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经济开发区红海河二期河道整治工程

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镇红旗河上游河道整治工程

17营口市老边区营柳河新修建的团结站

熊岳河整治工程
大辽河经年不息地流淌,孕育着辽阔的辽河三角洲。美丽富饶的辽南大地,坐落着依河临海的营口市,这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智慧勤劳的营口人,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梳妆打扮。营口这颗五光十色的明珠,镶嵌在辽东湾的黄金海岸上,如今,它已经成为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
清风徐来,漫步在营口市的城市乡村,可以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感悟营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船舶往来的百年港口,一望无际的绿野田园,见证了营口市的今天,也见证了营口市水利工作60年坚实的足迹。
营口市下辖四区两市(县),全市人口230万,土地5400平方公里,耕地179万亩,其中水田69万亩,旱田7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海淡水养殖面积70万亩,果树面积30万亩,拥有96公里的海岸线,素有“一市两港,三水之乡”之称。在新中国60年的光辉岁月中,营口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60年成果丰硕
据《营口水利志》记载:“营口的西北部是大辽河的入海口,九河下梢,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繁。1949年以前,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水灾。”
水灾为患,要治水;水能利人,要发展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营口市水利工作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精心指导下,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兴修水利。全市出现了各级领导重视水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工作的可喜局面。营口人修水库、建方塘、治河、排涝、进行灌区改造、开展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农业稳产高产。水利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这样一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营口人在水利工作中的付出与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大部分都是盐碱地,不到3000亩水田,水利设施几乎为零。进入“九五”“十五”后,水利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九五”“十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32亿元,为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2.22倍。累计完成土石方49852.78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99.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5.05万亩,新增节水面积27万亩,改善涝区面积103.13万亩,修建中小桥、涵闸1087座,新、扩建排水站34座,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6.22万亩,新修堤防664.88公里,加固堤防1223.2公里,疏通河道1750公里,新建中型水库1座,加固病险水库33座。
水利工作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市GDP为664亿元,同比增22%;农业生产总值为104.8亿元,同比增长10%;农业增加值为59.6亿元,同比增长10%。粮食产量73.8万吨,水果产量65万吨,蔬菜总产量79万吨,水产总量达到4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同比增长12%。
60年依靠科学发展
营口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精心组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使营口市的水利建设日新月异,为营口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统筹领导,务求实效。2008年年初,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更加重视水利建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水利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听取水利部门和市(县)区的工作汇报,审定水利工作规划,经常带领水利等相关部门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水利工作。水利工作每一幅蓝图的描绘,每一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发展经济,改善环境。位于市区南部的民兴河是日伪时期留下的人工运河,由于远离城市,当初只作周边农田的下水河和渔民出海的狭小通道。由于长时间没有治理,河道淤积,水流不畅,早就变成了一条臭水河,成了营口市的龙须沟。而今,为了配合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设,营口市将南移,民兴河南岸就是规划建设之中的40平方公里的营口新城。市委、市政府详细考察了民兴河的具体情况之后,决定整治这条河。从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到工程质量的把关,市委、市政府严格遵从科学发展的规律,优化设计,投资2亿多元的民兴河综合整治工程于2008年11月开工建设,一条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的景观河道,不久就会展现在滨城人民的眼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市(县)区领导把水利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将其列为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科学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水利建设在辽南滨城掀起了高潮。
筹资投劳,创新机制。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多渠道筹资投劳,是营口市水利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营口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借鉴先进地区做法,采用BT投融资模式,拓展了筹资投劳的渠道,有效推动了工程建设,并把成熟的经验在全市总结推广。在筹资投劳方面,营口市的水利工作已经步入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投入为辅的轨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水利工程管理及质量监督部门,坚持工程质量无小事的原则,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有力地保障了全市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60年打造人水和谐
水是生命之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水相亲的往事流传。新时期,人水和谐的理念赋予了人水亲善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于是,开发生态河道,进行灌区改造,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防洪体系……营口人又谱写了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改善流域环境扩大河道功能
为了改善流域环境,扩大河道功能,市政府决定开展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营口市水利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到江苏无锡、山西太原等地考察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并请北京、上海等国内权威规划设计部门规划设计,指导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在短短的几年里,营口市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各城区河段、高速公路两侧都能看到河道绿化的美丽风景。
