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治水谱壮歌 喜看春色遍齐鲁
——山东水利60年发展变迁记

东调南下大官庄枢纽工程

 

洪流变奏

 

    “当时的济宁除尚可看到树梢、屋顶外,完全被淹在大水里,而且屋顶旁可航行丈长的大船……济南城里到处是成群的低声叹息的灾民……一个中年妇人手里拉着个裸体的幼孩,据说是因为半夜洪水突至,逃出时未来得及穿衣服。”

 

    以上文字摘自记者肖乾的《人生采访》,事情发生在1935年。这一年,山东境内鄄城董庄段黄河大堤决口,波及鲁西15个县,淹没耕地810万亩,淹没村庄8700余个,受灾人口250余万人,死亡3065人。

 

    这次黄河决口,与被称为“黄河百年来之奇变”的1933年黄河决口,间隔仅一年!

 

    而黄河决口,仅是地跨黄、淮、海三大流域的山东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一个缩影。据史料记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685年间,山东共发生水灾513次,平均四年三次;其中重特大洪涝灾害39次,平均17年一次。

 

    60年过去了,山东省彻底改变了洪水恣意肆虐的历史局面。

 

    早在1946年,黄河山东段的复堤整险工程就开始启动。历经多年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使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下游,实现了60年岁岁安澜。

 

    1948年冬季,淮海战役的硝烟还未散尽,山东就打响了治淮“导沭整沂”的战斗。此后,人民胜利堰、分沂入沭、南四湖治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等工程相继实施,历史上被称作“洪水走廊”的鲁南地区,成了美丽的鱼米之乡。

 

    从1950年起,山东人民持续地大规模治理骨干河道,先后开挖了梁济运河、卫临运河、德惠新河、东鱼河、洙赵新河等,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形成里较为合理的水系新格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与河系综合整治,进一步消除了防洪安全隐患,提高了防洪标准。

 

    60年来,全省共建成河道堤防7898公里,沿海防潮堤及入海河口复堤320公里,各类拦河闸坝4000余座,各类水库5470座,总库容156亿立方米,保护人口4496万人、耕地4912万亩。

 

    历代水患无止休,今朝洪魔从善流。当滔滔的洪流,带给人们的不再是惊悚,而是宝贵的水资源储备,为人民造福,又怎么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水事和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工作逐步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山东省水利系统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为标志,全省水利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山东省先后出台4件省级地方性水法规、12件省政府水规章、19件省政府规范性文件。加强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水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受到社会好评。全省水利系统中涌现出6个国家级文明单位,41个省部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水利厅自1998年被评为首批全国水利文明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又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山东省始终将深化水利改革作为推动水利发展的根本动力,大胆探索,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省有2个市、92个县(市、区)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临沂市费县大田庄乡的黄土庄村,将原来归集体所有的水库、塘坝进行了公开拍卖,鼓励农民自愿办“当家水”,引领了一场深刻的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尊重科技、尊重人才,为全省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多年来,山东省在山区找水、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旱涝碱综合治理、农田水利、灌溉试验、水土保持、堤坝隐患探测、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堤坝灌浆技术、地基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省到各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已基本建成,实施了防汛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水雨情数据处理、小清河雨水情自动测报等应用系统建设。全省水利系统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313项。其中,1992—2008年,有16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至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目前,全省水利系统有113名国家、省、厅级拔尖人才,96名学科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1人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管理系统。

 

    依法治水、改革活水、科技兴水、人才强水,步调一致,配合默契,汇成了水利管理的美妙和弦。


山河传唱

 

    新中国成立时,山东省和全国各地一样,绝大部分农田都是靠天吃饭,既怕旱,又怕涝。为早日摆脱贫困,以打井下泉、引河灌溉、水土保持、涝洼治理为主要内容的面上水利建设蓬勃兴起。

 

    莒南县厉家寨从1955年的初春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整地、打井、修水库、填山沟,将坡地变成梯田,使竖水能够横流,让荒山穿上了绿装。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欣然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

 

    到1957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全省小型水库从2座增加到2804座,机电井从10眼增加到2260眼,3年以上除涝面积从不到50万亩增加到5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从370万亩增加到1352万亩。

 

    1958年到1960年的大办水利,书写了山东水利建设史上极为灿烂的一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短短的3年内,曾经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齐鲁儿女,又用小车推出了数量众多、规模空前的水利工程。全省共投工15.7亿个,完成土石方19.3亿立方米,开工建设了33座大型水库、113座中型水库,实际建成大型水库27座,中型水库88座,小型水库3812座,大中型灌区17处。山东现有的33座大型水库,有31座是在那3年开工建设的。

