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安徽水利60年发展成就及未来展望

  □安徽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纪冰

  一、安徽水利概况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属水利大省,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在气候上,安徽又是中纬度过渡带和南北过渡带的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孕灾地区。同时,安徽也是水资源比较紧缺的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水多、水少、水脏”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对安徽有着重大的意义。

  历史上,安徽治水源远流长,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对当时发展经济、安邦治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长期的政局不稳、经济不发达和科技落后,其收效甚微。特别是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夺去了淮河入海的尾闾,打乱了原有的水系,导致安徽水旱灾害更加频繁。据新中国成立前500年的史料记载,安徽发生水旱灾害的年份达379年,有时一年之内洪旱灾害交替发生,有时则连年水旱灾害不断。1931年,安徽全省遭受特大水灾,长江干堤和主要支流堤防有254处溃决,淮河干堤重要决口达61处,48个县受灾,全省57%的农田、40%的人口受灾,死亡人数高达11万。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河水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造成安徽18个县受灾,全省42%的农田、13%的人口受灾,死亡人数高达40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前,安徽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洪、涝、旱、渍灾害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广大人民长期遭受水旱灾害的悲惨之苦。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确保水利适度超前发展。全省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在治水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内涵,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60年来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水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23亿元,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3座、中型100座;水闸1.09万座;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5180万亩;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等综合效益。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安徽省水利工程防洪抗旱的减灾效益更加明显。根据历年安徽水利年鉴公布的数据,2001—2008年的8年间,全省水利工程防洪抗旱的减灾效益超过了1400亿元。60年来,全省水利工程防洪抗旱的减灾效益累计超过了4500亿元。

  (一)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建成了功能齐全的防洪、灌溉、除涝三大工程体系

  60年来,安徽人民围绕除水害兴水利,大搞水利建设,筑堤、建站、疏河、建库、修建塘坝、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电,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强化水环境保护,经历了3个时期:

  一是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安徽水利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安徽段展开治理,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等中型引水灌区。

  二是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时期(1958—1977年)。这一时期的安徽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治淮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

  三是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1991年江淮大水之后,国务院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安徽省的有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3、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贯彻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下,全省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全部完成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九大江堤和长江隐蔽工程、平垸行洪巩固先期工程建设;建设了79座沿江排涝泵站;建成了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治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

  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过3年建设,已解决8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已安排987座水库开展除险加固,完成或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830座。实行“一事一议”,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二)坚持依法治水管水,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新体制,活化运行新机制

  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水利发展也从过去依靠行政手段到依靠法治来保障。创新水利建设投资体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格局。深化水利管理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加快水利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接轨。以科学机制规范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在水法规建设方面,先后制定《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安徽省抗旱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各地制定配套规范性文件800余件,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二是在水利投入方面,先后针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采取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1985年,安徽省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巢湖治理项目,开国内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的先河,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每年征收的水利建设基金由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

  三是在水利管理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省8个市43个县(市、区)成立水务局或实行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截至2009年2月,全省定性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水管体制改革近10年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形成以“四制”为主体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突破30万处,民办民营水利工程突破10万处。

  (三)创新科学防灾减灾理念,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防洪保安造福人民

  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建立起完备的防汛抗旱责任制,提高了应急管理能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特大水旱灾害。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安徽省及各地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精心指挥,科学调度,多种手段联合运用,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重大转变,经过广大军民的顽强拼搏,依靠防洪保安工程的巨大作用,先后战胜了1975、1982、1991、1998、2003、2007年特大洪水及1978、1994、2000、2004年特大旱灾,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0年来,安徽省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

  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要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水利行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实现了从过去依靠农民投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的转变。

  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系统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

  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规的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安徽水利发展未来展望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特别强调,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同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安徽水利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新机遇。

  立足新的起点,安徽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已经确定: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未来安徽省将坚定不移地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基本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强化水利管理,健全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四是同步打造生态水利,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与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

  60年来,安徽水利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未来安徽水利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谱写安徽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篇章,为加快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本版图片由安徽记者站提供
作者:
SRC-67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