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民生理念——铜山县水利发展纪略

   

除险加固后的崔贺庄水库一角

 

 

铜山城区玉泉河景观工程

 

 

山区水源工程使山区农业实现了丰产丰收

 

 

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

 

     □本报记者 李坤

 

    铜山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苏鲁豫皖交界处,环绕历史名城徐州市,既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又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京杭运河横贯县境北部,故黄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全境,构成了铜山县“三片平原三片山,黄河故道一高滩”的地貌特征。

 

    历史上,铜山人民曾饱受水患之苦,灾荒连年。新中国成立后,铜山历届党委、政府,一直把治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防汛抗旱、农业灌溉、水土保持、城乡供水等体系,满足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铜山水利工作也因此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先后获得“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近几年,铜山水利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大力实施以农村饮水安全、县乡河道疏浚、农村河道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成为铜山水利的新亮点,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称赞。

 

    饮水安全群众得实惠

 

    对于生活在铜山县单集、徐庄、三堡、刘集、柳泉等镇35个村的11.38万群众来说,今年是个好年头:水利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让他们在年内全部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饮水安全事关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铜山县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统领,突出抓好这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召开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发展改革、农业、水利、财政、卫生、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物价、电力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办制度,形成上下贯通的领导体系。县政府与各项目镇签订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将其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饮水安全工程不仅要做实,还要做好,力争最优。这是铜山县对这项工作的要求。为此,铜山县积极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管新路,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模式,采取将国家、市、县投入和群众自筹资金“四位一体”捆绑使用,专款专用,政府采购的办法,解决配套资金落实难的问题,并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水利一体化管理的优势,通过管网改造、强化供水安全、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给城乡居民带来更多方便和实惠。

 

    饮水安全工程建好,更要管好。在项目建设初期,铜山县即明确管护主体和管理模式,着手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镇供水公司(水利站)和受益镇、村代表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近年,铜山县已有30多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为了让更多群众早日用上“安全水”,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整日奔波忙碌在乡间。饮水安全工程,成为铜山县水利工作的第一大亮点。

 

    河道疏浚整治美乡村

 

    铜山县有1300多个自然村,河塘土方淤积总量达1600万立方米,导致河道引排功能下降,加大了防洪压力,削弱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河道、河塘的脏、乱、差,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从2002年至今,铜山县连续8年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工程。从2006年起,又全面实施了农村河塘整治工程。这两项惠及民生的基础性工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河塘疏浚整治,改善了水利灌排条件,推动了农村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河塘疏浚整治,全县在河道、堤滩植树造林近万亩,做大做强了绿色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河塘疏浚整治推动了各村加强排污管理、清理整顿环境、平整村庄道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整治后的村庄环境达到了“沟相通、河塘清、花坛绿茵茵,道路洁、街面净、村庄面貌新”的效果,深受群众欢迎。

 

    疏浚整治后的河塘如何加强管理?铜山县坚持建管并重,立足“以河养河”,坚持“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整治后的河塘划定河床、河滩、河堰区域位置实行公开承包管理,同时将所有水利设施登记建档,所有新建工程公开进行招标,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管理责任制,切实发挥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

 

    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因此,铜山县在这项工作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今年,铜山县继续把农村河道疏浚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本年度农村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列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同时作为对各镇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之一。为确保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县水利局还根据年终检查验收情况,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原则,对各乡镇进行资金扶持,鼓励各镇大干、多干。

 

    按照规划,到2010年,铜山县将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全面疏浚整治一遍的工作目标。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提升了农村河网的引排能力,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经测评,群众满意度达到100%。

 

    水库除险加固保平安

 

    铜山县共有中小水库22座。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这些水库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病险“缠身”,效益衰减,并且成为防汛安全的隐患。从2005年起,铜山县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水库消险“摘帽”。近年,铜山县崔贺庄、杨洼、安乐、吴湾、倪园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开工,概算总投资近7000万元。为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县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崔贺庄水库建设处在工程建设初期,就确立了争创“省级文明工地”的目标,克服矛盾多、建设工期短等困难,在“护坡方案优化、就地爆破采石、材料统一供应、兼顾经营开发”等方面大胆探索,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全省第一座通过竣工验收的中型水库。小水库建管处在杨洼、安乐等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中,围绕“质量高、投资省、有亮点、出精品”的总体目标,主动协调地方矛盾,精心组织工程施工。吴湾、倪园两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施工,在不减少工程审批项目和不降低工程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在建设的同时,就着手考虑后续的工程管理问题,明确管理范围,配套管理设施,实行封闭管理,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在考察倪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现场时,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铜山全县已有11座病险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除险后的水库,恢复了防洪、蓄水灌溉、水产养殖等功能,解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水资源调控能力,库区周边环境也得到大大改善,一些水库除险加固后,面貌焕然一新,成了当地的生态明珠和旅游风景区。

 

    水资源严格管理促发展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1985年5月,铜山县在江苏省率先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县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并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多年来,铜山县坚持开源节流,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调整用水结构,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新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优化配置水资源,水资源管理日益科学化,更好地满足了全社会的用水需求,用水效率和效益有了很大提高。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总体要求,县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完成了《铜山县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指导全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随后又相继完成了《铜山县节约用水规划》《铜山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铜山县地表水功能区划报告》,并于去年12月完成了《铜山县地表水纳污能力分析报告》,以此作为加强排污管理的依据。

 

    同时,铜山县还严把取水审批关,从源头抓好取用水管理,全县非农业取水单位取水许可证办理率达到100%,先后对徐州发电厂、淮海水泥厂等十几家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实施了水资源论证。同时,加强地下水保护,严格管理凿井施工。

 

    为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每年年初,铜山县都要向用水单位下达用水计划,实行定额管理,并开展节水示范项目、节水型单位(高校)创建工作。同时,大力推广和建设渠道防渗工程,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灌、滴灌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大节水型器具推广力度,努力消灭“大锅水”“福利水”现象。一系列节水措施的实施,取得显著的节水效果,全县万元GDP用水量由2000年的832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157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58%。

 

    2003年以来,铜山县先后为徐州师范大学、马庄煤矿等78家用水单位更换了IC卡智能水表,逐步推行新型用水管理模式,并建立遥测遥控系统,对用水大户的取水情况、地下水水位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利用电子地理信息地图,用GPS对县内水源井进行精确定位,把水源井的成井资料、编号、取水许可证号码、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使用单位等一系列数据汇编到管理信息系统内,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

 

    回眸铜山水利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凸显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从上世纪50年代的防洪保安到60年代的除涝降渍,还是从70年代的旱田改水到80年代的引水调水,再到90年代的全面提升防洪灌排能力,水利为铜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新世纪以后的铜山水利,则处处闪耀着民生理念的光辉,必将伴随铜山百万人民,在“全面奔小康、建设新铜山”的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阔步前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李坤
SRC-131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