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助港城腾飞——张家港水利60年发展综述

   

实施拆坝建桥后的农村河道,处处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美景

 

 

2006年新建的朝东圩港水利枢纽

 

张家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江堤

 

 

张家港市朝东圩老闸

 

 

如今风景优美的长江主江堤张家港九五圩段

 

 

    张家港,一个与水相生相伴的地方,也曾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如今,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江,一条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百里现代化江堤巍然绵延,牢牢锁住了奔腾东流的长江,使这里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水患之忧。在城市和农村,高楼与碧水毗邻,房屋为小河环抱,处处湖光水色,碧波荡漾,现代文明与梦里水乡在这里和谐共鸣。来此参观、旅游的人们,无不发出“人间天堂”的赞叹!

 

    这些变化,来自于张家港市始终把水利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这些变化,得益于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这些变化,更凝聚着广大水利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近年来,张家港市水利局先后荣获全国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江苏省水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8年,张家港市被表彰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市。

 

    水利规划引领水利发展

 

    规划是基础,也是龙头。从2002年开始,张家港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启动全市水利规划体系编制工作。2004年,规划体系中的核心规划——《张家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正式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该规划统筹考虑了全市防洪安全、饮水安全、水资源供给和节约保护、水运物流发展、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等,从宏观上确定了全市中长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作出具体安排。同时,该规划也为市委、市政府确定重大工业布局,规划城镇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年,张家港市水利局根据全市区划调整和“一个中心城区、四个片区”的总体发展框架,又相继编制完成了全市各片区水系调整和水环境建设规划,进而细化为城乡河道疏浚整治、农村河道拆坝建桥等专项规划,并积极推进规划的实施。与此同时,张家港市水利局编制完成《百年一遇江堤建设规划》,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核心,范围覆盖全市陆域、江堤、长江河道的较为完整的水利规划体系。在编制规划时,水利部门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努力做到既能满足防洪除涝、水环境保护、水运物流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还尽可能与城市规划相匹配,为城市化发展做贡献。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收的硕果。在水利规划的指导下,“十五”以来,张家港先后投入几十亿元资金加快规划项目的实施,以长江防洪工程、重点水环境整治工程为重点的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项目相继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软”“硬”兼备提升防洪保安能力

 

    张家港市境内有105公里长江堤防、368平方公里低洼圩区。历史上一直是洪涝灾害频发地区。作为安全屏障的百里长江堤防,也历经坍江决口考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家港市逐步对江堤进行增高培厚,到1986年,建成了顶高8.5~9.0米,顶宽4.5~8.0米的江堤,安全度过了36个夏秋大汛。当时,长江大堤堤身多由弱透水性的沙泥堆成,抗冲击能力不强。1996年8月1日,张家港市发生了超历史高潮位,江堤多处出现险情。8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江堤工程建设现场会,提出了率先建设一流江堤的目标。在随后的日子里,张家港先后投入2亿多元,开展了大规模江堤达标建设,长江大堤防洪挡潮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张家港市率先建设一流江堤的举措,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十五”以来,张家港市结合沿江开发,进一步加大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和达标续建工作力度,相继投入资金5亿多元,对出江涵闸进行加固重建,对堤防进行翻建提高标准,对水下冲刷段实施抛石护岸,百里江堤防洪挡潮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保护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坚固屏障。

 

    在提升工程防洪除涝能力的同时,张家港市高度重视防汛指挥调度能力建设。全市建立了由市防指统一指挥、各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防指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的防汛组织指挥体系。根据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实际,该市于2007年又专门成立了城区防汛防台办公室,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汛防台组织体系。在总结多年防汛防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防汛检查、物资储备、引排调度、通信保障、信息交换等比较完整、比较成熟的工作机制,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多种预案,明确了不同风情、雨情条件下的预警级别和响应措施,建成了沿江闸群远程自动化监控系统、防汛防台信息网络报送系统、无线通信呼叫系统等,全市防汛指挥调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坚持不懈夯实农田水利基础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滨长江,南近太湖,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张家港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

 

