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
飞来峡水利枢纽泄洪
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也将迎来它建成运行10周年的生日。从工程建设至今,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飞来峡人朝着“安全第一、效益优先、科学管理、协调发展“的目标奋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为民、科学、务实”的新时期广东水利人精神,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效益显著保民生 防洪效益。枢纽经历的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1.75万立方米,成功抗击了“05·6”珠江流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和“06·7”北江流域50年一遇洪水。枢纽多次应急调水解决珠澳饮水安全和北江下游塞船问题,为保障珠澳供水安全和北江中下游航运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枢纽在处置2005年北江镉污染应急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运效益。北江为珠江第二大水系,是粤北山区航运的咽喉要道,自韶关而下至三水河口干流全长256公里。枢纽建成后,渠化库区干支流河道116公里,通航等级提高至300吨—500吨吨级船舶,提高了库区英德港、连江口港等靠泊能力,加快干流通航运速,缩短航距,节约运费。自工程投入运行至今,船闸累计通航6316万吨。 发电效益。累计发电约50亿千瓦时。2008年,水电站发电生产实现了“三创记录一突破“的骄人业绩:7月发电8181万千瓦时,创投产以来单月历史最高纪录;年发电5.84亿千瓦时,创历史记录;全年可发电水能利用率达到85.76%,超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年发电量突破5.5亿千瓦时的设计发电量。特别是2008年1月南方出现大面积冰雪灾害时,水电站坚决服从省电力应急需要,积极支持电网稳定工作,仅春节7天时间,就累计发电1231万千瓦时,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抗冰救灾作出了贡献。2009年6月,再创历史纪录,实现月发电8848万千瓦时。 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为实现库区、坝区综合治理,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致力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开展“二源三区”监控管理工作,对库区进行土地监控、水质监测、水土保持,做好蓄滞洪区的运用与管理。加强与库区及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引导涉库地区全面、科学、和谐发展,共同打造人水和谐的良性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铸辉煌 (一)不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枢纽防洪减灾任务 防洪减灾是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局党委班子带领全局职工抢抓机遇,强化管理,戒慎恐惧,严阵以待,牢固树立防御北江洪水是枢纽第一功能的意识,以飞来峡水库防洪决策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建设为着力点,以河道型水库防洪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为支撑,以防汛生产调度中心建设为依托,不断完善枢纽防洪调控手段,实施水库动态监控管理。防汛工作坚持未雨绸缪,科学调度,加强领导,靠前指挥,通过加强防洪减灾硬件建设和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编制度汛方案、落实防汛责任制、狠抓防洪抢险队伍培训等工作,不断完善枢纽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确保防汛安全。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枢纽生产安全 一直以来,飞来峡管理局始终把安全生产落实到枢纽的日常管理之中,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枢纽稳定、高效运行的生命线意识。通过查找隐患、堵塞漏洞、强化管理,促使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更加重视,气氛更加浓厚,措施更加得力;通过加强日常的设备检修和设施维护保养工作,促使设备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防御安全事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检查,落实责任,确保了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多项措施、多管齐下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隐患的安全生产格局,确保了枢纽生产安全。 (三)不断完善发电增效体系,加强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实施发电生产可持续 局党委统揽枢纽全局,统筹兼顾,坚持防洪调度与发电调度并举,专项维修与日常维护并重,巡视检查与缺陷消除并进,不断优化机组运行工况,努力在多发电、降成本、少事故上下工夫。通过枢纽机电设备的非经常性专项与经常性专项年度检修、重大机电设备改造升级、备品备件国产化等工作,保障了枢纽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为防洪保障、航运畅通、发电增效等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库区“二源三区”的监控管理,努力建设花园式水利枢纽 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依据《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办法》《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责任,在管理任务艰巨、防洪调度技术难度高、水库管理及水资源保护工作复杂的形势面前,敢于面对和触及库区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棘手问题,大胆创新,把水资源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库区“二源三区”的管理体系,“二源“即保护好水资源、监控好污染源,“三区”即掌控好枢纽管理区、管理好枢纽保护区、监督好水库水资源保护区,积极探寻和实践水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新路子,结合飞来峡水库防洪决策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建设,开展飞来峡水库水质情况分布图、水质RS监测、人工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模块的研究工作。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初步建立库区水量、水质和影响库区水事活动的监控系统,以解决库区蓄滞洪区运用、库区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监控等问题。同时,建立与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拓宽思路,找准库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蓄滞洪区管理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探寻库区发展的科学之路。 (五)着力抓好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工作,引领枢纽的可持续利用 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指导方针,以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支撑和引领枢纽可持续利用。致力于河道型水库动库容调洪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力争解决河道型水库防洪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动库容调洪技术,努力实现水库洪水优化调度;致力于“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维护检修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总结和提炼在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维护检修方面及解决机组重大技术问题上的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维护检修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六)加强党的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制度建设等工作,打造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 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基础,以提高局领导班子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按照“团结干事、干净干事、创新干事”的要求,致力于打造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团结干事、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廉洁奉公、服务水平高、凝聚力强的局领导班子。管理局党委始终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着重培养“多面手”技能人才,使得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学用人的管理机制不断深入人心,实施让“想干事的人有希望,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人才激励机制。以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级人才培养为重点,紧紧抓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逐步实施评聘分开、考核聘用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岗上竞争、轮岗、按岗定酬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培养和业绩评价制度,加大干部职工交流和轮岗力度。通过卓有成效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飞来峡管理局以飞来峡文化建设为载体,结合发展实际,不断丰富、探索、实践飞来峡文化体系,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文化建设与枢纽运行管理和谐发展。 文明之花结硕果 10年来,飞来峡人凭借团结奉献的精神、廉洁奉公的纪律、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飞来峡管理局先后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被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人事部、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被水利部授予“文明工地”、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被广东省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抗洪救灾模范集体”,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学习型组织先进集体”,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大江东去,诗画壮美,风调雨顺,一派祥和。如今,飞来峡水利枢纽一扫当年的荒凉破败,到处绿树成阴,花草葱郁,移民新村群众生活舒适而幸福,3公里长的社岗防护堤已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漫步其间,只见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满载的轮船鸣着汽笛远去。拦河大坝连着右岸土坝、左岸副坝和社岗防护堤,如伸展着双臂的巨人,把浩渺的水面拥入怀中。荡舟水面,但见青山、碧水、蓝天,一群江鸥在库湾处翱翔。置身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胸格外开阔。 展望未来,飞来峡管理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五大体系”,即防洪减灾体系、安全生产体系、发电增效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建好一个中心——飞来峡水利枢纽防汛生产调度中心,构建一个系统——建立飞来峡水库防洪决策动态监控系统,建立一套机制——运行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制定一个标准——灯泡贯流式发电机组维护检修技术标准,突破一项技术——飞来峡动库容防洪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打造一支队伍——造就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队伍。未来的飞来峡,必将是人水和谐的飞来峡,必将是南中国大地上一道壮丽的人文风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链接 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北江干流中游广东省清远市境内,控制流域面积3.4097万平方公里。枢纽主要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库总库容19.04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140兆瓦,船闸可通过500吨级组合船队,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广东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 工程于1994年10月18日动工兴建,1999年10月正式建成投入运行。该项工程的建成,标志着飞来峡水利枢纽与北江大堤联合组成的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通过水库滞洪作用和堤库联合运用,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
本组图文由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