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陈雷和甘肃省省长徐守盛签署部省合作备忘录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右一)在省水利厅厅长康国玺(左一)陪同下视察石羊河流域。

疏勒河项目枢纽工程——昌马水库

解决了近125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层层梯田美如画
甘肃省深居祖国西北内陆腹地,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为人民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是甘肃水利工作的重要使命。
60年治水改土,兴利除害;60年栉风沐雨,建功立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等国务院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甘肃水利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书写了辉煌历程。
民生水利取得显著成效
60年来,甘肃省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水利放在全省水利工作的首位,着力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
一是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从“九五”开始,甘肃省即致力于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举全省之力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及“氟病改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大规模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使12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保障水库安全运行。“十五”以来,甘肃省先后有131座病险水库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其中122座水库已落实投资计划,累计投入资金9.2亿元,水库防洪标准大幅度提高,水库的安全运行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加快实施防洪保安工程,提高防灾减灾效能。建成防洪堤3221公里,防汛减灾效能得到全面提升。成功战胜了1995年、1999年特大干旱和“81·9”黄河大洪水、“96·7”泾河大洪水等重大洪涝灾害,确保了甘肃连续50多年江河安澜。
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区综合生产能力。相继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区节水普及率达到60%,灌溉面积达2078万亩;全省水地粮食产量达385万吨。在仅占全省耕地面积1/4的水地面积上,生产了全省1/2以上的粮食。
五是大力推进梯田建设,提高旱作农业的产出效益。坚持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全面规划,立体实施,同步配套,全省累计兴修梯田2851万亩,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山区耕作条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资源水利得到迅猛发展
60年来,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兴建骨干水利工程,不断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省已建成以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286座,总库容24亿立方米,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达140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93处,控制灌溉面积1393万亩;建成固定排灌站8248处、机电井49101眼;发展集雨水窖237.6万眼。
一是引洮工程全线开工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定西、兰州、白银三市所辖6县区54个乡镇154.86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发展高新农业灌溉面积19万亩,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即将成为现实。
二是引大入秦工程基本建成。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被称之为“现代都江堰”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大入秦工程,设计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6万亩,实现了由旱作农业向灌溉农业的历史性改变,区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供水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水资源支撑。
三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全面建成。被誉为“中华之最”的高扬程、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及民勤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灌溉面积达83万亩,年提水量4.14亿立方米。景电工程使昔日干旱的荒滩变成了良田,安置移民30多万人。利用灌溉间隙建成的民勤调水工程,年调水量6100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
四是疏勒河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建成。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由昌马、双塔、花海三大农业灌区组成,有效灌溉面积134.42万亩,是甘肃省百万亩自流大型灌区。安置移民7.5万人,流域水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生态环境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流域人水和谐。
五是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建成通水。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是一项旨在解决东乡、和政、临夏三县农业灌溉、农村饮水问题,改善当地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扶贫工程,主体工程已全面建成通水,已完成田间配套面积10万亩。
六是盐环定扬黄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保障了环县甜水镇的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发展灌溉面积2.35万亩。
七是引硫济金工程建成通水。引硫济金工程是解决金昌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每年引水4000万立方米。
八是农村水电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建成中小型水电站626座,装机容量191万千瓦,实现年发电64亿千瓦时。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水利实现重大突破
60年来,甘肃省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水利,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2006年以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全面启动。大力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实施向下游民勤调水,连续3年超额完成调水任务,累计调水2.7亿立方米。加强机井及地下水管理,已关闭机井1933眼,安装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12081套,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4亿立方米。抓紧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已改建干支渠133公里,完成田间节水渠灌17万亩、管道输水灌溉9万亩,建成日光温室7万多亩,压减配水面积23万亩。
二是大力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2001年,国务院决定把黑河治理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已完成改建衬砌干渠467公里、支渠611公里、斗渠674.3公里,田间配套115万亩,建成高效节水面积41万亩。连续9年完成黑河水量调度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88.09亿立方米,实现了黑河干流全线通水,下游东居延海水面积40.5平方公里。
三是积极开展敦煌党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关闭各类机井167眼,压减耕地2.5万亩,改建干渠72公里,完成田间配套面积1.4万亩,渠系水利用率达60%,灌溉水利用率达56%,近3年已累计发展滴灌4.15万亩。
四是坚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重点及治理、开发、监督相结合,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92万平方公里。全省有8个县(区)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县”,125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2001年3月,甘肃省政府和水利部确定张掖市为全国首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6年9月,张掖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敦煌市和武威市先后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第二、三批试点。甘肃省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先导,在全省范围分两批确定了43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省级试点,有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水利管理改革不断加强
60年来,甘肃水利管理改革积极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坚持改革创新,充分运用宏观管理手段和市场原则,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水利投融资体制、规范有序的建设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水价补偿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强流域管理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在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先后成立了黑河、讨赖河、疏勒河、石羊河流域管理机构,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流域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全省有7个市(州)、56个县(市、区)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实行了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
二是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以引大入秦工程国际招标为标志的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拉开了甘肃省水利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新的序幕。招标投标活动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施工招标率达到100%,监理招标率在90%以上,限额以上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的招标率在80%以上。
三是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十五”以来,全省水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4个市(州)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全部经市(州)政府批准实施,308个水管单位改革工作已通过各地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验收;落实公益性人员经费9269万元,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资金4387万元。全省已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2500多个,涉及村2100多个,农户100万户。
四是不断深化水价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决策、逐步到位”的水价改革总体思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节奖超罚的用水机制,加强末级渠系和计量设施建设,实行阶梯水价和累进加价,充分发挥水价对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水污染防治和供水成本补偿的积极作用。全省水费年收入达5.25亿元。
五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小型水利改革。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投入作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方法,使一大批年久失修的工程重新发挥了效益。全省10.12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中,已承包5016处,租赁4300处,拍卖2300处,股份合作4200处。
六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水进程。水利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定颁发了涵盖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及其设施保护、防洪、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5件、省政府规章5件和政策性文件300多件,水事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七是水利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在水资源研究、节水灌溉、雨水利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以及对外合作方面,自主开发,积极引进,有8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雨水集蓄利用在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上获得特别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
回顾过去,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甘肃水利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发展,以项目建设、水利管理、改革创新为支撑,努力构建安全卫生的城乡供水体系、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功能完善的抗旱防汛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不断增强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文字图片由甘肃记者站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