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水库全貌

都江堰全景

鲁班水库水产

风景如画的新农村
从1949年至今,新中国已走过60年光辉历程,谱写了民族振兴史上最宏大的发展篇章。
国运昌隆,盛世治水。伴随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四川水利事业也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绘就了跨越奋进的壮丽画卷。
兴修水利 根除水患
治水历程波澜壮阔
四川是千河之省,治水历史悠久,“历代善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广大民众更是为治水前赴后继。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四川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先后建成都江堰、通济堰、永济堰等一批水利工程。但就全省而言,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水利基础极其脆弱,工程废多兴少,江河水系紊乱,河道淤塞严重,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堰,平原坝区缺少排涝设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工程蓄引提水能力仅3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仅800万亩,不到当时全省耕地面积的10%;除成都、乐山、自贡、阆中等极少数城市建有部分古老的堤防护岸外,全省没有一段高标准堤防。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省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掀起一轮又一轮兴水热潮。回顾60年四川水利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积极发展农村中小水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始兴,在恢复旧有水利设施的同时,兴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设施,全省农村水利格局基本形成。1953—1957年,水利建设由重点除害转为全面兴利,由整治原有工程转为兴修永久性工程,由局部恢复转为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灌区水利。1958年,按照中央提出的“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水利方针,全省掀起兴修农田水利热潮,到1962年,全省有效灌面达1590万亩,比1957年增长23%。1963年,按照省委提出的“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水利方针,全省掀起兴建石河堰和机电提灌站的热潮,农田灌溉面积进一步增加,1965年有效灌面达到1800万亩。
第二阶段,1967—1977年,有计划地发展骨干水利。陆续开工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中型引蓄水工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扩建都江堰,引来岷江水三过龙泉山,把都江堰灌区扩大到丘陵地区,修建了三岔、黑龙滩、鲁班等3座大型水库和张家岩、石盘、继光等一批中型水库,结束了四川无大型水库的历史。1970年开工建设玉溪河引水工程,70年代中期,玉溪河灌区实现灌面86万亩,成为四川第二大灌区。同时,还动工建设四川第一大水库——升钟水库,开展长征渠勘测设计等工作。1978年,全省农田有效灌面达2900万亩。
第三阶段,1978—1998年,大规模开展水利基本建设。改革开放后,全省坚持“治水兴蜀”战略,大中小微并举,兴利与除害并重,兴建与挖潜相结合,相继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三台县鲁班水库、南部县升钟水库、凉山自治州大桥水库等3座大型水库相继建成;都江堰渠系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完成一期改扩建工程,随后转入二期改扩建和续建配套。到1998年,全省水利工程60万处,有效灌面3585万亩。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开始按市场要求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被提上议事日程,水利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阶段,1999—2009年,全面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逐步确立,水利规划工作得到加强,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相继开工30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于2006年年底建成,2008年大桥灌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武引二期主体工程进入扫尾阶段,黄鹿、沉抗等26处中型水库开工建设,并逐步建成发挥效益。同时,’98大水后,主要江河和沿江城镇堤防建设加快步伐,病险水库整治摆上重要日程,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注重民生水利,农村饮水由饮水解困转入饮水安全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推进,地方电力和水产业快速发展;水利改革稳步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工程管理体制、水务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这一阶段,水利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四川水利迈入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改善民生 服务发展
治水成果惠泽全川
60年来,四川水利改善民生、服务发展,水利发展改革成果惠泽广大人民群众,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防汛基础不断夯实。四川洪涝灾害频繁,每年汛期,各级政府都要组织开展防洪抢险。上世纪80年代,四川开始设立防汛管理机构,开展警戒水位、保证水位、江河管理范围等“三线”划定工作,制定防洪规划,在主要江河兴建控制性水库,在沿江城镇修建堤防,开展河道清障和山洪灾害防治。’98大水后,沿江城镇堤防建设加速,病险水库整治全面推进,工程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同时,防汛抢险组织和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江河视频监视系统投入使用,防汛预案编制日趋科学规范,水文测报精度不断提高,防汛减灾非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8年,全省兴修堤防4960公里,修建河心洲坝救生高台1100多个,保护着769个城镇1186万人,洪灾损失占全省GDP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骨干工程跨越式发展。黑龙滩、三岔、鲁班、升钟、大桥等5座大型水库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四川无大型水库的历史;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紫坪铺水库枢纽和升钟、大桥、武都等水库灌区一期全面建成;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黄鹿水库等一批中型工程加紧建设。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水利工程63万处,其中水库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座增加到6782座,蓄引提水能力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3亿立方米增加到265亿立方米。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其灌面也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88万亩发展到1000多万亩,灌区用占全省5.9%的土地面积,解决了27.5%人口的吃饭问题,支撑了超过全省44%的生产总值,其发展改革历程成为四川水利发展的缩影。
农村水利成效显著。为加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川中腹地开展打井试点,80年代后先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人饮三年大战、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累计解决35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饮水工程被群众誉为“惠民德政工程”。开渠配套扩大灌面,整治挖潜扩大效益,对2000多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有效灌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0万亩增加到375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大力发展小微水利,堵溪截流增加蓄水,兴建微水设施保命保苗,山平塘、石河堰、蓄水池、机电提灌站等设施遍地开花,农村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2008年大灾之年,四川粮食产量跃上350亿公斤台阶,其中水利建设作用巨大、功不可没。
