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生兴水利 科学发展促和谐
——沈阳水利60年发展成就综述

沈阳棋盘山水库全貌

 

 

浑河沈阳城市段通航夜景

 

 

苏家屯区八一灌区节二闸重建工程

 

    位于辽宁省中部的沈阳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重工业基地和全省重点产粮区之一。全市总人口713.5万人,2008年当地生产总值3860.5亿元。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和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沈阳水利走过了一段从艰难起步,到逐步深入,再到加快推进的不平凡历程

    从无到有
    曲折中寻求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沈阳水利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水利工程保持完好的几乎没有,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也是千疮百孔,1949、1951、1953年接连3年水灾,更是让沈阳群众苦不堪言。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防洪治涝保证人民生命安全,为工农业生产开辟水资源成为当时党和政府确定的治水方针。

 

    在以防洪为主,其他兴利项目为次的治水思路下,沈阳从对各河流进行防洪建设,整修完善灌溉工程入手,提高堤防防洪标准,努力为农业生产和进一步兴办水利事业创造条件。

 

    第一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始于1958年。沈阳市提出以开辟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为中心的治水方针,全市很快形成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高潮。兴建蓄水工程58座,完成浑蒲、浑南、沈抚、八一等灌区建设,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55.53万亩,其中水田实灌面积45.93万亩。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吸取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后,围绕“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沈阳水利开始强调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到1966年,各项事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治涝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沈阳水利再次陷入低谷。1968年,社会秩序及生产指挥体系逐渐恢复后,水利建设才得以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建成了团结大闸、兴建了市内唯一的中型水库——棋盘山水库。灌区开始扩建,灌溉站、排水站得以大规模建设,多数工程的作用得到发挥。1976年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央提出水利建设由单一为农业服务转为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沈阳水利工作抓住机遇实现了战略思想的转变,并逐步步入了管理、规范、科学、效益、战略的新阶段.

 

    春风拂面

    兴水富民实现跨越式发展

 

    1978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沈阳水利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发展与改革。固本强基,兴水富民,水利建设不断加强,沈阳水利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画卷,水利建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腾飞,一代代水利人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入到了这项兴利惠民的事业中。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水利进入了建设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成果最辉煌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沈阳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保障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文化水利为重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水利建设年投资从1978年的2319.4万元达到了2008年的35585.4万元(1949年为42.6万元)。全市的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12.33亿公斤,上升到2008年的35.87亿公斤(1949年为4.13亿公斤)。全市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除害兴利工程体系。防洪、抗旱、治涝、灌溉、水资源管理及水生态建设、农村饮水、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依法治水、水利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防洪能力大幅提升

 

    发源于辽宁省抚顺市的浑河是沈阳的母亲河,然而浑河防洪能力薄弱的现实,使得60年来,每遇汛期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大规模整治,沈阳人终于结束了沈阳浑河南岸不设防的历史。2008年,市政府投资改造浑南拦河坝,并建设通航船闸,使浑南拦河坝成了集防洪、灌溉、环境供水和通航功能于一身的浑河城市段新景观,强有力地缝合了浑河这一城市防洪缺口。

 

    早在20世纪80年代,沈阳就开始重点对浑河、辽河等城市主要河流进行河道整治。其中,辽河整治总投资1.15亿元,1990年竣工,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绕阳河整治投资2800万元,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柳河新民城市段整治投资2700万元,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浑河城市段整治投资4.4亿元,修建左堤18.9公里,结束了南岸不设防的历史,浑河城市段防洪标准达到了300年一遇。

 

    如今,沈阳防洪工作已从过去逃避洪水向控制洪水和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做到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全市建成了集视频会议、卫星通信、智能监测于一体的覆盖全市的防汛指挥远程会商系统,全市防洪体系进一步巩固。初步建成了重点部位视频监测、卫星云图接收浏览、实时水情信息演示、办公自动化、水情监测及数据库等系统。

 

    抗旱治涝改善条件

 

    沈阳市现有耕地1003.8万亩,其中旱田811.2万亩,易旱耕地400万亩。经过多年来的积累,目前,全市已建立和完善了抗旱预案制度,加强了抗旱管理体系和服务组织的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设备的数量逐年增加,可有效解决因旱造成的农村饮水困难和农田灌溉问题。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内涝是影响沈阳市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修建了大量治涝排水工程,治涝标准大大提高,彻底改变了沈阳市“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局面。特别是2004至2005年,投资5150万元,集中改造了重点排水站180座,基本上解决了全市排水站老化失修问题,总体上恢复到1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并使177万亩耕地的排水不畅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全市共修建排水站382座,修建排水沟道3.6万条,建成排水闸427座,农用万亩桥855座,改善了排水条件,提高了治涝标准。涝区总控制面积已达到8253.91平方公里,基本控制了内涝灾害.

