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水库

珠江防洪工程

重建后的北江大堤西南水闸

枫树坝水库

金湖泵站全景

佛冈石角饮水安全工程
广东位于祖国大陆南端,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全省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全长3368公里。境内山川纵横交错,水系发达,江河密布,大小河流近2000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有542条,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集水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全省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77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极易引发洪涝、干旱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水利系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为南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利重点工
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发电、供水、航运、压咸等多功能水利水电工程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1958年建成的流溪河电站混凝土拱坝坝高78米,采用双向曲率结构,是国内最早修建的同类型高拱坝。南水水电站坝高81.3米,1960年一次爆破成功,是中国已建成的最高的定向爆破坝,定向爆破筑坝技术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成果奖。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泉水水电站双曲薄拱坝坝高80米,是国内相同坝高的拱坝中最薄的,并获得1981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奖。1988年开始施工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也是全国第一座容量大于1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水电站。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10月18日正式动工兴建,1999年5月1日竣工投入试运行,总投资50多亿元,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广东省投资最大的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在1974年至2003年期间历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于2003年6月28日完工向香港供水。这项关系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及工程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工程和民心工程,在质量、安全、技术、廉政建设、资金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流的成绩,获得了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等荣誉,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树起了一面旗帜,也成为广东大型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于1983年进行了第三次较大规模培修加固后,为进一步提高大堤防洪能力,改善水环境,于2003年10月再次加固达标,2008年3月底,全线63公里堤身加高培厚基本完成,标志着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已经形成,通过库、区、堤、分洪河道联合运用,可防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
江河整治和水库除险加固
江河整治工作在70年代初虽有建设,但工程遗留问题多、效益差,真正大规模的建设始于1987年,曾先后对韩江、漠阳江、增江、滃江、南渡河、鉴江、南江、新兴江、绥江、连江和榕江等江河,以及佛山大堤、中顺大围、樵桑联围、江新联围和景丰联围等重点堤围进行了全面整治。30年来,全省共维修加固江海堤围6.1029万公里,维修渠道66.5023万公里,维修加固渠道建筑物8.6280万宗,治理水土流失8929平方公里。经过江河整治,过去低矮单薄的堤围已填高培厚,一些堤围迎水坡和背水坡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块护坡,迎冲顶流的险段进行了加固处理,堤路结合使得大多数堤顶可通行汽车。其中,珠江三角洲等五大堤围防御洪水标准均达50年一遇;韩江、南渡河、鉴江、增江和榕江达20年一遇~50年一遇标准;漠阳江、南江、新兴江、绥江和连江达10年一遇~20年一遇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蓄水工程效益,广东省先后分期分批对1.836万座小型水库、1.6072万座水闸进行了除险加固,恢复灌溉面积797.11千公顷,2007年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已达456.12亿立方米。从1998年开始,连续10年完成478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46.12亿元。按照中央3年内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部署,广东省于2008年将未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77座大中型水库列入省专项实施除险加固计划,总投资28.3亿元,将于2010年底前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近年来,广东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并作为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大力推进,总投资约539亿元,实施城市防洪、江海堤围和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293座,将于2010年基本完成。2009年,广东省又提出了以实施“十项工程”为重点、全力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的目标,重点推进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乐昌峡水利枢纽等水利重点骨干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灌区改造和海堤建设等。水利建设方兴未艾,高潮叠起。
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兴建了大批灌溉工程,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977.9万亩增加到1987年的3670万亩,许多苦旱地方实现了自流灌溉或机电提水灌溉。但经过数十年的运行,不少灌区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局面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到1995年,全省投入重点灌区工程改造资金共2.5051亿元,建设防渗渠道1.3337万公里,共增加灌溉面积6.92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4.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9.62万亩。由于注重抓好灌区改造,有效灌溉率得到提高,至2007年有效灌溉面积达2802.23万亩,其中保证灌溉面积2406.36万亩。农业粮食丰收,水利功不可没。
1994年1月,国务院明确水利部门“统筹城乡水资源管理”“归口管理乡镇供水”以后,广东省各级水利部门十分重视发展乡镇供水事业,省水利厅逐年增加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投入,积极争取银行贷款支持乡镇供水工程建设。至1997年底,全省水利系统兴建461座乡镇供水工程,设计规模达每日73.3万吨,实际供水已达每日64.6万吨,供水人口413万人,年产值5100万元。在抓好乡镇供水的同时,全省水利部门还大力开拓城市新城区的供水市场,建成了大亚湾供水等一批供水工程,为解决新城区居民和工矿企业用水作出了贡献。
农村饮水工程