有着古老传说的望儿山,矗立在营口市境内。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望儿山默默地守候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望儿山西北麓是新兴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静静流淌的熊岳河在营口开发区穿境而过。为了让这条古老的河流造福百姓,开发区所在地的鲅鱼圈区政府多方筹资,围绕农村和城市开展水利建设,扩大了河道功能,提高了防洪标准。不仅使开发区20万人民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感悟港城的日新月异,也让来这里投资和旅游的人们赞不绝口。继熊岳河治理工程之后,河道治理遍布开发区城乡,水之灵气,提升了现代化城市的品位,开发区成为营口市一张亮丽的名片。不到3年的时间,鲅鱼圈区城乡境内的熊岳河、红海河、沙河、二道河、红旗河五条河道面貌一新。每当清晨,朝霞从东方升起,早起的人们徜徉在幽雅宁静的河边,蓝天、碧水、绿树、红花,赏不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每当黄昏降临在古老而又年轻的海岸新城,一对对相亲相爱的恋人携手走在河边,背影渐入你的眼帘,国画般淡淡写进你的镜头。2008年,营口市着力建设生态河道工程,共投资61865万元,生态河道工程建设完成5600亩,是过去10年的总和。河道周围植树造林、补种绿化植物9.5万株,绿化长度35公里。
加大灌区改造力度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素有鱼米之乡的营口盛产优质水果、水稻和海淡水产品。为使这些生产项目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来源,使这些扬名海内外的品牌历久弥新,营口市政府从“引幸福水,浇致富田”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灌区改造。
盖州东部是山岭相连的丘陵地带,唐朝皇帝李世民曾来此督战,留下了牵马岭、饮马河等有着美丽传说的地名。2008年年初,在国家及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改善盖州市青石岭镇及下游平原地区的东城、团山和西海办事处等地的水田灌溉条件,实现稳产、增产,营口市政府对大清河灌区进行了改造。工程投资1800多万元,包括渠首工程1座,渠道4条长35公里,支干渠16条长9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工程使山区农民吃上了稻米,实现了几十年的梦想。
几年来,老边区经济加速发展,原有的农田排灌站和灌溉渠道已经不能适应生产需要,4万亩水田,近2万亩淡水养殖水面,等待着正常排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市政府决定投资850万元,对该区的团结排灌站和配套工程进行扩建与改造。工程共完成土方7490立方米,改扩建渠道5900米,工程交付使用后,周边3个乡镇6万多农民受益。
熊岳镇的水果和蔬菜闻名遐迩,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同时给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节约有限的水资源,营口市政府投资300多万元,采用国外先进的滴灌技术,对2000多亩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营口灌区是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水利人设计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技术方案,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投入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建设U形槽,改扩建排灌站。在今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亩产达到700多公斤,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水稻产量比去年增加20%,创历史新高。同时全市农村大棚蔬菜新品种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大棚里种植的葡萄、桃、李子等反季水果也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产品。
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地处偏僻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为了让山区人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市政府投资20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亩,受益耕地1600亩。2008年,全市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875万元,是前两年的总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万亩。
围绕民生 办好实事
农村饮水安全是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2005年以前,全市农村有38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氟超标3万多人,饮用苦咸水近5万人,水质污染6万人,水量不足和用水不方便25万人。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这一实际问题,让全市农村居民吃上放心水,在国家及省政府的帮助下,全市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2008年,全市共投资3850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2处,使4.2万农民用上了放心水。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程,是政府为民办的又一件实事。营口市各级政府认真抓好计划项目的实施,修路、建桥、建学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水库工程移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盖州市什字街镇,位于盖州市的南端。这里山清水秀,但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全镇不到1万人口,水库工程移民达到3000人,占总人口的1/3。镇里的中学是这个山区的教育中心,800多名学生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营口市移民办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多次和上级部门沟通,为学校争取到改扩建资金796万元,不久一座维修扩建的4300平方米教学楼、32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拔地而起。当营口各地的水库移民,如数家珍地谈起新修的桥、新修的路,还有帮助他们致富的技术培训班,他们饱含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水库工程移民扶持项目资金850万元,完成工程项目69项,土石方128万立方米,培训移民5500人次。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对于依河临海的营口市来说尤为重要。周家水库位于营口市东部山区周家镇境内和盖州市镜内,始建于1958年,总库容1020万立方米。2008年年初,水利部确定周家水库为病险水库。随后,工程投入资金4265万元,进行除险加固。水库除险加固后,设计校核标准为1000年一遇,总库容1185万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营口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水库下游1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保障,30多万亩耕地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曾几何时,临海的这片古老土地经常遭受海潮侵袭,严重影响着人民生产生活。在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中,营口市是经济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寸土寸金,而水利工作就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根据现实情况,营口市水利局很快确定了以重点工程带动农田基本建设的工作方针。2007年春天,乍暖还寒,辽东湾的海岸线上,一群拓荒人,顶着刺骨的海风,进入了民兴河口—咸水河口的海防堤施工现场,一场攻坚战拉开了序幕。2008年9月,投资9636万元的海防堤一期工程10公里长堤交付使用,二期工程长6公里的西炮台至永远角的海防堤工程,也于11月开工建设。2009年10月,主体工程将交付使用,这将改变营口人多年遭受海潮侵袭的历史。海防大堤,为周边几百家水产养殖户和营口40平方公里的新市区构筑一道安全屏障。
60年风风雨雨,60年艰苦奋斗。一个从无到有的经历,一个从贫穷到繁荣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盘点营口市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意在全面反映营口市水利事业的巨大变迁,为祖国母亲的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然而,无论怎样的描写,也无法全面展示营口市的水利工作。相信营口水利人将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