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水库大坝
阜新市维蒙特喷灌机组进行节水灌溉

沈阳市沈北新区浦河治理工程

辽宁省水利厅援建的四川安县桑枣镇供水工程竣工
2009年9月21日,在新中国6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辽宁水利人怀着满腔深情,为祖国母亲的生日送来了一份精心准备的厚礼。
这一天,辽宁水利史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在工程出水口,穿越了50座山峰、跨过了51条河谷,来自辽东山区的滚滚江水汇成一股巨流喷涌而出,沿着85公里长的引水隧洞,潺潺流入大伙房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后,将为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大连等城市提供长期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对保障辽宁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伙房水库一期工程通水,使辽宁“东水西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超越构想,步入现实。这一刻,距离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目标,又扎实迈进了一大步。
直面难题寻觅破解之道
辽宁,南濒黄海、渤海,辽东半岛斜插于两海之间,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东北与吉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
这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长期并存。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全省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雨量的70%—80%,水旱灾害频发。
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前,辽宁省仅有5座水库、4座塘坝,灌溉面积91万亩、治涝面积0.4万亩。寥寥无几的水利设施不仅规模小、标准低,而且年久失修、残缺不全,根本无法抵御较大一些的水旱灾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丝毫没有保障。
在水一方,依水而居。饱受旱涝之苦的辽宁人流传着“辽河不治,辽宁不宁”的说法。而辽宁,正是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由此可见,水之于辽宁,在多年以前就可以追溯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的密切关联。
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辽宁工农业及生态用水需求猛增,特别是辽宁中部和南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4,但人口密度大,产业聚集度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现状,为辽宁水利事业发展出了一道难题。
怎么办?辽宁水利如何面对并破解这一难题?
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辽宁水利人用行动诠释了这一命题:切实加强防洪供水保障体系能力建设。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一系列水问题也就由此迎刃而解……
60年来,辽宁水利人历经风雨,奋力拼搏,用心血和智慧绘就了一幅水利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战略构想。他们期待,建立最为完善的防洪供水保障体系,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打通一条遍布全省的资源大动脉,为发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他们希望,跳出传统水利的框架,用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深度审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以水立省,用足资源优势,进一步支撑和巩固辽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工程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辽宁省一开始就把防洪排涝、兴利除害摆在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辽河流域为重点,不间断地开展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全省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五”期间,全省第一次开展了辽河流域规划工作,为此后辽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954年4月11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库——大伙房水库在浑河上破土动工,标志着辽宁水利建设从重点治理江河开始向治理与开发水资源并重转变。水库最大库容为21.87亿立方米,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城市工业和生活供水以及养鱼等综合效益。
随后,在辽河、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江河的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成了清河、柴河、南城子、榛子岭、大伙房、闹德海、参窝、汤河、观音阁等9座大型水库。“十五”期间在辽河干流上建成了石佛寺水库一期工程,这是辽河干流唯一一座控制性工程,它与流域内其他大型水库联合调度,极大地提高了中部地区防洪兴利能力。
早在“七五”期间,辽宁就提出每5年整修一条大江大河,根治水患。此后20年,先后整治了辽河、太子河、浑河、大辽河和绕阳河5条大型河流。如今,辽河流域除辽河干流福德店至铁岭段为30年一遇外,其余河段及流域内的主要江河防洪标准均达到50年一遇,其中辽河干流石佛寺以下达到100年一遇。这样的防洪标准,在全国各大流域都屈指可数。
同时,辽宁省“抓大不放小”,十分注重对中小河流的规划与管理,并由省组织跨市中小河流治理,利用每年的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新修和加固中小河流堤防1.65万公里。1999年,辽宁省开始大规模对大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加固307座。
结合河道整治工程,辽宁省开展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10个市的城市防洪工程,并把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既增强了城市的防洪能力,也提升了城市的总体形象。为了提高沿海地区防御台风和温带风暴潮的能力,1998年以来,开工建设丹东、大连、盘锦、营口等海堤工程,完成海堤建设178公里。
