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富黔 谱写盛世华章
——贵州水利改革与发展60年成就巡礼

除险加固后的贵州兴义市兴西湖水库。(蔡华频 摄)

 

 

瓮安县水利职工在2008年抗冰冻灾害期间奋力抢修供水工程。(黄佳泉 摄)

 

 

遵义县用于引水灌溉的长征渡槽。 (杨争红 摄)


  新中国诞生以来的60年,是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的60年,是古老华夏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的60年,也是贵州水利事业励精图治大发展的60年!
  60年来,贵州省水利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前仅有少量的塘坝渠堰,发展到如今已建立起牢固的防洪保安、水利灌溉、城乡供水、农村水电和水土保持五大工程体系;从过去简单的蓄水灌田发展到如今已初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从传统的水利工作思路转变到如今实践着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治水理念……这一系列的喜人变化,都见证着贵州水利60年的成长与辉煌!

  举数字——见证贵州水利辉煌60年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峰峦层叠,江河纵横,水资源相对丰富。贵州同时也是西南喀斯特岩溶发育强烈的中心区域,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水在滋养万物的同时,也给贵州人民留下了溪河枯竭、旱魃肆虐或暴雨洪水、毁地淹城的惨痛回忆。兴水利、除水害,成为千百万贵州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与期盼。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常用三句话概括贵州的水情:一是降水丰富,二是开发利用难度大,三是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水资源总量达1215.2亿立方米。虽然降雨丰沛,水资源相对丰富,由于山高坡陡,岩溶发育强烈,蓄水保水能力差,大量水资源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使得贵州“坐在水上没有水喝”。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历史上水利建设投资“欠账”严重,致使贵州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年年底,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仅有2133万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仅有206.5万亩,其中保证灌溉面积148万亩(占当时全省稻田面积的12.1%)。城市供水工程仅有贵阳水厂一家,设计年供水能力70多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建成的电站仅有桐梓县天门河水电站,两台机组总装机容量576千瓦。防洪工程虽在史志上有零星记载,但全省的江河基本上都处于不设防状态,防洪减灾能力极弱。
  新中国成立之初,贵州的水利事业真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贵州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组织广大群众大兴水利,取得了显著成效。60年来,贵州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27.94亿元,其中,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建设总投资就达218亿元,占60年总投入的95.6%。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9.86万处,其中中型水库34处,小(1)型水库471处,小(2)型水库1984处,“三小”水利工程69.61万处。目前,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达到101.89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达9.6%。
  截止到2008年年底,贵州农灌水库总库容达到27.13亿立方米,为新中国成立前农灌水库总库容的127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481.11万亩,为新中国成立前的7.17倍;全省已建成堤防1534公里(其中达标堤防310公里),保护人口326万人,保护耕地164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673.02万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417.74万人;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676.1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5.09%;全省已建成地方小水电装机181.45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总量1948.9万千瓦的9.31%。

