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建设山丘区水源等民生水利工程,徐州市有效地提高了水利在促进城乡发展和服务民生方面的保障能力。

  宝贵探索

  回首60年治水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辉煌的背后,是几代水利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总结60年的经验,我们为水利对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以水兴市”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30年,也是徐州水利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的30年。徐州水利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坚持“抗旱治涝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兴利除害结合”的原则,从最初的旱改水为中心到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四大任务,其建设规模之大、发展之快、成效之显著史无前例。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徐州市围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调整治水思路,创新治水实践,实现了水利事业的新跨越。

  二是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改革开放30年,徐州市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政策,不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不断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徐州特点的水利发展机制体制,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子,研究水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近3年来,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为全市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三是必须坚持以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为根本。30年来,通过创新水利投入机制,徐州重点领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利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不断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必须坚持以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两手齐抓为基础。全市水利系统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搞好水利建设、管理等业务工作的同时,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

  美好愿景

  徐州水利取得的辉煌业绩,是30年改革发展的成果,更是开创未来的全新起点。当前,徐州水利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一方面,党的十七大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徐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人民群众对水利改革发展成果充满了新期待。另一方面,徐州水利自身也面临着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诸多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面对机遇和挑战,徐州水利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密结合起来,把水利改革重点任务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群众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与水利工作的着力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快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水利近期改革发展结合起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工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徐州”提供有力保障。

  2009年,徐州市将按照全市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计划完成年度投资15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利发展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国家、江苏省扩大内需重大政策机遇,紧扣水利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为民生服务主题,统筹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突出防洪保安工程、水资源工程、水环境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生态修复能力和水环境保护能力,为徐州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徐州水利的总体工作思路是:牢固确立三个理念,积极推进四项任务,着力提升五种能力。

  三个理念:一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人水和谐。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在治理水患灾害的同时,自觉约束人的活动,有效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三是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保证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用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项任务:一是发展安全水利,提高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在重视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重点区域的治理,真正做到洪涝兼治,提升水利保障安全和发展的能力。重视洪涝灾害规律性的研究,提高雨水情的预测预报和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水平。二是发展资源水利,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八大行业节水行动”,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高校和社区。三是发展环境水利,提高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能力。继续推进城乡河湖水系疏浚整治和水利建设,沟通水系,整治环境,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全市水生态环境面貌。继续深化水功能区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完善竣工验收和备案制度。四是发展民生水利,提高水利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能力。牢牢抓住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国家和江苏省扩大内需的重大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型泵站改造、水源等工程建设,让水利工程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发挥更大的效益。

  五种能力:一是强化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确保5年规划目标顺利完成。以5年基本完成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任务为目标,抓好农村小型泵站改造工程。继续抓好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提升丘陵山区的供水保证率。二是强化应急管理,提升反应能力。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及突发性灾害的应急管理预案。建立更加严格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在抓好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三是强化水法规体系建设,提高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加大依法治水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徐州市节约用水条例》《徐州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四是强化改革创新,提高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争取资金和争取政策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水利投入体制。五是强化行业管理,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打造水利良好形象,全面提高水利的公共服务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张琦 毕叶
SRC-53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