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水务人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首位,始终将民生作为做大做好文章不变的主旋律,始终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水务各项工作,始终贯彻水利部治水新战略,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本报通讯员 高山
60年沧桑巨变,60年辉煌历程。武汉因水而生,水因武汉水利人的不懈努力而更加秀美!
1998年11月,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与武汉市水利局合并,在此基础上,2001年9月,原公用局供水管理、市政局排水管理(含污水处理)、地矿部门地下水管理及多部门司职的湖泊管理一并纳入,组建了武汉市水务局。2009年7月,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挂牌……这只是60年武汉水利发展的瞬间历程。
武汉水务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扣民生主题,大做水文章,构建更加牢固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加优美的水环境保障体系、更加科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防汛抗旱、湖泊治理、水利建设、城市排渍、“双试点”等工作亮点纷呈。60年武汉水利发展成果,与民共享。
水安民安——武汉防汛效益彰显
20世纪,武汉多次遭遇流域性的洪涝灾害。
1931年的洪水,三镇堤防尽溃,受灾面积321平方公里,受灾人数达63.6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先后战胜27.3米(武汉防洪警戒水位)以上的大洪水10次,其中1954年和1998年大洪水全世界都予以关注。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长江武汉段的最高洪峰流量76100立方米/秒,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总流量的10倍。武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夺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的严重的洪水。”1998年,武汉暴发仅次于1954年水位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的直接指挥下,巍巍堤防和军民组成的钢铁长堤一起,锁住了肆虐的洪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仅有堤身单薄的土堤108公里。多次大汛后,武汉市相继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堤防建设。目前全市堤防总长808公里,长江、汉江干堤几乎全部是钢筋混凝土堤或钢筋混凝土防水墙,连江支堤也不断加厚、加高、加宽,保护总面积8262.3平方公里,全市防汛系统全方位完善,千军万马上堤抢险的情景已成为历史。
更为喜人的是,武汉江堤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如今的武汉江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奥运圣火在这里传递,2009年大规模观看日全食活动在这里举办,节假日市民在这里休闲娱乐。
排涝是城市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区地面高程长年在洪水以下,汛期江河堤防闸口关闭后,极易发生内涝。1949年,全市仅有明沟及旧式石板暗沟99.7公里,排水管道33.3公里,小型泵站7处,总排水量不足2立方米/秒。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城市排水系统形成25个排水水系、6038公里下水管道、294.34公里箱涵、178.7公里明渠,84座泵站抽排能力达到733.61立方米每秒。城市交通畅通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得到有力保障。从2004年起至2008年,武汉市结合“883社区”行动计划,完成了1024个社区的排水管网改造,共改造排水管网713公里,社区污水漫溢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社区环境大大改善,4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
水利民利——水利设施发展迅猛新
中国成立以前,武汉市的农村水利设施几乎一穷二白,绝大多数农田属“望天收”。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起,武汉市广泛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60年来,武汉市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加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田除涝面积达265.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235.31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率达80%,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
如今,武汉市各远城区坐拥各类水库272座,大型橡胶坝3座,塘堰8.5万口,渠道1万多公里,电力排灌设备5932台,装机容量达34万千瓦,排灌设计流量为2630立方米/秒,沿江、河引水涵闸278座,引水能力可达5909.8立方米/秒。
武汉城乡供水发展迅猛。日供水规模、供水管网长度分别从1949年的10.2万立方米、138公里增长到目前的370万立方米、6652公里,供水普及率和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其中自1976年起的10年供水大会战和相继历时16年的“湖改江”工程,使全市供水规模和安全性得到飞跃式发展。2008年初战胜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确保了城市供水安全。农村安全饮水全面深化,2005-2009年,市政府4次将其列入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至今年年底可解决180余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全市226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可基本解决。
武汉市不仅供水成效巨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2002年污水集中处理率6.4%,以后逐年上台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还有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新建和改扩建,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80.7%。2008年远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面铺开。2009年年底将实现区区都有污水处理厂运行,处理率将达85%以上。
水美民美——水乡美景更加亮丽
从新世纪起,武汉市转变治水思路,把防洪工程建设与环境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汉口龙王庙险段曾是武汉人的心腹之患,1998年洪水过后得到大力整治,险点变为景点。受此启发,武汉对两江四岸杂乱的滩涂进行综合整治,目前建成了总长26公里、总面积290万平方米的汉口、武昌、汉阳江滩。开园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5000万人次,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政要。江滩正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江城亮丽的风景线、武汉城市的新“名片”,被誉为“人民乐园”。
武汉水务人尊重和善待江河湖泊,人水和谐相处是江城在治水理念上的升华。2002年获科技部“水专项”项目,随后启动汉阳江湖生态水网修复工程;2005年9月成功进行了“汉阳六湖连通”调水试验;2006年开始实施“清水入湖计划”;2009年启动湖泊提档升级工程,年底中心城区40个湖泊的排污口基本实现截污,其中16个湖泊可望实现水质提档升级,众多湖泊将建成湖泊公园和生态保护区,以迎接11月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更值得关注、值得祝贺的是,2008年,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项目作为武汉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启动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正式开始实施。它以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为中心,将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6个主要湖泊以及青潭湖、竹子湖、水果湖、内沙湖、陈家堰等共11个湖泊打通,并通过港渠与长江相连,构建起江湖连通的生态水网湿地群,“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美景将成为现实。
水和民和——开源节流成效斐然“水和”体现在防汛抗旱、引水、供水、排水、治污方面,也体现在开源与节流、颁布涉水法规等方面。
武汉市通过努力探索,采取“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在全市开展城市节约用水工作,为在丰水城市开展节水工作提供了示范。1981年,武汉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成立。全市在水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方面积极探索,转变思路,在洪水利用、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努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节约用水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09年获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加上2005年年底,武汉市成功争取到的为期3年的“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成为国家“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友好”双试点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加快了涉水法规的立法进程,先后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武汉市节约用水条例》《武汉市城市地下水管理办法》《武汉市水土保持条例》等多部重要的地方性法规及多部政府规章。《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武汉市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武汉市水务建设十一五规划》《武汉市湖泊保护规划》《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规划》等60多项涉水规划的编制完成为创建“水和”提供了依据。
武汉水务人在水务发展中孜孜以求,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首位,始终将民生作为做大做好水文章不变的主旋律,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贯穿到水务各项工作中,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不断创新,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助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真正将水务工作取得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相信,武汉水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