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高原气象新
——青海水利建设60年成就综述

  治理后的西宁市南川河彰显人水和谐

 

 

建成后的重点工程——盘道水库

 

 

黄河源头再显“千湖”美景

 

 

三江源生态保护取得实效

 

    大自然的深情眷顾造就了青海这个有着“江河摇篮”之喻的省份,长江、黄河、澜沧江在这里孕育诞生,滋养着神州大地,哺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正是由于拥有“中华水塔”的先天禀赋,“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青海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伴随共和国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水的故乡不断翻开新的治水篇章,一个集防治水旱灾害、农田灌溉、水力发电、供水保障、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网络已经形成,水利工作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工作在江河源头谱写出了一曲恢弘的发展壮歌。

  水利建设写华章

  “水利兴则百业兴”。在旧中国,这句至理名言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萧条、民生疲弊的旧青海,简陋的水利设施破败不堪,570条渠道、74.82万亩水浇地、1座装机仅为320千瓦水电站——这便是全国第四面积大省仅有的水利设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水利建设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60年来,国家水利方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水利已经从农业的命脉成为了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水资源同石油、粮食资源一样成为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利工作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党和国家治水方针的统领下,青海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引大济湟枢纽工程黑泉水库建成运营、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开工、调水总干渠工程立项建设、盘道水库下闸蓄水、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顺利实施、石头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西宁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湟水河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奏响了新中国青海水利发展强音。60年来,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0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376项,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水利谱新篇

  水利乃民生之基。水利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生活、生产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改善民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水利工作从省情实际出发,围绕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大局,大力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河道(沟道)治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等民生水利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水库172座(含水电站水库20座)、涝池693个,万亩以上灌区80个,引水灌溉工程1545项、提灌工程1014项、机井工程1328项,草原渠(管)道工程38项,河道治理工程83项,水电站196座,村镇供水(管道)工程2278项,解决了275万人次、12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1.15千公顷。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生态保护创佳绩

  青海省地处三江源头,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战略地位。青海水利工作以节约保护好水资源这一生态环境控制性要素为主要任务,从1956年引导群众开展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到改革开放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黄河、长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黑河源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集雨利用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西宁大南山生态园建设项目、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全省开展综合治理小流域307条,建设淤地坝352座,建设各类水土保持工程近2万余项,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70.42平方公里,对保护“中华水塔”这一中国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全省8个州(地、市)、40个县(市)已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机构和水保监督执法机构,制定出台了地方法律法规,规范了开发建设行为,促进了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发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大进展,西宁市长岭沟和互助县下沙沟被命名为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进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示范与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

  水利改革辟新路

  青海水利部门把改革作为促进水利发展的重要手段,抓重点、带全面,水利改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实施了水务一体化改革,水务一体化管理架构初步形成,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水利建设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初步建立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在坚持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开展水利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地方通过社会融资、银行信贷、利用外资等多渠道资金兴修水利;以承包、租赁、拍卖为主要形式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全省76家国营水管单位通过改革焕发出新的活力,276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将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触角延伸到小型水利工作管理的末梢;以水法为中心的地方配套水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项项重点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如同一朵朵晶莹的浪花,在青海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哺育着三江源头的广袤土地,滋润着540多万各族群众。

  60载春华秋实,60年沧桑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水利工作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春天,青海水利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努力探求欠发达地区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实践中将锐意前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在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历史进程中续写新的治水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