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历史跨越
——江苏水利60年发展轨迹

江苏淮河入海-滨海立交枢纽

 

 

江苏连云港海堤

 

 

江苏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

 

 

江苏宜兴横山水库

 

 

 

 

 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吕振霖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同时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滨海跨江、河湖众多、水系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江苏是一个水旱灾害发生几率极高的省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苏开创了防治水患、开发水利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苏集中力量大规模治理淮河。1949年夏天,江苏全境刚获得解放,就遭遇全省性的大洪大潮,其中尤以淮河和沂沭泗流域为甚。能不能控制洪水泛滥,关系到获得新生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为此,江苏从治洪入手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当年冬天就实施了“导沂整沭”工程,治理沂沭泗洪水,拉开了江苏乃至新中国治水的序幕。当时苏北人民以参加淮河战役支前的精神和态势,投身治淮,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就相继建成了新沂河、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等一批治淮骨干工程和一批江海堤防、闸站、水库工程,具备了防洪挡潮的初步条件,改变了洪水漫流的状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至60年代,江苏在继续治理流域洪水的同时,逐步转入治涝治旱。全省重点围绕梯级河网化目标,开挖、整治了一大批重点灌排河道,兴建了大量调蓄水库,形成了各区域相对独立的灌排调蓄水系,增强了排涝抗旱能力。在流域治理上,把治理洪涝、解决干旱缺水有机结合起来,开始规划实施“扎根长江、江水北调、淮水北调”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了淮沭新河工程,兴建了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泵站工程。

  进入70年代,在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推动下,全省围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的目标,全面掀起了以治水改土运动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在此期间,江水北调、淮水北调工程系统也基本建成,江淮沂沭泗水系初步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济互调。

  到了80年代,继续实施了一批重点区域治理的骨干工程,继续推进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特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苏水利的基础保障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1年,江苏遭遇了江淮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苏南漂了一个“钱庄”(苏锡常地区)、苏北淹了一个“粮仓”(里下河地区)。当年10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江苏抓住机遇,迅速掀起了以治淮治太为重点的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在这轮水利建设高潮中,江苏完成了一大批治淮治太骨干工程,建成了淮河入海水道、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治太望虞河、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江海堤防达标、城市水利等工程,使全省水利的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是江苏水利创新治水理念、创新治水实践特色最显著的十年。江苏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既给水利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江苏水利积极转变治水理念,创新治水实践,按照以人为本、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治水新思路,开创了江苏现代水利发展的新纪元。

  江苏水利的60年,是同各种水患灾害斗争的60年,是水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60年,是辉煌的60年。

  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人民承扬禹风,不懈治水,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全省已形成了1000多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整修或修复流域性堤防6300多公里,开挖疏浚重要县域以上河道700多条、大中小河道2万多条,兴建水库908座,水闸3058座,大中型抽水站240座,建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除涝、跨流域调水、防台挡潮、农业灌溉工程体系,全省水利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第一,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60年来,江苏水利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同时结合重点区域治理和城市水利建设,全省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在大江大河治理上,淮河流域形成了由洪泽湖拦蓄淮河洪水,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灌溉总渠分排洪水入江入海的防洪体系;沂沭泗下游通过骆马湖、石梁河水库等调蓄洪水,并经新沂河、新沭河排泄入海,目前,淮河下游骨干防洪体系防洪标准接近10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基本达到抗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长江流域全面完成了1246公里长江堤防和51座大中型通江建筑物的达标建设,长江干堤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的防洪标准;加固了环太湖大堤,开通了望虞河、太浦河,扩大了沿江引排河道,太湖流域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在重点区域治理上,实施了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周边地区、沂南沂北地区、沿海地区等一大批重点区域骨干工程的治理工作。在城市水利建设上,苏州、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骨干工程达到防御200年一遇的标准,南京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基本达到防御100年一遇的标准,其他省辖市(除连云港、扬州外)的防洪骨干工程均达到50年一遇以上的标准,连云港、扬州5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正在抓紧建设。60年来,依托建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全省先后战胜了19个洪涝灾害年、15个干旱灾害年、18个旱涝交错年,减免灾效益达3280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能力显著增强。江苏水资源南丰北枯,淮北和沿海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区,苏南为水质型缺水区,而长江水源相对丰沛。60年来,江苏以长江为源头,不断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水资源调度工程体系,实现了长江与太湖、淮河和沂沭泗水系的互联互通、互调互济。其中,“江水北调”工程体系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龙头,沿大运河,经9个梯级16座大中型泵站翻水北送;“江水东引”工程体系以高港枢纽为龙头,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泰东河和通榆河为主干线送水至沿海地区;“引江济太”工程体系以常熟水利枢纽为龙头,经望虞河、望亭枢纽,送江水进太湖。这三大调水工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全省雨水拦蓄能力、洪水资源化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调配能力和水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多年来,三大调水系统年均跨流域调水规模达170亿立方米以上,最高年份达240亿立方米,有力地满足了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增长需求。

