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造经典工程保淮河安澜

  近日,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这是该工程继获得“2006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7年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自从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滚滚洪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下游,使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仅从1855年至1949年的94年间,淮河流域共发较大洪水48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淮河成为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为频繁、危害最为严重的河流。千百年来,将洪水直接排入大海,成为了淮河流域亿万民众、仁人志士追求的梦想。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1950年召开政务院治淮专题会议,制定了修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规划。此后几十年间,国家几代领导人,专家、学者对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方案不断进行论证、研究。1999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这项根治淮河水患的重大战略性防洪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是新开辟的淮河直接入海通道,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可将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的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工程西起洪泽湖,流经淮安、盐城两市五县,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工程主要包括:长163.5公里、宽750米的河道工程,二河、淮安、滨海、海口4座大型拦河枢纽以及淮阜排涝控制,29座穿堤建筑物等工程,总投资41.17亿元。工程移民6.3万人,征地6.8万亩,挖填土方1.34亿立方米,浇筑混凝土69.52万立方米,砌石37.64万立方米。工程于1998年10月动工,2003年6月提前两年半完成主体工程,2006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历时8年。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按照科学的设计理念,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布置河道,采用了“泓滩结合行洪”的新型河道断面,总宽度从原规划的2.5公里缩小为750米,比传统的“筑堤束水漫滩行洪”方案减少了工程占地20万亩、移民14万人。泓道采用南、北两泓布置,建立三片相对独立排水系统,实行“高低分排、清污分流”,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工程沿线地区的排涝和水环境问题。

  淮河入海水道穿越京杭运河、通榆河两条重要航道,在河道交汇处分别建有亚洲最大的淮安、滨海两座“上槽下洞”式大型水利水运河道立交枢纽,圆满解决了淮河行洪、排涝与南水北调、船舶航运的矛盾。

  施工中,通过深井多层土联合降水和施打越流潜井的方法,解决了超大超深基坑降水问题;通过运用“振动沉模超深防渗板墙”等截渗技术,解决了相邻已有大型水工建筑物可能发生渗漏变形的难题;通过“大体积薄壁混凝土防裂技术研究”,解决了10万立方米薄壁混凝土的防裂问题;通过开展“深淤土段筑堤关键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大范围深淤土地基堤防施工的稳定安全问题。在沉降控制要求极为严格的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中,首次采用“塑料排水板加抽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法”进行深淤地基穿堤建筑物地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

  同时,淮河入海水道做到“河成、堤成、林成、绿化成”,在江淮大地形成了一道连接湖海、绵延150多公里的绿色风景带。

  2003年淮河流域遭遇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主体工程刚建成6天的淮河入海水道紧急启用泄洪,行洪33天,工程运行状态良好,泄洪总量44亿立方米,相应降低洪泽湖水位40公分,直接免灾效益达27.68亿元,一次行洪就收回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为战胜淮河特大洪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7年7月10日,淮河入海水道再次奉命泄洪。至8月1日共安全行洪22天,泄洪总量达36亿立方米,又一次为夺取淮河流域防汛抗洪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淮河入海水道是一项以防洪为主,综合效益也十分显著的工程。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严重困扰渠北地区半个世纪的排涝、灌溉问题;二是实行清污分排,结束了苏北灌溉总渠50年来清污混流的历史,使工程沿线140多万人口从此喝上了甘甜的清水;三是淮安、滨海两大河道立交工程,确保了大运河黄金水道的正常通航。

  淮河洪水畅泄入海,百年夙愿终成现实。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为根治黄河夺淮800年来的水患,确保淮河安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新中国繁荣富强的坚定步伐,淮河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SRC-53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