在防洪非工程措施上,从1997年开始,辽宁省全面开展了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覆盖全省的335个报汛站配备了有线、无线两套报汛系统,省直水库和碧流河水库以上基本实现了雨量水位遥测,先后开发了实时水情接收处理和演示查询系统、洪水预报系统、浑河流域防洪预警报警系统、省直水库联合调度系统和覆盖全省14个地级市和53个县(市、区)的防汛实时工情信息系统。
“以石佛寺水库一期工程建成和绕阳河整治完成为主要标志,辽河流域(辽宁部分)在全国七大流域中率先形成了以水库调蓄和河道堤防抵御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辽宁省水利厅厅长史会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辽宁的防洪调度工作正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全省防汛减灾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体制变革实现水库联调
防洪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程竣工了,项目建成了,但怎样才能够握指成拳,让这些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辽宁的决策者们再次将眼光放到了长远,开了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2260多年来兴利除弊,润泽天府之国。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辽宁,也有一座看不见的“都江堰”。它虽然没有都江堰名振四方,甚至没有具体的形态,但在水资源联合调度、兴利除害方面发挥的作用却毫不逊色——这就是应用于辽河、浑河、太子河的“辽宁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水利发展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从水利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变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当时建成了以解决大连市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为主的碧流河水库,标志着水利全面服务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开始。其次,从不讲投入产出的生产服务型观念,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综合经营型观念转变。新思路催生的新的管理模式。1982年,清河、柴河、大伙房、参窝、汤河、闹德海等六大水库划归省水利厅统一管理,开辟了跨市大型水库由省厅直接管理、联合调度的新模式,这在全国反响是非常大的。”史会云厅长介绍道。
在辽宁水利厅直属的大型水库中,除白石水库外,其他大型水库均地处辽浑太流域,控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5%,担负着全省中部平原区防洪保安以及工业、城市生活和农业供水,受益范围涉及9个大中城市、30多个县区。八大水库实行联合调度,科学调配,可以充分考虑辽浑太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水库之间的配合和补偿调节,将整个水库群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调度运用,克服条块分割、人为形成的行政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水库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乘数效应,从而成功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5年9月,辽、浑、太子三河同时发生了1995年以来最大洪水,辽宁被国家确定为洪水重灾区。在抗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辽宁省水利厅积极调整防汛思路,变被动防汛为主动迎汛,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采取提前泄水、降低汛限水位的措施,让水库为河道防洪多承担压力,使下游河道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从而基本实现了管理洪水的目标。
2000年,辽宁中部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受旱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这里是全省的水稻主产区,也是在省管七大水库的供水范围之内。为了保证水稻适时灌溉,省水利厅遵循“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及时制定了七大水库供水方案,通过合理调度春灌用水和跨流域调水措施,确保了全省粮食丰产丰收。
急时吞下滔滔洪水,旱时吐出脉脉清流。这就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的生动写照。
也正因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坚强的防洪供水保障体系,在无情的洪旱灾害面前,辽宁水利人的选择,才可以那样从容与淡定,那样信心满满。
优化配置托起国计民生
辽宁,既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战场。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下,这其中任何一项战略定位的巩固和壮大,都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双重机遇,及时将水利工作重点转向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发展民生水利,辽宁水利进入了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的发展阶段。
辽宁省先后修建了从辽河干流自流引水入大辽河的“北水南调”工程和从大辽河抽水进入辽河干流供水系统的“南水北调”工程,使辽浑太流域形成了相互连通的供水体系。为了充分发挥柴河水库、大伙房水库工程作用,修建了引凡济柴、富尔江引水工程;为解决大连、鞍山市用水困难,建成了“引碧入连”和“引兰入汤”工程;为缓解葫芦岛市水资源短缺状况,建成了平山引水工程。“十五”以后,为解决辽宁中部地区和南部大连市的工业及城市缺水问题,开工建设了“引英入连”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及“引细入汤”工程。
投资160多亿元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包括:从辽宁东部水资源丰富工区向抚顺大伙房水库引水的一期工程和从大伙房水库向中部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输水的二期工程以及向大连市供水的输水入连工程。
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通水后,将充分发挥水库调节作用,构建辽宁省“东水西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大连等城市提供长期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按照全省的水资源规划,到2030年输水工程的供水量,将占到中部6市总供水量的40%至50%,受益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受益地区的GDP占全省的80%以上。