    1962年建县以来,全县(市)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拓浚骨干河道,建设控制涵闸,发展机电排灌,平整土地,兴建田间工程,到1985年,全市农田灌溉面积有60万亩,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挡潮、抗旱、排涝体系,基本上根除了解放前那种“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被动局面,有力保障了农业发展。1986年张家港撤县建市,张家港市以此为新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特别是1996年以来,全市大力开展“农业保丰收,防洪保安全”的农业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市镇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3亿多元,疏浚河道,新建改造涵洞、排灌站,衬砌渠道,开挖渔池,植树绿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旱涝保收能力。“十一五”期间,张家港市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新需要,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热潮。2007年,该市出台“十一五”期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自2007年至2010年,建设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4万亩。各镇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热情空前高涨,仅一年就完成全部计划数的80%,为此,张家港市又进一步增加标准化农田建设规模3.15万亩,为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打造城乡生态水利

 

    张家港市境内有大小河道7000多条,每平方公里面积内的河道长度超过6公里。作为水乡,河道既是张家港的灵魂,也是城乡环境的重要载体。近年,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生态水利。一方面大力加强骨干水环境控制工程建设,从宏观上构建全市水循环体系;另一方面,从微观入手,突出抓好面广量大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拆坝建桥,着力解决水系末梢堵塞、淤积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河道绿化,全面推行河道长效管理,使城乡河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针对境内地势平坦、河道水体自主流动性较差、水质容易恶化的特点,张家港市按照北水南引、东进西出、大引大排、循环流动的思路,依托现有骨干河道网络,通过拓浚、沟通、新开河道等措施,着力构建全市东、中、西三大水循环体系总体框架。2004年以来,先后投入1.5亿多元,开工建设了一干河水利枢纽、东横河水利枢纽、朝东圩港水利枢纽等引排控制工程,2008年启动了总投资17亿多元的市区骨干河道工程,今后几年还将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加快建设全市水循环体系。

 

    由于地处沿江,土质松软,张家港市农村河道淤积速度较快,如果疏浚跟不上,很容易淤塞,影响引排畅通,恶化河道水质。进入新世纪以来,张家港市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其中的重要举措就是坚持不懈抓城乡河道疏浚整治。2001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金,疏浚农村河道7000多条,长度4000公里,完成土方3000多万方。在疏浚整治过程中,该市及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村组河道每疏浚一方土,市财政给予1元钱奖励,同时镇财政按1∶1比例配套,群众不出一分钱。2008年,张家港市又全面启动第二轮农村河道疏浚。去年9月,张家港市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先进市”,同年,又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

 

    过去,农村群众为生产生活方便,在房前屋后的河道内建了不少坝头,使原本通畅的河道变成了“断头河”“断头浜”,阻碍了水流,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恶化了水质,弱化了河道疏浚和长效管理的积极效果。对此,从2007年开始,张家港市全面启动实施了农村河道拆坝建桥畅流工程,将阻水坝头全部拆除,改建为桥梁或涵洞,在不影响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进一步畅通农村河道水系。两年来,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拆除阻水坝头近2000条,改建成桥梁和涵洞1800余座。通过实施拆坝建桥,农村河道水系进一步畅通,处处呈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美丽景象。

 

    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与有效保护

 

    1995年,张家港市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开始对全市地表水、地下水实行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的统一管理。根据不同行业的用水情况,科学核定用水定额,由市政府发布全市年度用水计划,同时通过强化用水计量管理,优化水源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至1997年,全市非农自备水源已全面实行“一张许可证、一套计量设施、一套管理标牌、一套用水档案”的“四个一”管理制度,覆盖率100%。为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约用水的杠杆作用,近年该市多次调整地下水、地表水水资源费标准和自来水处理费标准,并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和相关的节水奖励措施,促进了用水计划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张家港市认真落实水资源论证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对年取水量在5万吨以上的取水项目和入河排污口设置项目,全面进行水资源论证和排污口设置论证,办证率和论证率均达100%。为加强排污口监管,张家港市认真做好入河排污口普查与标识工作,将入河排污口监管纳入河道长效管理范围,充分发挥遍布全市的近千名河管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查处偷排、超标排放等违规行为。为提高水资源监测水平,张家港市水利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集实验室固定监测、移动监测、自动监测于一体的水资源立体化监测体系,对水功能区水质、取水许可单位退水水质、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进行全面监测。

 

    近年,张家港市以建设国家级节水防污型社会为载体,以工业企业节水减污、节水减排、高效用水为重点,指导冶金、化工、纺织、电力等主导产业的用水大户进行节水技术升级改造,挖掘废污水再生利用潜力,构建循环生产用水体系,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目前,全市50多家年用水量在8万吨以上的企业,全部参与到节水防污行动中。2007年以来,全市已有20家企业和单位成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全市万元GDP耗水量由2000年的201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5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由2004年的55%提高到81%。2005年,张家港市水利局被评为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集体。

