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江中观城城中观江——芜湖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纪实

  芜湖,是一座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据史料记载,芜湖的前身为春秋时吴国边陲要塞鸠兹邑,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称芜湖。南唐时,芜湖即以“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呈现出繁荣景象。宋代的芜湖,冶炼业走向鼎盛。明代时,芜湖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印染中心,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与九江、无锡、长沙并称全国四大米市。近代的芜湖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浩浩长江,亘古奔流。千百年来,依偎在长江母亲河怀抱中的芜湖,生生不息,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然而,桀骜不驯的长江也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挥抹不去的痛楚。据史料记载,芜湖自1426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23年间,遭受到重大水灾53次,平均每10年一次。明代崇祯年间,饱受水患之苦的芜湖百姓,在长江边修建起一座中江塔,祈求“镇”住长江之水,永保平安。然而,几百年来,水患洪灾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芜湖长江弋矶山水位站水位高达12.87米,顷刻间,江水铺天而至,倾泻城区,市区主要街道进水深达2~3米,造成惨重损失。

  堤外江水滔滔堤内商贸如潮

  为了抵御洪水对城市的侵袭,1955年初,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芜湖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城区长江岸边建筑钢筋混凝土防洪墙,提高抗洪能力,虽然在一段时期的防汛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抗洪的需要。水情成为芜湖最大的市情,水患成为芜湖最大的隐患。在经历遭受多次特大洪水袭击的沉痛教训后,芜湖市抓住国家加大对长江干堤、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投入的机遇,于1992年制定了城市防洪规划,规划确定芜湖市防洪墙以青弋江为界,分城北、城南两个保护圈,两道防洪墙保护范围内面积527平方公里,保护人口92万。城市防洪圈堤,分为城区堤防和非城区段堤防。

  1987年,芜湖被列为全国25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要求将芜湖原有的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100年一遇。1990年,当时的芜湖市水电局着手编制申报“芜湖市防洪规划报告”,并于1991年完成了中江塔至一米厂2200米防洪墙加高加固应急工程。

  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长江水位暴涨,皖南地区及长江中上游漫破大小圩口数百个,而芜湖市由于在汛前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了防洪墙,科学从容应对洪水,出现了“堤外江水滔滔,堤内商贸如潮”的景象,适时迎战了洪峰,使城市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同时,集防洪、交通、商贸、旅游、休闲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防洪墙,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成为城市水利建设的典范,更是沿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防洪墙以“中江卧龙”的美名,被评为芜湖市新八景之一,也成了全市最有商业价值的区域之一。“墙体挡洪、墙顶观光、墙腹开店”的多功能防洪墙,受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赞扬,一时间成为全国众多城市学习、考察的对象。

  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

  城市防洪墙为保障芜湖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直以来,高大的防洪墙阻隔了人们城中观江、江中观城的视野,已不适应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5年,芜湖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滨江公园的重大决策。一位市领导曾说:“芜湖以前是‘镜湖文化’,现在要做‘滨江公园’,目的是要引导芜湖走向‘长江文化’。‘镜湖文化’是一种比较封闭的、自足的文化,长江是连着大海的,芜湖必须依托长江走向‘江海文化’,以大海般的胸怀包容各类人才在芜湖冒险冒尖、创新创业。”

  滨江公园是芜湖市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市政公益工程,全长9.5公里,按照“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的理念,利用沿江滩涂、水系,对原有城市防洪系统进行改造和利用,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带,凸现芜湖长江天际线,使之成为芜湖城市文化的新坐标。

  滨江公园不仅是美丽壮观的景观工程,也是守卫江城芜湖的防洪工程,隐藏在景观工程中的防洪墙,形成串联景观工程的江边景观大道,使人们可以漫步防洪墙内外,一览浩瀚的江景!

  目前,滨江公园一期工程已建成开放,包括旅游码头广场、海关公园、滨江特色商业走廊、吉和广场、中江塔公园在内的五大景观项目,组成了长达2公里的滨江风景区。

  滨江公园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高起点、大手笔决策的结果,凝聚着水利人的心血。2002年,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优化城市人居条件出发,根据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决定在城市中心区长江边兴建芜湖滨江公园,并引进国际一流景观设计单位参与规划设计。景观方案经过公开招标,由荷兰NITA景观设计院中标。该方案是在确保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前提下,对沿江100~200米带状区域进行改造。

  滨江公园也是新时期水利事业奉献给广大市民的壮观礼物。滨江公园原防洪墙长2.35公里,兴建于1955年,加固于1991年,防洪级别为3级。为体现滨江城市的特点,芜湖市水务局积极出谋划策,按照“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和充分体现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在增强城市整体防洪能力的同时,实现“江中观城、城中观江”的目标,按照一级工程标准重新委托设计单位编制该段防洪设施初步设计报告和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并报安徽省水利厅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核。2005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安徽省水利厅批复该段工程建设项目,防洪墙按1级建筑物标准进行加固改建。

  按照景观功能设计构思,亲水工程及与之相应的防洪工程,为实现5个景观功能段的各项景观要求提供结构上和基础设施上的保证。工程设计项目主要包括:全长2.35公里的固岸挡土墙、客运站出挑平台、沿江岸布设的观景平台和亲水平台、水上休闲服务中心的连接平台及连接坡道、连接水上浮动码头的出挑平台、伸出江岸边的台阶式绿化平台及绿化坡道等,同时将原有的13座老码头进行拆除。

  如今,美丽壮观的滨江公园已经成为展现芜湖市从传统水利走向现代水利的标志性工程和芜湖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安徽省芜湖市水务局供稿)
作者:
SRC-67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