如今,四通八达的辽宁水系遍布全省,通过科学调配,即可轻松实现地面水与地下水、水库水与区间径流等几种联合调度形式,让有限的水资源为民生水利、资源水利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源泉,从而以资源优势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跨流域联合调度,辽宁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辽宁中部几大水库原来的设计灌溉面积仅368万亩,通过联合调度,水量相互调剂余缺,实际灌溉面积已达450万亩,超设计18%,有效地满足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用水需求。
不仅如此,各流域水库联合调度还可实现优质水优用。参窝水库由于水质污染,不能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观音阁水库的水质虽然较好,但经过参窝水库后,水质受到污染也不能用于生活。于是,辽宁将大伙房、汤河、柴河、闹德海4座水库的营口、盘锦市的部分灌溉用水,划由观音阁、参窝两座水库承担,替换出来的优质水供应沈阳、鞍山、辽河、铁岭、阜新5市的生活用水,这种替换水量已达2.9亿立方米,不仅解决了五座城市的缺水问题,而且水库的水费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生态水利构筑和谐美景
伴着秋日的绵绵细雨,记者来到沈阳市浑河岸边,沿河漫步,阵阵微风轻拂水面,数只水鸟翩翩起舞,令人心旷神怡,三三两两的人们或垂钓,或闲聊,或锻炼身体。印象中的北方城市是有些苍凉而刚强的,可浑河两岸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却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柔情。
难以想象,浑河在前些年真的很“浑”,由于污染严重臭气熏天,过路的市民掩鼻疾行,附近的居民更是不敢开窗。2002年,市政府投资50多亿元整治一新,如今岸边宽阔的绿化带旁游人如织。一“浑”一“清”,这条河流的名称与实际情况的强烈反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辽宁水利的发展变迁之路。
浑河变清,这只是辽宁省近年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其目标是改变以往单纯筑堤防洪抗灾的模式,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河道治理方式,进一步加强河道沙化和河道污染治理,改善生态与环境,提高防洪能力,实现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目前,辽宁已在380条中小河流中开展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治理面积约50万亩,基本实现“岸上栽树种草、河中栽种蒲草”的生态治理目标。
水乃城市之魂,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水,那么这个城市便没有了灵魂。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水资源已经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需求时,人们的夙愿会倾向于对生活环境与品质的追求,期盼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辽宁,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凭借对有限水资源的开发、节约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水”用在刀刃上,为生态水利锦上添花,共筑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愿景。
兴水富民追求永无止境
60年岁月如歌,60年沧桑巨变,回首甲子轮回的光辉岁月,一项项重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峁,辽宁水利为工农业生产以及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53.6亿元,是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水利投资的13.5倍。大量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为全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抚今追昔,辽宁水利历经风雨,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曲折而坚实的发展之路。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对于水利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水利作为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
水利兴天下定,天下定人心稳。水的问题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根基和命脉,对于明天,才会有更多的期待和展望。
当前正是水利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央把水利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点领域,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辽宁的各项水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表示:“水利建设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积极发展水利事业,对于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对于做好防汛抗旱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继续加大对水利事业的投入,在重点抓好水源工程、防洪工程等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水电工程和河道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将着眼于增强全省的防汛抗旱能力,继续扎实有效地做好水库除险、岸堤加固、河道防洪等防汛准备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应急机制,不断提高我省防汛抗旱工作整体水平。继续深化水利工作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水利投入、建设、运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展望未来,相信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谐辽宁的征程中,辽宁水利必将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