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全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改革开放后开展科学研究,编制治理规划,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入新世纪,按照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制定了《四川省生态区划》《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构建起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截至2008年,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同时,狠抓水保监督预防体系建设,累计审批水保方案1.3万件,检查开发建设项目1.3万个,查处违犯水土保持法案件1400余起,有力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据测算,治理区水土流失量减少85%以上,每年减少流入长江的泥沙7000万吨。如今的“天府之国”山川更加秀美,成为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体系的坚实屏障。
地电产业不断壮大。1949年,全省地方电力装机仅0.11万千瓦,1978年发展到41万千瓦。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中小水电开发、城乡电网改造、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送电到乡、缺电县电源工程等项目建设,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四川地电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实力,发展成为全国农村水电第一大省。
水产事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水产品产量为0.65万吨,人均占有量仅0.1公斤。6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产工作,逐级建立水产机构,1983年机构改革时实行“水渔合一”,1985年省政府出台有关水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水产基础建设。随着人工繁育鱼苗技术的推广普及,水产业逐步摆脱粗放型生产,从天然捕捞为主转向人工养殖为主,渔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92年以后,水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加快,水产品总量持续攀升,品质不断优化,流通领域扩大,龙头企业不断涌现,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全省年产水产品总量130万吨,是60年前的200倍。60年来,水产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成为四川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创新思路 推进实践
治水经验弥足珍贵
60年来,全省兴修水利,根治水患,不断完善治水思路,深入推进治水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今后工作有着深刻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治水兴蜀”战略不动摇。洪旱灾害历来是四川的心腹之患,兴水利、除水害是治水兴蜀的大事。6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对水利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地位不断提升,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史为鉴,把水问题作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和战略高度提出“治水兴蜀”战略,将水利作为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来抓,近年又出台《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与水利部签署部省合作备忘录,明确一系列加快水利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每年都亲自参加农田水利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和导向作用,推动了全省冬春修“百日战役”、“李冰杯”竞赛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
实践证明,治水兴蜀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治水兴蜀战略不动摇,不断加大治水兴水力度,努力开创四川水利发展新局面。
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治水思路。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任务各有侧重。从改革开放前“为农业丰收作贡献”到“保障经济发展用水”再到最近10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川水利逐步确立了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与时俱进的治水理念。随着治水理念的不断演进,治水思路也随之调整完善,推动治水实践不断深入。特别是’98大水后,四川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和谐,更加重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形成了推进“四个转变”、发展“四个水利”的治水新思路,提出“上蓄、中分、下泄”的治水举措和“再造一个都江堰”的发展目标,四川水利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今后,必须始终把“水”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正确认识水利的发展规律,正确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水利发展任务,不断调整完善治水思路,努力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群众的水利需求。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展水利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水利需求。60年来,四川水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从解决群众“吃水难”到确保群众“喝清洁、卫生、方便水”,已有3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饮水工程被群众誉为“惠民德政工程”;从无电县、无电乡项目建设到实施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农村到户电价不断下降,群众用电难问题得到解决;从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到加强库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移民培育长效产业,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丰富群众菜篮子到促进群众致富增收,水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应对干旱洪涝、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处置水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正因为如此,广大群众始终大力支持水利工作,推动着水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任何时候,水利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取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水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水利需求。