广东省农村饮水工作经历了由饮水解困到饮用清洁卫生水,再到普及自来水三个层次的发展过程。1984年,广东省首创以议案形式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议案实施5年,兴建了一大批骨干人畜饮水工程,超额解决了15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成效相当于1984年前34年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数的1.91倍。首期议案实施圆满结束后,1990年省政府作出了“再用5年时间解决全省农村90万人饮水困难的决定”。省政府继续按照首期实施议案的方法和措施,每年从省财政中拨出710万元专款,扶持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至1996年,全省解决了295.83万人和62.3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其中达到农村简易自来水标准的达160多万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农村水资源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相继实施了湛江市“雷州半岛西南部治旱工程”,韶关、清远两市“田头水池”工程、“解决饮水特别困难地区的饮水工程”和“解决全省农村1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等专项工程,下决心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等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至2006年初,广东省已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开始转向实施涉及更广大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8年5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用5年时间投入73.4亿元解决全省农村164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级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160元,各有关市、县财政按照不低于扣除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后市级以下总投资的30%投入建设资金。目前,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6市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率100%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其余15市已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逐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步伐,加速迈入普及农村自来水的新阶段。
小水电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小水电建设实行“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群众办电积极性。1978年-1987间,平均每年新增装机10万千瓦,至1987年,小水电装机容量达167.99万千瓦,当年发电量45亿千瓦小时,相当于广东全省农业用电量的97%。为扶持小水电发展,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出了《关于发展小水电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又制订了“以电养电”“贴息补助”等系列政策。1996年,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决议》,明确了小水电管理体制,解决了上网电价偏低、优先收购小水电上省网和增加投入等问题。到2007年底,全省共建有小水电站9195座,总装机容量591万千瓦。全省89个有小水电的县(市)中,小水电与大电网配合,使全省100%的乡镇、99%以上的村和农户用上了电。小水电发展增加了山区县的财税收入,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乡村脱贫致富。此外,还根据全国开展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统一部署,完成了55个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保有有效取水许可证1.1856万套,制定和颁布了《广东省水功能区划》,建成水质监测站点300多个,形成覆盖全省246个重点一、二级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体系。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主要大江大河和324座大中型水库水质均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试点城市深圳连续3年新增节水1亿立方米。《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的出台,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首座对节水工作立法的城市。
此外,为适应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统一高效管理,成立了广东省流域管理委员会,在广州、深圳、珠海、河源、茂名、云浮等地区成立了水务局,并相继成立韩江、东江、北江、西江流域管理机构,加快实施省内四大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和管理。其中,实施东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已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计划作为水利部流域水资源配置实施和管理试点加快推进。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广东从1952年开始逐步对全省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等几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比较严重的自然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法》,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人为水土流失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通过议案治理水土流失,开创了全国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先河。1986年至1997年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韩江上游严重水土流失区整治及开发利用》《关于防治北江上游水土流失》《关于进一步加强江河整治工作的议案》和《整治和开发利用东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区》等四个议案,规划治理全省7135平方公里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共投入治理资金3.84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163平方公里。
二是依法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实现了以治理为主到预防监督为主的转变。通过理顺审批关系,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开发利用谁保护”的政策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的蔓延。至2008年底,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727个,核定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50平方公里,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资金7.25亿元。通过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基本建立了全省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通过监督管理,提高了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水库移民
根据调查统计,至2002年,广东省水库移民已达132万人。1992年,广东省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了《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议案》,到2007年15年间,分三个5年期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其中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7.1亿元,市级自筹3.3亿元,县级自筹2.05亿元,移民群众自筹24.101亿元。有效解决了水库移民当前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移民议案的工作中,创新扶持方式,全省推行“一村一策,整村推进”的扶持方式,即以自然村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中资金,整村推进,力求一次性解决移民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解决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的新路子。创新管理模式,从1993年开始,全省建立了水库移民项目数据库,2004年又开发了“广东水库移民动态监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通过互联网登陆该系统,对每个移民村、每个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实时、实地、实况监管,实现了移民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突破。同时,更新观念,探索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新模式。在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中,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管理、直接支付、引入监理”的管理体制,采用征地补偿费直接支付到物权人的方法,减少了中间环节,防止了移民补偿款被克扣、占用、挪用的现象。工程征地移民取得了群众、政府、管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皆满意的成效。
