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兴淮之要其枢在水——淮南市60年水利建设成就回顾
安徽省淮南市水系发达,河网交错,沟系纵横,河湖泊星罗棋布,淮河在淮南境内蜿蜒而行87公里,使淮南成为沿淮的“鱼米之乡”,素有“淮上明珠”的美称。 然而,淮河既给淮南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便利,也给淮南的防汛抗旱带来了巨大压力。历史上,淮南是远近闻名的老灾窝、穷地方,“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对淮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真实写照。水旱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了淮南人民的生活,更威胁到了淮南人民的生命安全。 解读治水之痛,饱受水患之苦的淮南人民对除水害、兴水利,加强水利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兴淮之要,其枢在水。 兴淮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淮南人民除害兴利,开河疏水,挖沟筑坝,修渠建站,掀起了大规模的治水热潮,水利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极大地改善了淮南水利条件,谱写了淮南当代治水的新篇章。 掀起3次大规模治水热潮 回顾60年治水历程,淮南共掀起了3次大规模的治水热潮。 1954年的大水给淮南人民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水灾过后,淮南人民痛定思痛,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筑堤建闸运动,掀起了第一次治水热潮,全市共建成淮北大堤66.3公里、河堤100公里、城市及工矿圈堤41.6公里,全市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1991年淮河大水后,淮南市抓住遇机,争取国债资金1亿多元,掀起了新一轮治水热潮,对俗有淮河“瓶颈”之称的凤台峡山口河道进行了拓宽,大大提高了淮河中游的泄洪能力,并利用国债资金先后建设完成了淮南市城市防洪一、二期工程,泥河排涝治理工程,凤台县东风湖移民安置工程,行洪区安全建设等一批重点骨干防洪工程。 第三次治水热潮是在2003年淮河大水后,淮南再次抓住国家加大治淮投入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了以防洪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一批重要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先后实施完成了行洪区泵站技改、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及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 通过多年的建设,淮南已构筑起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目前已建成各类堤防700余公里,其中确保堤200余公里,确保堤的防洪标准已达到40年一遇,配合临淮岗控制工程的运用,防洪标准可达到100年一遇;设有国家级行洪区6个、蓄洪区1个,行洪堤总长98公里;各类涵闸375座,小水库26座,总库容2589万立方米。这些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淮南水利工程的防洪抗灾减灾能力,在历年的防汛抗旱中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除水害是为了更好地兴水利。60来,淮南水利人清沟疏水,筑桥建站,强化配套,提高排灌,通过巩固、完善、提高,做好农村水利的大文章,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南水北调,北水南引,能排能灌,排灌自如”的农村水利新格局,构建了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业稳产增产,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农村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使淮河大地欣欣向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治水贯穿水利建设始终 水利建设的大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系,更离不开科学的治水理念。 60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淮南水利事业快速发展,水利建设管理水平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科学治水、科技兴水方略,提高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以科技促进水利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淮南采用“深沟引水,沿沟建站”的科学排灌布局,有效解决了沿淮易涝易旱、灌溉工程难以布置的难题,成为全省沿淮地区推广的重要排灌模式;80年代末,为深化田间配套,淮南市总结形成的“百米一条路,百米一条沟(渠)”模式,成功解决了田间交叉建筑多、配套投资大的难题,受到了广泛肯定;90年代初,淮南市又提出了“蓄、泄、排有机结合,农、林、水全面发展”的治水思路,通过洼地治理,变废为宝,效益十分显著。一系列科学治水措施,大大加快了淮南的治水进程。 60年来,淮南水利高举科学治水的旗帜,披荆斩棘,经过了痛苦的蜕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工程自动化管理是淮南水利的一大亮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淮南市就积极探索机电泵站集中控制系统建设,先后在架河、祁集、屯头等大中型电灌站建成集中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泵站运行效率。90年代初,凤台永幸河总站在全市率先建设灌区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并获得联合国科技进步金质奖章。 淮南水利的另一个亮点是水利信息化。淮南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九五”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水雨情自动测报、远程视频监视、泵站运行状态监测、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异地防汛视频会商,基本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资源管理规范化、信息发布网络化、指挥决策科学化”,在近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淮南市水利局也因此被评为2006年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2007年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一等奖。 水法制护航水利事业发展 治水的宗旨是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水利事业才能取得更快发展。 为保护治水成果,规范行业管理,淮南市先后制定了《淮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水法规,形成了健全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收缴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等“五个统一”。淮南市还在全省较早成立了市水政监察支队,有力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行为,保护水利行业的合法权益。 淮南市不断加强水利人才培养和职工队伍建设,立足自身特点,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要求全市水利干部职工做到“防汛顶着风雨走,抗旱顶着烈日走,水利重点工程多到工地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到田头走”等“四走”,并将“四走”作为淮南水利行业行为规范,教育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深入基层、服务于民。 回顾过去,六十年治水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治水事业任重道远。淮南水利人将继续发扬“四走”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再创淮南治水新辉煌。
作者:
SRC-67
主办:
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
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