  谋发展——在改革探索中奋力前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贵州大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水利建设热潮,虽然每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但一次又一次治水换来的成果,不仅为贵州山区水利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贵州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1950—1957年,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当家做主人的贵州人民治水兴黔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虽然当时物资奇缺,施工全凭手工操作,运输主要靠肩挑人背,但仍然创造出了令人赞叹的水利建设业绩:全省年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8年间增加的有效灌面超过了1949年时的总灌面。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代,贵州各地普遍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办水利”,虽然把贵州全民兴水的热情推向了高峰,但同时也受到急于求成指导思想的影响,导致水利建设规模失控,造成很大的浪费和损失。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贵州的水利建设虽然转入低潮,但经过1963—1965年的阶段性调整,恢复了基本建设程序,一批停缓建水利工程经过整理后陆续复工,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66—1976年“文革”时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导方针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执行,但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全省水利建设速度明显放缓,质量和效益明显下降。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贵州省开始探索砌石拱坝施工技术,突破了在岩溶地区建坝的“禁区”,获得了重大成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坝高15米以上的砌石拱坝达233座,占当时全国砌石拱坝总量的40%,成为贵州建坝技术发展史上的骄傲。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上,贵州省的砌石坝建坝技术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水利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极大地激发了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活力。解放思想,转轨变型,全面服务,成为1979—1998年贵州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水利改革的基本取向为“全面服务,转轨变型”,水利的地位从“农业的命脉”上升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与此相适应,贵州水利投资结构有了大的调整,农业灌溉、农村水电、城市防洪、城乡供水、生态治理、水利综合经营等取得了全面发展。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按照“巩固改造,适当发展”的方针,实现了由外延向内涵为主,由大规模新建向以巩固提高现有工程效益为主的转变,把主要力量放在原有工程的续建、配套、除险、防渗和加固上,使得工程效益迅速提升。
  1998年长江发生的流域性特大洪水,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对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作用有了更加统一和清醒的认识。那一年大水过后,国家对水利的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各地水利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全国性的治水思路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贵州省水利厅按照水利部党组提出的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工作新思路,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促进三个转变,坚持四个结合”的治水思路。“一个主题”是加快推进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核心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是抓好规划和前期工作,抓好依法行政和体制、机制创新;“三个转变”是从小水利向大水利转变,水资源由粗放调控、分散管理向市场配置、统一管理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四个结合”是水利建设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水利水电建设与生态系统建设相结合,蓄引提排节相结合,以蓄节为主,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为主。1998年到整个“十五”期末,贵州省的水利投入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水利建设又有了一个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省相继完成了43座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了一批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启动实施了“烟水配套”工程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进入“十一五”以来,贵州水利建设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共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谋划了未来五年水利建设的基本蓝图。贵州省水利厅党组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不断深化和提升科学治水理念,提出了“七个坚持、七个突出”的治水原则,极大地促进了全省水利事业发展。“七个坚持、七个突出”,即: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的原则,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2007年年初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为标志,以新的治水理念为指导,贵州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投入力度还是发展进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贵州在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十一五”的头三年,贵州水利建设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连年创下历史新高,2006年达到17.72亿元,2007年达到24.25亿元,2008年达到40.4亿元,3年的投入占到新中国成立60年总投入的36.1%。省级的年度水利投入更是从过去每年几千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6亿元,2009年将达到16.4亿元。与此同时,贵州水利建设规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新建的8个“滋黔”中型骨干水库,解决了4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烟水配套”工程面积365万亩,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十五”末期的0.37亩增加到2008年的0.52亩,提前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十一五”末建成农村人均0.5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水土保持、地下水开发利用、“三小”工程、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民生水利工程全面推进,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受益群众越来越多。
  60年来的水利建设实践充分证明:水是生命之源、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我们必须坚持水利基础设施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水利发展宗旨不动摇;必须坚持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必须坚持加大水利投入力度的政策措施不动摇;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信心不动摇。