 

    依法加强水利公共管理

 

    在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张家港市坚持建管并重,将全市河道、圩区、堤防、长江水域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建章立制,强化水利公共管理职能。

 

    在建设高标准长江防洪工程中,张家港市水利局适应生态水利发展方向,对全线江堤实施填塘固基,并对江堤内坡及平台进行绿化美化。目前,江堤全线已形成防护林体系,总计绿化长度68公里,绿化面积达1200多亩,覆盖率达96%。

 

    如今,站在百里江堤上,放眼远眺,堤顶内侧紫薇、海桐球、女贞交相呼应,江堤平台银杏、夹竹桃与草坪护坡相间交错,一条绿色长廊向远方延伸,如盘卧在长江岸边的一条绿色长龙。

 

    1997年以来,结合江堤达标建设,张家港市逐步对沿江节制闸进行自动化改造,相继建设了工程运行自动控制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水位自动化测报系统等设施。2005年,又在沿江建成了全市防洪工程管理中心,并与沿江涵闸自动化控制系统远程联网,实现防汛基础资料的自动收集、整理和传输,节制闸水位、设备运行等情况在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即时显示,极大提高了防洪工程管理效率,提升了防汛决策指挥能力。在强化管理硬件建设的同时,市水利部门创新工程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软实力。2004年,张家港市在江堤管理中全面推行“管养分开”,面向社会公开选择养护单位,实行专业养护,形成了管理专门化与养护专业化的新局面。

 

    为保持河道疏浚成果,早在2002年,张家港市就全面开展农村河道长效管理,2005年又将市级河道和镇级河道纳入管理范围,实现了河道长效管理全覆盖。为确保长效管理质量,张家港市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村组河道管理暂行办法,对河道管理范围、标准和检查考核方式进行了界定,明确市水利局为全市村组河道管理的主管部门,各镇村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村组河道的长效管理。2003年,选择部分乡镇进行管理工作市场化运作试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河管员,实行合同化管理,工作报酬与管理质量挂钩,使河道管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专职河管员招聘在全市推开,并明确由水利站归口管理,分组进行保洁,管理经费由市、镇两级统筹,河道管理经费建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目前,张家港市河道长效管理经费已作为财政常规预算得到保障。

 

    为及时掌握长江堤防水下地形变化情况,张家港市于2005年制定了长江水文勘测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依法加强对境内长江河道水下地形监测工作。市水利部门每年对境内长江河段进行2次全面勘测,对重点易坍地段每两月勘测一次,汛期增加到每月一次,及时掌握河势变化,为科学治理水下冲刷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近年来,市水利局依法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始终保持对境内长江非法采砂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大违法水事活动的查处力度,维护正常水事秩序。为规范水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行为,该局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公开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水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水行政执法情况报告制、水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及服务承诺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了《张家港市水利局行政执法若干规定》,印发了《张家港市水行政执法手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同时积极推进阳光行政、文明执法,实现严格管理与主动服务的有机结合,树立水利为民的良好形象。2003、2006年,张家港市水利局水政监察大队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水政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

 

    坚持走人才兴水和科学管理之路

 

    张家港市水利人深知,只有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水利工作才能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承担起先行者的角色。因此,张家港市水利部门在编制水利专业规划的同时,同步制定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规划,大力加强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近5年来,张家港市水利局先后引进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90多名。制定鼓励政策引导职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历更新知识。2009年,与河海大学共同举办工程硕士班,为年轻业务骨干学习深造提供平台。目前,全系统285名在编职工中,有研究生19名、本科生107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62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部在编人员的比例超过60%,比“九五”末提高40%,成为近年来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依法行政、规范化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4年,张家港市水利局主动尝试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内部管理,借鉴工业企业加强质量控制的办法来规范日常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对涉水管理事务进行全面梳理,制定了详细的日常工作流程、标准、办理时限等,努力实现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工作事项,体系也明确了协作方式、衔接程序,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目前,局机关和全部下属事业单位都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张家港市行政机关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排头兵和示范点。

 

    回首60年,水利为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展望未来,水利也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张家港迈向新的辉煌。

 

    (本版图文由张家港市水利局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SRC-67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