 

    保障用水服务发展

 

    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沈阳市从1986年起,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与救灾工作结合进行,辽河沿岸以村屯为单位进行建设,到1987年,辽河沿岸村屯实现新发展水田人均1.2亩,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稳产高产田的建设,得益于大灌区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灌区22个,其中万亩以上水库灌区15个,水田灌溉面积117.9万亩,主要分布在辽河、浑河、蒲河流域,以省属的大伙房、清河、柴河水库供水为主。全市井灌区灌溉面积82.2万亩,总装机23.7万千瓦,年用水量约7.4亿立方米。此外,沈阳市现有节水灌溉设施控制面积220万亩。

 

    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和开源节流,沈阳市的用水保障能力大大增强。2008年,沈阳市总用水量达到27.8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8.4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2.8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4.88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用水1.68亿立方米,为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

 

    2002年以前,沈阳市城乡水资源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效率低。2002年,市政府决定水资源费征收由水利部门统一负责,使沈阳市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2003年正式成立沈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对沈阳市地下水保护区进行重新划定,使地下水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近年来,沈阳水利部门深入开展了雨水资源、中水利用的技术研究,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内的自备井取水许可,压缩城区地下水日开采量,重新划分了地下水的禁采区和限采区,城区地下水水位得以连年回升。

 

    同时,沈阳市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组织专家对全市水生态系统现状进行了细致调查,提出保护与修复的目标、措施。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坚持生态水利的建设方向,采用生态的施工工艺和措施,大力开展了生态河道和水利风景区建设。

 

    作为母亲河的浑河,成了沈阳市水生态环境建设的风向标。2007年6月浑河城市段实现通航,恢复了百年通航的梦想;2008年5月省内首座船闸——浑南拦河坝船闸正式启用,浑河通航总长度达到19公里。2008年9月,水利部正式批准沈阳市浑河沈阳城市段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为提高城市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9年7月,浑河上的第二座船闸——干河子拦河坝船闸建成,浑河通航总长度增加到了30公里以上,浑河沈阳城市段实现全线通航。同时,辽河、浑河、蒲河三大流域生态建设效果也十分显著。

 

    饮水安全惠民利民

 

    沈阳市从1980年开始进行农村饮水和防氟改水工程建设,1992年,根据国务院会议精神,又开始兴建乡镇供水工程。2004—2005年,沈阳市集中组织实施全市中、重氟病区和部分轻度氟病区防氟改水工程,完成投资1.19亿元,新建、改造和维修防氟改水工程319处,结束了41万农民群众饮用高氟水的历史,解决了56.5万人的饮水问题。2008年以来,沈阳市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列为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2008年共安排资金8500万元,实施73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4.3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沈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计划投资6.45亿元,解决规划内剩余9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多年的持续建设,使得沈阳市农村饮水、防氟改水及乡镇供水范围逐年扩大,受益地区群众欢声一片。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30日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

  沈阳市从1979年开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多年来,沈阳市水土保持工作始终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为目标,通过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为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城市清水潺流、绿树成荫,防止扬沙扬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2008年年低,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6.96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58%,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大兴农建夯实基础

  1987年开始,辽宁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这项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主攻方向,以防洪、治涝、水土保持和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主要内容的赛事已经持续了22年。在这期间,沈阳市累计完成投资130.9亿元,共完成土石方13.5亿立方米,使用人工4亿个工日。从2002年开始,沈阳市连续7年夺得省农建“大禹杯”。截至2008年,沈阳市共获得省“大禹杯”竞赛市级优胜单位称号15个,县级优胜单位称号80个,县级先进单位称号16个,沈阳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依法治水护航水利

  近年,沈阳市每年都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大规模的水法宣传活动,成效显著。针对私自打井、无证取水、盗采砂石等各种水事违法行为,开展清理整顿专项行动,维护水法规的严肃性,为水利事业科学发展护航。

  2009年5月,沈阳市水政监察支队成立,提高和增强了沈阳市水行政执法的水平和力度,是沈阳市水利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水政部门规范了行政审批制度,依法加强了水资源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征收管理工作。

  科教兴水硕果累累

  沈阳水利坚持“科教兴水”战略,科技发展硕果累累,共取得了60项科研成果,上报技术推广项目70余项,其中立项50项,完成49项。全市共有24项成果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科技推广奖。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已经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

  2008年5月,水利部批准在沈阳市建设国家重点灌溉试验站,标志着沈阳市灌溉试验及技术推广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如今的沈阳水利建设再也看不到漫山遍野的人群、排成长龙的独轮车和人工打夯的壮观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先进的设备工艺和完善的管理理念。老一辈水利人的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如今,沈阳水利已经实现由主要为农业服务,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转变;由计划经济下的运行机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以社会效益为主,向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四大转变。这些战略性转变推动了沈阳市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改革的深刻变化。

  机遇挑战
  水利发展与改革任重而道远

  60年来,沈阳水利发展从曲折变为飞速前进;60年来,沈阳水利工作改变了在旱涝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历史;60年来,沈阳水利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为目标,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付出辛劳和智慧得到了回报。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资源要保障国家发展与改革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任务将更加繁重,作用将更加突出。

  沈阳市水利事业当前已进入了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水利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继续深化水利改革,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去除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宏伟蓝图与水利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风雨中,沈阳水利变得更加坚强和锐意进取。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沈阳水利正高擎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道上昂首前进,为保障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灿烂明天而继续奋斗。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