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大力实施引水进城项目,城市水生态与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图为西安护城河一角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前排右一)在省水利厅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视察水利工程建设。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前排左一)在铜川视察农村供水。

陕西省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治水兴陕的重要措施,连年组织实施“一川两江六河”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水保生态修复试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陕北水保生态示范等项目,加快“五荒地”拍卖治理,积极实施汉丹江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促进了生态与环境的明显改善。图为延安水保生态修复后情景。

60年来,陕西省累计投入40多亿元,先后对98条河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建成江河堤防6046公里。图为渭河大堤一角。

陕西省不断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步伐,逐步开放小水电建设市场,农村小水电事业蓬勃发展。全省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72.8万千瓦,年发电22亿千瓦时,产值6亿多元。图为陕南小水电站。

围绕灌区“两改一提高”,陕西省投资16.6亿元对关中九大灌区进行了更新改造,从1998年起对全省12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图为宝鸡峡灌区湋水倒虹工程。
陕西省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自古就有治水的光荣传统,从秦代修建的郑国渠,到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修建的“关中八惠”,水利建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陕西历届省委、省政府组织带领三秦儿女,坚持兴水利、治水患、防洪灾、抗旱魔、夺丰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0年陕西兴水治旱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三秦儿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水利发展奋斗史,是陕西上下同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进行不懈斗争,经受特大自然灾害严峻考验,水利工作不断取得胜利的创业史。
突破“瓶颈”制约
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省素有十年九旱之称。1949年以前,全省没有一座水库,仅有少量陂塘蓄水,水资源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城乡经济使得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加剧。
“善治秦者必治水,善治秦者先兴水”。为了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陕西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把水资源保障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着力突破缺水困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心转移到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上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并建成了西安金盆、延安王瑶、神木瑶镇水库等23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省内南水北调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其中西安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引汉济渭前期准备工程建设步伐有力加快。60年来,陕西省累计建成水库1050座,总库容达到41.5亿立方米,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突破100亿立方米,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供水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等一大批前期成果通过国务院批复后,陕西省还编制完成了引汉济渭调水、泾河东庄水库项目建议书,报请水利部审查了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等一批骨干工程,前期工作的重大突破为加快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抓好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陕西省还不断加强水行政管理工作。以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为重点的规划体系基本确立,以《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陕西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7部政府规章为代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以取水许可审批、监督、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资源保护为主要措施的水资源管理手段不断加强,先后出台了水利管理试行条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民办水利事业暂行规定、城乡供水用水条例等100多项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省水资源管理经历了从弱到强、从注重开发到开发节约并重、从重点管理到全面管理的发展历程。
确保江河安澜
铸就防灾减灾钢铁长城
狭长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使得陕西降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洪旱灾害交替侵袭,大约每4年就会发生一次量级大、范围广的灾害性洪水,多年作物因旱成灾面积约占全省各类自然灾害年均成灾面积的一半。
为了夺取防汛抗旱的双重胜利,陕西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防汛抗旱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累计投入40多亿元,相继启动实施了安康城防、汉江平川段、渭河中下游、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治理、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和丹江、延河等重要江河治理工程,累计建成江河堤防6046公里。抓住国家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机遇,使得全省有226座病险水库列入国家治理规划,已经完成治理136座。加大水文测站改造力度,建成了中央、省、市防汛抗旱可视会商系统,实现了中央与省网络中心、省防办与水文气象部门、省水情中心与水情分中心的互联共享,建成了覆盖全省大部分县区的雨量监测速报站点640处。建立了全省10座大型水库、14座重点中型水库、56座中型水库、31座重点小型水库语音报汛系统,建成了渭河干流、汉江干流、红柳河及芦河流域雨水情自动测报和13座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以及陕南暴雨预警系统,让防汛部门“耳聪目明”。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和应急预案体系,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以及区域包干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等,先后出台了《陕西省防御灾害性洪水应急预案》和《陕西省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每年汛前各级修订防汛抗旱预案达1200多件,为防汛抗旱工作铸就了钢铁长城。
依托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责任制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陕西省成功地迎战了安康“83·8”和渭河“92·8”“03·8”“05·10”历次特大洪水,1995年、1997年特大干旱,2008年严重低温冻害、地震及2009年春季严重干旱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共计减免洪灾损失620多亿元,减免旱灾损失1400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
灌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素有灌溉传统的三秦大地,水利设施仅有“关中八惠”、“汉中三惠”和陕北两渠,部分设施老化待修,全省基本农田仅有336万亩。立足重建经济基础,提高粮食产量,陕西省集中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
