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干流王家坝闸
阜阳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境内有淮河、洪河、颍河、泉河、润河、茨淮新河等10多条较大河流,受特殊的地理、气候、水文条件影响,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新中国成立前,阜阳地区水利设施落后,水利机构不健全,水利投入无保证,防洪排涝体系极不完善,农田水利长期得不到发展,水利事业处境十分艰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阜阳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治淮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除涝、灌溉工程体系,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治淮建设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阜阳人民掀起了第一轮治淮高潮,兴建了阜南濛洼蓄洪库、颍上南润段、润赵段邱家湖、唐垛湖等4个行洪区,行蓄洪62次,在调蓄淮河洪水、削减洪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阜阳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保障淮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开挖全省闻名的茨淮新河,80年代实施黑茨河治理,1991年江淮特大水灾后掀起第二轮治淮高潮,新建续建唐垛湖退堤、行蓄洪区庄台、老观排灌站等一批重点工程。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以后,阜阳紧抓中央加大治淮投入的机遇,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治淮高潮,完成治淮投资40多亿元,对汾泉河、洪汝河、沙颍河实施系统治理,开展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移民迁建和部分支流及湖洼地治理。
目前,淮河能够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颍河、泉河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洪河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
农田水利长足发展
60年来,阜阳人民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世纪60年代大搞沟河疏浚,重点解决除涝问题;70年代打井建站,主攻灌溉;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村水利建设从恢复发展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阜阳各地及时调整治水思路,除害与兴利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坚持大干农田水利不动摇。1991年大水以后,颍上县跨入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行列,阜南县、颍州区等跨入全省水利兴修先进县行列。
进入21世纪,农村税费改革后,阜阳市及时出台《关于用好“一事一议”政策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强化措施,创新思路,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扎实开展。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54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4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6万亩,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连续6年持续丰收,成为名副其实的“江淮粮仓”。
近几年,阜阳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民生水利项目,已建集中供水工程161处,解决了63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防汛抗旱效益显著
60年来,阜阳人民凭借水利工程的支撑,抗洪抢险,抢排内涝,提水灌溉,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确保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特别是近几年,阜阳积极推进防汛抗旱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两个转变”,在加快完善工程措施的同时,加大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坚持科学防洪、科学抗旱,使防汛抗旱工作变得更为从容,防汛抗旱成效更为显著。
2007年,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大洪水。但相对2003年大水,全市工程险情减少了65%,抗洪防守人数减少了70%,因灾转移人数减少了70%,经济损失减少了49%。2008年冬至2009年春,阜阳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旱,在水利设施保障和科学调度水源的基础上,受旱作物得到及时灌溉,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水利管理全面加强
60年来,阜阳水利管理工作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逐步走上规范管理、依法管理的轨道。
在工程管理方面,重要堤防、大中型涵闸、泵站建立了专管组织,落实管理责任制,中小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上世纪80代中期以来,阜阳积极争取投资,对部分大中型涵闸进行除险加固,对泵站实施更新改造,积极推行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促进管理规范化上水平。
在水政水资源管理方面,阜阳结合实际,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地方性水利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出台了70余件配套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了水行政执法机构和水资源管理机构,按照“选拔、培训、考核、任命”的程序,组建了一支600多人的水政监察队伍,全面推行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加强。
在水利建设管理方面,全面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阜阳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为水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是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市及8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水务局,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为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三是积极推进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和社会办水利的新机制。四是农村水利改革不断深化,实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阜阳水利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等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民生水利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水生态建设与修复,提高生态保护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提高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徽省阜阳市水务局供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