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水,不断完善水法制体系。依法治水,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60年来,随着国家水法制建设的完善和治水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为核心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律法规相配套、符合四川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据统计,全省共出台省级地方性水法规15件、规章6件,内容覆盖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其中,《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四川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四川省取水工程验收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四川水利立法工作走到了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纷纷出台配套规范性文件,组建水政监察机构,壮大水行政执法队伍,不断加强执法保障。各级水行政执法机构以水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抓大案、要案为突破口,坚决打击各种水事违法活动,查处各类水事案件3万余件,调解水事纠纷4万起,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治管理轨道。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水、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全面提升依法治水的能力和水平。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动力。改革创新是推进发展的重要动力。60年来,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水利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破除体制障碍,为水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水电集团和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乐山电力、岷江水电等五家公司成功上市,水利产业迅速壮大。推进水管体制改革,776个水管单位中,有369个确定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407个确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共落实事业编制近1.4万人。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和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显著增加。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实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2009年将完成市县两级水务局的组建。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科教兴水战略,水利规划体系更趋科学,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水工程技术广泛应用,6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字都江堰、防汛信息化、水情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事业进入良性发展新阶段。今后,必须继续推进水利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并通过掌握和运用更多新技术、新手段,推进治水实践,促进科学管水兴水。
面向未来 承担使命
加快发展再创辉煌
新中国60年,四川水利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继往开来,四川水利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前,四川正处在“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快灾后美好家园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其作用更加突出,地位更加重要。但目前,四川水利仍面临着许多问题: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并存,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与环境恶化,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大量震损工程亟待修复。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工作取向,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坚定不移地加快四川水利发展,全面提升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和防洪减灾保障能力,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优先发展民生水利,强化群众生活用水保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工作取向,加快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加快城乡饮水工程建设,确保2010年9月前基本解决地震灾区饮水问题,力争2013年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努力改善水质。加强农村水电开发,加快水产业发展,使更多群众享有水利发展成果。加强移民合法利益保护,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的长久生计问题。
加快发展生产水利,不断满足生产用水需求。优化和调整工程布局,加快提升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能力,确保生产用水安全。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修复震损水库、渠系设施,加快灌区新建、配套与改造,尽快建成武都水库、大桥灌区一期和黄鹿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争取亭子口、永定桥、小井沟水库等水源工程项目早日开工,力争到2012年新增灌面100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强化工业用水保障,推进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大力发展安全水利,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以建设江河堤防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等为重点,抓紧建设一批区域性、流域性控制工程,加快“五江一河”堤防工程建设,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堰塞湖治理,尽快形成以大中型水库、干支流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快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洪减灾责任制,加强防汛指挥系统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应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着力发展生态水利,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按照《四川省生态区划》和《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推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努力改善城乡水环境。同时,严守开发利用、纳污控制、用水效率“三条红线”,把保护生态与环境作为水能资源开发等涉水行为的底线,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经济结构、城市规模、产业布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0年发展征尘未洗,新的起点已在脚下。实现四川水利发展新的跨越,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充满挑战。四川水利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谱写四川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篇章。
本版图文由本报记者 朱光荣 蒋文 通讯员 唐波 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