60年来,陕西水利情系三农。在灌区建设中,陕西省将灌区新建、续建与更新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对灌溉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省政府将关中宝鸡峡、泾惠渠、交口三大灌区更新改造列入20项兴陕工程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项目,以挖潜增效和方田建设为重点进行更新改造;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投资15亿元建成了东雷抽黄二期工程,新增设施灌溉面积124万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16.6亿元对关中九大灌区进行了更新改造;抓住国家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机遇,从1998年起对全省12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与此同时,还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节水示范园区和节水增效重点县等项目,基本形成了完善的蓄、引、灌、排工程体系。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在解放初期的10年间,按照“三为主”,即“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兴起陕南建库修塘、关中打井修渠、陕北打坝修地热潮;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坚持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建成了宝鸡峡、石头河、冯家山等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和为数众多的机电井、抽水站等小型农灌工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各级都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和战略举措,使得全省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大力实施“小工程、大群体”示范项目,走出了一条符合陕南地区实际的农田水利建设新路子,并被水利部在西北缺水地区予以大力推广。全省累计建成基本农田4088万亩,是60年前的12.2倍,水利设施控制面积达到2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52万亩。正常年份,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3的水浇地,收获了占总产2/3的粮食,使得陕西“粮袋子”、“菜篮子”和“果园子”等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逐步形成。
曾经靠天吃饭的普通农民,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当坡地和荒地变成配有灌溉设施的梯田,羊肠小道也能通过农用机械时,蓝田县金山乡百里村的张亚妮满眼喜悦:“打井修地真是给俺们带来了好生活。”
实现饮水安全
城乡供水事业蓬勃发展
“婆姨看人侧着脸,汉子见面两只眼”;“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这些生动的语言是历史上陕西农民群众饮水困难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农村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将其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民生工程,常抓不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结合农田灌溉工程,低标准地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从1985年到1991年,以改善水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宗旨,陕西省重点实施了世行贷款农村氟改水项目。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陕西围绕解决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用水难的问题,组织实施了“甘露工程”,并将全省86个县的县城供水交由水利部门管理,逐步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入21世纪,陕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人饮解困”、“防氟改水”和“国家氟砷改水项目”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快高氟水区群众的饮水解困问题。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基础上,陕西省进一步加大了行政推动力度和资金投入。省政府成立了以袁纯清省长为总指挥的农村饮水工程总指挥部,并将农村饮水工程作为全省“民生八大工程”之首进行建设,使得全省农村供水事业进入了全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3年来,陕西省累计投入资金34.32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万多处,解决了723万人的饮水问题。
饮水解困工程,让农民告别了用水难。饮水安全工程,使农民喝上了放心水。60年来,陕西省农村饮水工程经历了从解困到安全供水的质的跨越,全省累计解决了206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比例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55%。自来水下乡,缩小了城乡差距。看着一条条饮水管道进入农家,看着一座座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户房顶架起来,看着龙头一拧,一股股清泉喷涌而出,农民们为吃水紧锁了几代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广大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和卫生健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已有的大中型蓄水设施,陕西省不断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先后建成了西安、宝鸡、延安等一批大中城市水源工程,扩建、改造了70多个县城供水系统,为黄龙等30个县城开辟了第二水源,全省84个县共计铺设输配水管道3400多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
建设水保生态
三秦大地的绿色畅想
陕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严重,生态与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66.9%。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人民为治理水土流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近年,陕西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优先开展生态建设的机遇,从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际出发,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长江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一大批重点水保生态工程,同时积极推进水土保持“五荒”治理和水土流失预防和监督工作,促使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60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74万多座,累计拦截泥沙42亿吨,森林覆盖率达到37%以上,先后涌现出了陕南贫困山区群众铸造的“金碗碗”(石坎梯田),渭北旱塬上大面积的旱作农业高产田等先进典型。
在生态脆弱的陕西,60年的水利实践,一定意义上是理念的转变和进步,从人水对抗的治水观走向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人水和谐的水利观,科学治水脉络日臻清晰、成熟、完善。一场绿色的革命,让三秦大地重新披上了绿装。山绿了,水清了,一个新陕西展现在世人面前。
理顺体制机制
水利改革增添发展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活力源泉。60年来,陕西省通过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开启了全省水利建设与发展的新征程。
水利投融资经历了由“国家出资、群众投劳”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的转变。60年完成水利投资487.5亿元。水价管理经历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低价福利水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水的转变,基本完成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三步走”。大型灌区全部实现“一价计费、一票到户、统收统管”的农业灌溉用水“终端水价”,成为全国农业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的典范。制定出台了鼓励发展民办水利、拍卖开发“五荒”资源等政策性意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方式,对小型水利工程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对灌区田间工程进行大胆改制,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群众参与式管理新路子。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1192个乡镇成立了水管机构,落实人员编制3400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经过连续五年的不懈努力,全省227个有改革任务的水库、灌区、堤防管理单位,“两定”方案全部得到批复,落实管理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4.41亿元,有效改变了水管单位经费不足、维修养护资金匮乏的困难局面,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世治水谱华章,人水和谐续新篇。60年顽强拼搏,陕西水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谱写了人水和谐发展的壮丽凯歌,使三秦人民共惠恩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