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明珠 熠熠生辉
——大连水务(利)发展60年综述

大连鸟瞰

 

 

小寺河庄河城区段

 

 

英那河水库

 

 

马栏河生态治理工程

 

 

碧流河水库

 

  大连依山傍海,是一座秀美且充满生机的城市。60年来,大连水务(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防汛抗旱、城市供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水法规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均取得突出成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工程设施形成规模

  新中国成立前,大连市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河道堤防仅有13公里,每逢暴雨,洪水泛滥,淤积河床,淹没村庄农田,民间素有“水在河中流,人在岸上愁”的哀叹。

  如今的大连已建成了碧流河、英那河、转角楼、东风、松树、刘大、朱隈子等7座大型水库和16座中型、243座小型水库,总库量25.48亿立方米。

  60年来,大连的河道治理实现了由低标准到高标准、由粗放到精品的转变,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在重点河段修筑为数不多的护岸工程,70年代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裁弯取直、缩窄河道、与河争地、漫堤垮坝,走上了80年代以来有规划、按标准、科学治理的轨道。

  引水工程加快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大连市仅靠日伪时期建设的9座小水库供水。新中国成立后,大连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实施了6项城市引水工程。

  引碧入连一、二期应急供水工程分别于1981、1988年开工建设,1995年6月,三期工程开工,并于1997年10月建成通水,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供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

  2000年9月—2003年10月,先后完成了引英入连一、二期应急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66万立方米,同时完成庄河市境内英那河、朱隈、转角楼等3座水库向大连供水的联合调度工程。

  2008年11月29日,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解决大连市2015年之前城市供水问题并改善大连地区水环境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设计年输水能力3亿立方米。

  供配水系统不断完善

  大连市城市供水始于1879年,开了中国城市供水事业的先河。但1949年时,大连最大日供水量只有8万立方米,而且许多供水配套设施严重老化,直接影响着城市供水安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供水配水设施不断完善,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6月末,大连市城市日供配水能力达135万立方米,供水人口296万人,供水主干管道3854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1978年时,大连仅有净水厂7座,日净化水能力28万立方米。目前,大连市净水厂已达12座,日净化水能力达到143万立方米。

  为提高配水能力,1998年以来,大连投资4.96亿元,完成城市配水管网改造358公里;改造二次加压泵站410座,解决了全市37万户居民的吃水难问题;实施居民室内管网改造和水表出户工程,解决了10.5万户居民吃“锈黄水”的问题和1.2万户城郊居民吃水难问题。

  防洪能力大大增强

  近年,大连市完成16座大中型水库和247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河道治理1300余条(段),累计筑堤2900公里,使受洪水威胁的106万亩农田、98万人口有了安全保障。截至目前,小型河道防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的占49%,中型河道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的占40%,修筑海防工程800.3公里,全市水库、河道、海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大连市还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不断完善防洪预案体系,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和物资保障,目前全市由部队、预备役、民兵及地方干部群众组建的防汛抢险队伍有8.17万余人,建成覆盖全市各中小流域及小(1)型以上水库的雨量、水位遥测系统和语音报汛系统、工情采集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建成远程防汛视频会商系统,配置了40余部可覆盖大中型水库、碧流河流域、英那河流域及重点山洪泥石流易发区的卫星电话。同时,开展了有闸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研究,完成碧流河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自2005年以来,多拦蓄洪水资源2.3亿立方米,实现了防洪与兴利双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田水利效益显著

  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3个,受益乡镇68个,总灌溉水田面积49.15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80%,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库供水为骨干,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

  全市共兴建各类闸坝929座,新建改建提水站(点)1296座,新建井、塘9954眼(座),建成重点集雨工程238项、小型集雨工程千余项,衬砌渠道1280公里;兴建饮水工程2435处,不同程度地解决和改善了116.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新增灌溉面积1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3万亩,建成44个微机控制自动化节水灌溉园区。1987年以来,大连市成为辽宁省唯一连续22年获得辽宁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的城市。

  水生态与环境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市水土流失治理走过了“一个山头、一个坡面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再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发展历程。1979年,大连市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专门机构,水土流失治理开始走上科学规划、规范施工,并逐步转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实行工程与生物、治沟与治山、封山与造林相结合,一座山、一条沟、一面坡自上而下的连片治理,取得了群体治理效益,实现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三大效益统筹兼顾的转变。1987—2009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在1000多个小流域中,涌现出一大批环境美、效益高、村民富的优秀示范小流域,3个小流域被水利部首批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大连市是全国第一个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城市,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城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大连市水土保持工作办公室抓住机遇,与中山区城建局联合实施中南路大规模绿化改造,建成“水土保持一条街”。这一创举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成为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创新的典型和示范。近年,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有效改善了水生态与环境。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实施“五绿”工程等专项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了4.8%和1.3%。

  节水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大连市下大力气狠抓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区域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在蓄引提工程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对原有工程的内涵式挖潜,年新增淡水供水能力6800万立方米;通过将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农村,解决了3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城乡水资源统一联合调配,提高了供水保证率;通过供水管网改造和二次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城市部分地区吃水难和“锈水”“夜来水”问题,提高了城市供水的水质标准和保证率;通过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促进了城乡饮用水安全达标;通过加大再生水、海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了多个企业和农业园区新增用水需求。

  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取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取用水量年均下降9.8%和6.4%,均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90%,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到0.5~0.6,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4.4%,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提高到97%,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至18%以下,城区和县市节水器具普及率分别提高28%和25%,综合用水水平在全国和全省继续保持先进。

  经济社会适应水文丰枯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随着节水力度的加大和替代水源比重的增加,全市工业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8.2%的速率递增,但用水量基本保持“零”增长水平。农业用水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加大节水力度,加上区域城乡水资源联合调配补偿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水文丰枯的抗风险能力,农业年增长速率保持在11.7%。

  水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实施,为大连市制定涉水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1989年以来,大连市先后出台了《大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大连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大连市水土保持实施细则》《大连市水费征收及管理办法》等与水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水务改革的不断深化,大连市人大常委会适时出台了4部涉水地方性法规,市政府出台了涉水政府规章4部和涉水规范性文件7件,市水务局发布涉水规范性文件15件。这些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大连市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全市水政监察队伍不断壮大,各区(市、县)均成立了水政监察支队,执法力度加大。

  (本篇图文由大连市水务局提供)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