  看今朝——打响解决工程性缺水攻坚战

  贵州省的特殊水情,决定了贵州人在水利建设上必须坚持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为核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贵州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为进一步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难题,林树森省长亲自部署“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攻坚战,提出了“三个统筹”的具体要求:一是目标统筹。统筹考虑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近阶段实现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建成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最基本目标。二是资金统筹。统筹使用中央投资、“烟水配套”工程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集中财力搞好水利建设,确保两大基本目标的实现。三是项目统筹。围绕解决饮水、灌溉等问题系统考虑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充分挖掘水利工程的利用潜力;开展以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长距离管道输水为重点的高效集约节约用水项目建设试点,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集约化利用。
  紧紧围绕“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这个中心工作,“十一五”以来,贵州省以兴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龙头,以“滋黔”工程为骨干,以实施“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利用“益民工程”为基础,积极整合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类资源,全面开启了兴水富黔的新篇章。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8年11月获得国家批准立项,总投资60余亿元,有望于2009年10月份动工建设,这将从此改写贵州没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滋黔”一期工程中的18座中型水库已经开工建设16座,其中4座水库已完成大坝枢纽工程的建设。“滋黔”一期工程之外的遵义水泊渡水库和铜仁道塘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也已开工建设。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贵州省解决工程性缺水、打造民生水利的首要任务。在2005年以前已累计解决1673.02万人饮水困难的基础上,2005年至2008年省财政累计下达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计划23.19亿元,已经解决了417.7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直接惠及全省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用水保障率。其中,“烟水配套”工程2005年至2008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多亿元,完成烟水配套灌溉面积359万亩,同时解决了80多万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1996年以来,贵州省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35亿元,先后实施了瓮福等9个大型灌区配套改造项目,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7万亩,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万吨。在“三小”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1.72亿元,建成“三小”工程69.61万个,使248.01万亩旱地解决了浇灌难题。
  1999年以来,贵州省全面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工程。根据普查和鉴定,全省2489座小(2)型以上水库(不含电站水库)中,共有930座属病险水库。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累计下达投资计划440座,投入治理资金12.36亿元。其中400座水库已经完工,在建的40座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将于2009年年底前完工。440座病险水库治理完成后,可实现年增加供水约2.72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约14.7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约46.24万亩,增加年发电量约0.143亿千瓦时。
  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2007年贵州兴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地下水开发利用试点项目104个,工程总投资2990万元,解决了7.7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继续实施了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找水勘查工作,完成探采结合孔126个,成井100眼,可解决48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水利、地矿两部门进一步密切配合,正在实施100个地下水取水工程。
  在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的同时,贵州省防洪工程、水保工程、农村水电、水文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都明显加快。全省43个县城的主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建成堤防1534公里(其中达标堤防310公里),保护人口326万人,保护耕地164万亩。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全省已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共开展了1500多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在农村水电建设方面,已建成21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13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及11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小水电累计装机达到181.45万千瓦。与此同时,水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文工作在防洪减灾、水质监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重管理——推动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60年来的治水实践,让贵州水利人对水与自然、水与生态、水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贵州水利人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和服务民生的宗旨,深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面提升了水利发展的内涵,推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贵州省水利厅努力推进各级防汛抗旱的机构规范化、保障社会化、决策信息化、雨洪资源化、预案科学化建设,努力践行防洪工作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抗旱工作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二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已批复水管单位编制人数3836人;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5239.1万元,占到应落实5624.8万元的93%;落实维修养护经费4576万元,占到应落实5513.3万元的83%。水价改革于1999年12月正式启动,到2002年全省各县(市)均出台了新的水价标准。2008年,全省小(2)型以上水利工程水费总收入达到5515万元,占工程总收入的61.3%,分别是1980年、1985年的49.2倍和15.8倍。
  三是努力营造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法制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先后颁布了多部地方性水法规和省政府水利规章,全省水利系统坚持依法治水、依法行政,确保了正常的水事秩序。在水利规费征收方面,贵州省重点抓好水资源费、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金以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所征收的水利规费主要用于水利建设,为全省水利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筹资渠道。
  四是强化水资源管理。贵州省积极开展取水许可管理、节约用水管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编制等工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08年,全省累计保有取水许可证9000余套。
  五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到2008年贵州全省水利系统共有职工1.63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48人(含博士生2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357人。省水利厅积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全省水利系统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250多个。

  话未来——朝着现代水利的目标奋进

  经过60年的发展,贵州水利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当前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贵州水利工作将重点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启动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滋黔”一期工程的实施,争取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面实施,在2012年年底前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大“烟水配套”工程实施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期间建成烟地灌溉面积1000万亩;实施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统筹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努力使贵州成为全国水资源相对丰富且利用得比较好的省份。
  二是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努力构建防洪减灾保安体系。启动实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逐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任务;到2020年,完成全部有防洪任务的城镇和工矿区的防洪保安建设;启动实施贵州省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加强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试点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以监测、通信、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三是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努力构建水资源高效配置保护体系。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加强水资源的宏观配置;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加强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目标,加大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统筹安排与调度力度;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等措施为手段,加强对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
  四是加强水利管理与改革,努力构建运行管理保障体系。抓好水库度汛安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运行安全等水利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保证水利事业安全有序发展。在巩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为水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五是抓好行政许可和水行政执法工作,努力构建规范高效的水法规保证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战略,依法、高效地履行好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行使好行政审批权。建立健全地方配套水法规体系,加强水利规费的征收管理,强化水政监察职能,为水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秩序保证。
  回顾过去,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千秋伟业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贵州水利人正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有力的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沿着现代水利的发展道路,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黔的宏伟大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

作者: 王彤 肖智勇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