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连市水务局局长 郎连和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东北大陆,总面积1257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906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区。境内无大型河流,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3条,多为季节性河流,具有河流短小、坡陡流急、暴涨暴落、独流入海的特点。大连年均降水量682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90立方米,仅为中国人均的四分之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较为封闭的水文单元,导致水资源十分紧缺,成为制约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投入巨资先后完成了“引碧入连”和“引英入连”供水工程,有效缓解了城乡用水供需矛盾。但自2003年英那河水库扩建工程竣工后,大连境内已无规模性的水源开发工程项目。针对这一现状,水务局在加快“引洋入连”和“大伙房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前期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配置与保护并重”的治水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合理开发
  努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深入开展以小型水源开发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5年来,大连市水务局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截潜、挖塘、筑坝、打大眼井、改扩建拦河闸等工程形式,累计7.47亿元,建筑各类小型水源工程3678项,年增拦蓄水量4356立方米。星罗棋布的小水源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应急和补充水源,发挥了良好效益。

  充分开发和利用洪水资源。长期以来,水库“汛期弃水,汛后蓄水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洪水资源被无效弃失。对此,大连市组织专家完成了“碧流河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经水利部批复后,于2005年起实施。这项成果以充分利用雨情水情测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采用无雨预蓄、有雨预泄的方式实时动态调度洪水。实施的3年,分别比常规的“静态控制调度”多拦蓄洪水0.55亿、0.78亿和0.81亿立方米,相当于在未增加工程投入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座中型水库蓄水量。此项成果荣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力推广集雨工程建设。2003年,大连启动了集雨工程试点建设,充分利用沟坡、道路、大棚和房屋顶面等自然环境和设施,采用工程措施蓄积天然降水。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集雨工程1780座,总集雨面积365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量近60万立方米。

  科学配置
  不断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

  科学规划和配置水资源。开展了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等项目调研工作,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及2020年大连市水资源供需规划》,在区域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需水量,提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整体配置方案。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实施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水等各类多种水源的统一调配。在用水方面,加强了城乡用水、行业用水、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辐射延伸,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再生水回用。全市现已投入运行的大型污水集中处理厂11座,在建的3座污水处理厂2009年年内可全部投入运行,总设计污水处理能力87.3万立方米每日,今年年底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超过90%。为鼓励再生水回用,大连确定了较合理的再生水供水价格,并由政府投资2.6亿元为再生水回用企业铺设专用输水管道68.8公里,对使用再生水的用户在征收供水增容费、污水处理费方面给予优惠,规定凡建筑面积2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建、新建工业园区必需建立独立的中水处理装置。目前,全市已建成独立的中水处理装置57座,再生水回用总量达26.1万立方米每日,污水资源化、产业化步入市场经济运作轨道。

  加大海水利用量。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水资源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已有20多家大中型企业直接利用海水进行设备间接冷却、洗涤、水产品加工,日海水利用量360万立方米,年利用总量达13.14亿立方米。海水淡化取得长足发展,已建成长海县大长山岛等5座海水淡化厂,淡化总能力1.19万立方米每日。

  高效利用
  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加快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契机,确定了“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出发,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十大高新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水源热泵、风力发电等十大节水产业。在优化工业结构布局调整方面,大规模推进软件园、双D港数字化制造园等近20个现代化园区建设,加大用水大户向远郊新建的临海工业区调整力度,以提高海水利用量。目前已完成274家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业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推进了工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目标实现的进程。

  大力推进低耗高能农业建设。一方面,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耗水量高的水田种植面积由60万亩调整至41万亩,并对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户种植耗水低、产出高的品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3.14万亩。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园区,结合雨水集蓄利用,完成了44个以微灌、喷灌、温控等自动化控制为核心的农业高新园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总面积近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8.5以上,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大节水工程改造力度,降低无效损耗。在城区,完成供水管网改造160公里,完成全市703处二次供水加压泵站的统一接收管理和设备改造,实施18万户居民室内水管改造,不仅降低了输水损耗率,还提高了水质,保证了供水安全。在农村,完成47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提高了防洪和拦蓄能力,年减少弃水2000万立方米;完成改造灌区支渠119公里、渠系建筑物121座,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0.5。

  有效保护
  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强化城乡水源地保护。先后出台了9部有关水源地保护文件,界定了水源地保护区,建立了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制定了水源地居民迁移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对主要水源地周边的27户居民、13家农副产品和硅石加工企业实施了移民和搬迁,关闭了严重威胁水源地环境安全的塔岭金矿,与林业部门共同种植水源地涵养林木18万余株,与环保、监察、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治理”行动,完善了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加强了库区巡查管理,定期发布水质信息,强化了社会监督。目前,大连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强化地下水管理。严格执行地下水保护区规划和取水许可制度,对海水入侵区的取水申请,一律不予受理;对退水不达标或退水地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有公共替代水源的超采区水井一律封停。同时建立健全了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监测网络,设立观测网上百个,并强化了地下水取水计量管理,建立了自备井数码智能计量系统,提高了地下水资源的计量准确率和控制水平。自2004年以来,地下水取水量年均递减14.3%。

  强化水生态与环境治理。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大型水库上游、周边的生态屏障建设,实施“五绿”工程和生态河治理工程,共种植各类树木30万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余亩。按照“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理念,实施生态河治理工程,修筑绿化河堤430余公里,种植河廊林带260余公里,全市主要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几年来,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明显提高,水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社会用水规范程度得到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被授予“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光荣称号。
作者: 郎连和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