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淮安水利60年成就综述

   晚霞映照洪泽湖

 

 

自来水到农家

 

 

整治一新的淮安中洲岛

 

 

清宴园夜景

 

 

晨练

 

 

城市水环境整治后的涟东干渠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淮安段清水廊道

 

 

淮安四站

 

 

水上乐园

 

 

古黄河风景

 

 

 

 

     □龚正 潘光杰 王惠莲

 

    淮安是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淮河在淮安驻湖入海,京杭运河从淮安穿境而过。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浩渺的淮河把淮安滋润得富庶、美丽。

 

    淮安多水,多水的淮安演绎的是一派多情的生活。淮安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是水把淮安滋养得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水利淮安

 

    1194年的黄河夺淮,使淮安在长达7个世纪的历史长河里,水系紊乱,排灌不畅,水灾连年。“走千走万,不走淮河两岸”成为历史深处淮河洪水肆虐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人民肩负起以治淮为中心兴修水利的历史重任,拉开了治淮的大幕。从1951年11月起,随着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二河闸、入江水道以及后来修建的入海水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成,将过去泛滥成灾的滚滚洪水,变成被驯服的涝能排、旱能灌造福于民的清泉甘露,使淮河水患逐渐远离苏北大地,让洪泽湖日出斗金,让淮河两岸成为鱼米之乡,而这些大型水利工程,作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伟大成就,永远载入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旱,得到党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支持,鼓舞了抗击洪涝旱灾的淮安人。如今,这密布的水网,发达的水系和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不仅成为淮安的名片,而且成为淮安的骄傲。

 

    在淮安,几乎每个地方都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淮安所属县区名字中几乎都有水的偏旁。水城淮安,在水的世界里,寄予了太多的追求和梦想。

 

    长河激荡,大湖飞歌。走进21世纪,淮安水利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的方针,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大局,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的工作信念,勇于创新的行业氛围,按照保障防洪安全、保证水资源供给、保护水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着力构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四大水利”体系,开创了淮安水利新局面,使淮安水利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水润淮安

 

    淮安水利设施的系统建设,使淮安远离了水患。洪泽湖畔那镇水的铁牛,在历史的回眸中,成为祈愿平安的景观。

 

    2003年夏天,淮河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大洪水,淮安境内主要河道湖泊全部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一时间,淮河告急,洪泽湖告急,入江水道告急,整个流域全线告急。

 

    险情就是命令。面对紧急的汛情和灾情,淮安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水利厅的坚强领导下,紧急行动起来,成立了5个防汛指挥部,展开了一场与洪水的战斗。在淮河防总和省防指的调度指令下,随着三河闸、二河闸、二河新闸等重点控制性工程的开启,启用了淮河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以及苏北灌溉总渠等流域性河道,全力排泄淮河洪水。特别是刚刚建成7天的淮河入海水道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淮河排洪能力,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和使用,是淮安水利建设史上又一大手笔,它使淮河的行洪能力从以往的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为21世纪淮安水利建设谱写了时代的新华章。

 

    面对肆虐的洪水,每一个淮安水利人,都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堤坝。每年汛前,全市各级水利部门的职工,一遍遍不辞辛苦地检查境内的河道、堤防、水库大坝、闸坝,不漏掉一个险工险段。淮安水利人用青春谱写了治淮的颂歌,是淮安水利人用智慧和汗水,让滔滔淮河水不再肆虐。

 

    水富淮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民生的命脉。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淮安建设了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了农业的高产和稳产,并把梯级河网化和灌区建设结合起来,开沟挖渠,兴建泵站,通过除涝、治碱,使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淮安农田水利建设则把重点放在了中低产田的改造上,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综合治理,沟、渠、路、桥、涵、闸全面配套,使水利服务农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今淮安蓬勃发展的水利,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改变了淮安人的生活。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淮安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也转向了灌区节水改造、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沟塘整治、低洼圩区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领域。那蔚为壮观的洪金灌区,那水清岸绿的县乡河道,那绿色的田野,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流连忘返。

 

    城在水上漂,水在绿中绕。今天,多水的淮安,显得更加富丽、妖娆。这风景宜人的景色中,有水利人洒落的辛勤汗水,有水利人追求的创新精神。

 

    淮安四水穿城,这样密布而均衡的河道,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不多见。京杭运河的繁忙喧嚣,里运河的悠远古朴,古黄河的恬静妩媚,盐河的清丽浮华,都从不同角度展示着淮安那美丽的面容.

 

    水秀淮安

 

    彰显淮安水城特色,已成为淮安水利人在城市建设中追寻的目标。在淮安水利人心中,不仅要用丰沛的水资源收获丰硕的庄稼,而且要收获城市的美景。

 

    近年,淮安水利人带着对先人治水的敬仰之情,抱着对运河文化的感恩之心,怀着对厚重历史的珍爱之感,对淮安的水利史进行精心梳理。古黄河绿化风光带、里运河文化长廊、樱花园、中洲公园的建设,以及河道总督府的复建和清江浦楼的重修,将淮安的城市建设和水文化建设完美结合起来,使淮安水城的魅力得到彰显。与此同时,淮安市水利局先后投资10亿元,对城区河道及水面进行疏浚、保洁、绿化,对城区泵站涵闸进行扩建、改造、美化。同时,还积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机遇,在东线调水工程中,实施截污导流工程,并建成了钵池山公园和楚秀园的活水工程。

 

    大到水网体系,小到沟渠工程,淮安水利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安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90亿元,进入21世纪后的短短几年,他们就投入了近60亿元。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有效保证了淮安水利工程的建设。淮安人在新的生活中,尽享水利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和谐美满。

 

    为了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建设之路,淮安水利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深化改革,制定出台了一批涉及水行政管理和水行政执法的配套规范性文件,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有效保障了水利工程最大效益的发挥,使淮安水利真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多年来,淮安水利就是靠这种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打造出了一支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团队,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淮安市水利局连续多年获得“淮安市级机关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多次荣获“淮安市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全省水利先进单位”“省文明行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们用热血和汗水,用智慧和胆识,描绘出了瑰丽壮美的水利画卷。

 

    在水的映衬下,今天的淮安,草绿了,花红了,树大了,楼高了,天蓝了,水城淮安在水利人深情的抚爱下,尽显她的柔美和俏丽。

 

    站在时代新的起点上,淮安,这座古城在水利的支撑和带动下,正豪情满怀地奔向希望的明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30日

作者: 龚正 潘光杰 王惠莲
SRC-131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