  第三,水利服务“三农”发展能力显著拓展。60年来的江苏农村水利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根据不同阶段全省农业发展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河网水系建设、突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进入新世纪以后全面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设施改造、圩区综合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的系统建设。全省农村水利形成了一个能挡、能灌、能排、能降、能控制、能通航的新水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60年来,全省建成有效灌溉面积58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其中,建成旱涝保收面积471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3%;建成节水灌溉面积250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0%;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6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0%以上。农村河道疏浚自2003年开始实施至2008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达175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4万条,整治村庄河塘14.5万面(条),累计完成土方15亿立方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解决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将全部解决全省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江苏农村水利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江苏60年来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四,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能力显著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是江苏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高速增长、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环境方面的许多新课题。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江苏水利发展的新任务。60年来,江苏在持续不断地优化水资源科学调度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努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水问题。在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上,全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法规规章,建立了取水许可、排污口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完成了地表水水功能区划、湖泊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等一系列规划,有力有效地推进了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资源保护的措施上,全省利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了苏南地区地下水禁采目标,累计封填深井4745眼,年减少取水量4.2亿立方米;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年均单位GDP耗水下降4%的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核准公布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并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行动”;全面开展河网水系疏浚整治,显著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全力投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科学调水引流、蓝藻打捞与处理、湖泊生态清淤、河网疏浚整治等措施,不断推进水利在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水利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江苏紧抓机遇,确立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工作思路。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全省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应用系统辅助行政管理和决策,水利信息服务社会公众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省水利厅与水利部,相关流域机构,省委和省政府信息网络互联,建成了省、市和厅直单位、县水利管理部门三级骨干网;省以上报汛站的自动测报率达76%,56个省直管泵站、水闸实现了远程监测、近地监控,水文数据库、水雨情数据库已建成,实现了实时雨水情传输。应用系统的逐步普及和深入,从根本上改变了水行政管理模式,提高了服务水平、决策水平和管理效能。防汛防旱调度方面,建成防汛信息门户网站,初步建成各级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了部分流域及大中型水库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方面,建成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阶段工程,开发了取水许可和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建成了省市县网站门户,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行政办公软件,建成了省市县视频会商系统。这些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推进江苏水利加快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江苏治水历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条适合江苏实际的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治水思路,是江苏水利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利从农业的命脉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这一地位的深刻变化,充分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总是对水利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洪涝灾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治水的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到了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虽然洪涝灾害的威胁仍然存在,但解决水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更为紧迫,治水的思路和主要任务则是实现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江苏水利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治水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时优化治水思路,改革治水体制,创新治水实践,有力保障了江苏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始终坚持科学治水的规划布局,是江苏水利持续发展的主要特色。江苏治水60年的巨大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得益于有一个比较符合江苏实际的水利科学规划的指导。早在上世纪50年代,江苏在防洪上,就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要求,形成了加固洪泽湖大堤、扩大淮河洪水入江入海出路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规划体系;在水资源利用上,形成了“扎根长江、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规划体系。此外,还逐步形成了江海堤防达标工程以及沿海开发的水利规划体系。几十年来,我们坚持这些规划体系一以贯之,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苏省湖泊保护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水利专项规划》,配合流域机构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等,引领江苏科学治水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不断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江苏水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主要动力是不断创新的水利体制机制。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江苏水利,既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30年的运行,又经历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30年的运行。两个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发展阶段充分表明,水利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必须彻底摒弃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制约,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创新与突破。60年来,江苏水利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水利投入从主要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到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融资和受益群众筹劳筹资为补充的新体制转变,保持了水利投入的持续增长;不断推进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水利系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国有企业、中介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管理规范;不断推进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不断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城市水与农村水、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积极探索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出台了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政策等;同时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等。实践证明,大力推进行业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政策,是江苏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积极推进水利科技进步,是江苏水利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水利能够长足发展,基本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是与长期坚定不移依靠科技进步分不开的。60年中,江苏通过不断加强水利基础和应用技术科学研究,攻克了一批建设和管理中的技术难题;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了全省水利科技含量;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水平。科技对江苏水利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全省水利系统累计获得厅级以上科技奖9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75项,以江都水利枢纽、淮河入海水道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和水利工程相继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詹天佑奖、鲁班奖等荣誉称号,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推进了江苏水利现代化进程,提高了现代水利管理水平。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为适应水利发展的需求,江苏高度重视水利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通过科技项目和继续教育等渠道,全面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已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配备合理、以高层次专家队伍为龙头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全省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占全省水利系统职工的33%,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级高工42名、高级技术人员949名。

  第五,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江苏水利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手段,也是行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江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核心,出台、修订了省级涉水法规9部、政府规章3部、规范性文件90多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水法规管理体系,为依法治水管水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此同时,江苏还不断加强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自1996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水政监察总队以后,相应在全省各地成立水政监察支队22个、大队161个、中队330个,形成了省、市、县、乡镇四级,覆盖全省的健全的水行政执法队伍网络。这支网络依托形成的水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累计查处各类水事案件4万多起,有效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促进了水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以水法规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为手段,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保障水利行业健康文明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未来展望

  回顾过去,江苏水利的发展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江苏水利的发展使命更加光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江苏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江苏水利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工作大局,做到“突出一个目标”(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把握两个规律”(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行三个统筹”(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协调发展,水安全、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水资源管理结合推进),“提升四个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服务民生能力),以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为主要内容,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创新,加快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安全水利,建设更高标准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发展资源水利,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发展环境水利,建设更加文明的河湖健康生态;发展民生水利,拓展更多惠民的服务领域和行业空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吕振霖
SRC-53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