水利科技
1953年,广东省正式建立土工试验室,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水利科研机构。流溪河水电站、南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一期以及橡胶坝技术应用、珠三角软基和潮区建筑涵闸等技术都比较先进,科技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以来,水利重大应用研究取得突破。完成了《广东省海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珠江三角洲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北江大堤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全省水利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纵向科技攻关。完成了江海堤围的结构型式研究、外掺氧化镁不分缝快速筑坝技术应用研究、北江大堤强透水地基渗流研究、广东省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广东省典型堤围洪潮灾害损失智能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软土地基加荷速率与稳定控制研究、大中型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技术研究等。近年来,投资5000万建成广东省水利试验基地,实施广东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新的水利科技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对外支援服务工作。主要的援外工程项目有刚果布昂扎水电站工程、马里水利电力工程、索马里费诺力水利电力工程、古巴四省水库养鱼技术合作等项目。同时,水利技术迈向国际市场。
水利信息化
1978年,以西枝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立项建设为起点,拉开了广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序幕。1985年5月,欧洲经济共同体(现欧洲联盟)无偿援助384万欧元建设广东省北江防洪调度系统。该系统是全省第一个大型水利信息化工程,实现了流域内关键水文站点水位和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储存,大大提高了防洪报汛的自动化程度和防洪决策的科学化程度,1994年4月投入使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认真贯彻水利部“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
加快网络覆盖。建成了覆盖全省地级以上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和水雨情报汛遥测网络,省、市及大部分县(区)和主要工程管理单位的三级视频会商系统,全省水利信息网络与通信设施初具规模。
加强业务应用。省三防指挥系统作为水利信息化龙头和骨干项目,带动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并发挥了显著效益。建立了全省6990座小型水库和4343座重要山塘基础数据信息库并实施动态监管。
推进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行政许可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全省水利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水利门户网站等一大批政务信息化和公众服务系统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水行政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水利人才队伍
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市、县三级共举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技能培训1.8万多期,培训干部职工73万多人次。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培养,广东水利职工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干部经过参加在职培训走上了领导岗位,许多职工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至2008年底,全省水利系统职工5.6628万人,其中博士97人,硕士92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28.4%。专业技术人员有1.406万多人,其中高级(含正高)职称1911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26.2%;技能人才2.1209万人,其中高级技师6人,技师135人,高级技工6556人,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9.4%。
水利法制建设和水政执法
水利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共颁布实施了13部地方性水利法规和30多部水利规章。1984年6月颁布的《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是广东省第一部地方性水利法规。2005年1月颁布的《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是《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全国第一部实行统一办理行政许可的地方性法规,也是第一部有关河道采砂管理的专项地方性法规。2008年9月26日,《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定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确立了全省四大江河流域管理体制和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填补了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空白,对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创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水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水法律、法规的实施,水政监察工作应运而生,承担起水行政综合执法的历史重任。1996年,广东省水政监察总队正式挂牌成立。之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105个县(区)也相继组建了水政监察支队、大队,2009年,省编办批准在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四个流域设立水政监察支队,覆盖全省的水行政执法网络基本形成。1996年以来,全省水政监察队伍共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4万多宗,调解水事纠纷5800余件,有效地维护了水事秩序。
防汛防旱防风工作
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以“确保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为防御目标,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制以及防汛值班、安全检查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努力实现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
在预案体系方面,相继编制完成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防汛抗旱防风应急预案、水利反恐应急预案,大江大河、重要堤围和大、中型水库防御洪水预案,《北江大堤—飞来峡水利枢纽抗洪抢险预案》,以及市、县、镇、村四级防洪应急预案,沿海部分市县还编制了防台风、防咸潮应急预案,完成了省级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在指挥体系方面,2003年,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三防指挥系统建设。目前,省三防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的多个子系统也已投入运用,15个市开通了市和县的异地视频会商系统。相继建成了全省水文站网、重点江河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实现了全省水雨情信息的实时查询和洪水预报模型化。与此同时,加强了对港口码头渔船回港和人员上岸避风的实时监控。
在应急体系方面,先后组建了4支省属防汛机动抢险队和5支轻舟机动队,一些市也都组建了轻舟机动队。目前,全省共储备了1.2亿元的防汛抢险物资。此外,省三防物资中心仓库正在建设,4个区域性仓库也在抓紧筹建。
在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防洪调度应用系统、全省干旱遥感监测、全省水库动态应急调水能力分析等项目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对各级指挥长、防汛责任人、抢险技术骨干及三防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加强了三防值班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了三防调度指令制度,落实了报灾核灾制度。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