 

    上世纪70年代,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浪逐潮高。济宁地区组织6个县的92万民工,在邹县西部开展了3年多时间的大会战,成为当时全国农田基本建设的典型。到1978年,全省3年以上除涝面积达到329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22万亩,山东省的农业总产值排到了全国首位。

 

    改革开放以后,“治穷先治水”的共识和“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继续传承,以上世纪末莒北山区综合开发、新世纪初菏泽市河道治理大会战等为代表,全省各地的水利建设持续开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丰收。

 

    水利基业造福人民,创业精神历久弥新。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河流,久久传唱着山东治水的成就、故事和精神。

民生长调

 

    孙中山先生曾给民生下过一个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水利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山东水利发展历程中贯穿始终的主题。

 

    防洪除涝、抗洪救灾,使水畅其流、河湖安澜,改善了社会生存环境,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望天田”灌上了丰收水,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加速了群众致富进程。农民有了“当家水”,城市建起了“新水缸”,解放了城乡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进步。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山东省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6年前,结合兴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累计解决了302万人的饮水困难。截至2004年年底,全省彻底解决了1131万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吃水问题。2005年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新增农村自来水人口313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4年底的42.6%提高到目前的86.1%。

 

    从缺水吃到有水吃,从运水、挑水吃,到和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放心水,数千万农民群众圆了一个千年梦想。

 

    2008年年初,当无数的人民群众仍然沉浸在用上自来水的喜悦之际,省政府又对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重点河道治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3年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年基本完成重点河道治理任务。全省计划完成83座大中型水库、3800多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治理大中型和重要小型河道60多条、重要小型泄洪河道110多条。当年,全省完成了1373座小型病险头顶库、串联库的加固任务。

 

    截至目前,全省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5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已开工建设120座,竣工验收和主体验收27座;全省3864座小型病险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2796座。

 

    水宁万民安,水兴百业旺。60年来,山东水利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发展方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加强民生水利,为保民安、解民忧、帮民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水网交响

 

    山东是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3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都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为保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山东省在调水引水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1956年开工建设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最早兴建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历经多年发展,目前,全省引黄灌溉渠系、引黄平原水库已覆盖11个市、68个县(市、区)。

 

    1979年,邓小平同志来到青岛市,得知青岛缺水,指示:“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1985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兴建引黄济青工程。1986年的春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首个跨区域、跨流域的远距离大型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开工建设,1989年正式建成通水。

 

    引黄济青工程运行20年来,累计从黄河引水27.8亿立方米,向青岛市区供水超过13.5亿立方米,为青岛市创造工业产值1300多亿元,还解决了工程沿线7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使80万亩耕地到得到了有效灌溉。引黄济青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高密县“五河三库串联工程”、潍坊市“河库串联、水系联网”的实践,使山东省坚定了从宏观上调控水资源布局的决心。世纪之交发生在山东的5年连旱,为山东从宏观上调控水资源布局带来了机遇。新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南水北调东线和胶东调水工程形成的‘T’字型调水大动脉为骨架的山东水网”总体构想。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举行开工仪式;2003年12月19日,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举行开工仪式;南北干线长487公里、东西干线长704公里的“T”字型调水大动脉加快实施。

 

    此后,山东各地有70多处区域水网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目前,南水北调一期山东段11个单项工程已开工7项,胶东引黄调水工程将在今年实现通水到烟台门楼水库,山东“南北贯通、东西互济、库河串联、水系联网”的现代化水网框架初步形成,济南、潍坊、淄博、枣庄、日照等市的区域性水网框架已基本建成,全省水资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谁遣银龙山之东?现代水网第一功。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与当地水在这张巨大的水网上融合、流动,合奏着从战略上保障山东省供水安全的交响乐章。

和谐华章

 

    自古以来,为实现人水和谐,人类的探索和实践从未停止过。

 

    水资源总量不足,水生态系统脆弱,是山东的基本省情。山东省在大力开源的同时,加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力度,取得了重大突破。

 

    山东省的农业节水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全省农业节水快速发展,并逐步延伸到工业、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步走出了一条“工程体系支撑、法规体制保障、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节约保护为先”的水资源节约配置新路子。

 

    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万元GDP取水量下降到90.4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节水灌溉面积达5000多万亩,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成为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市。

 

    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以来,山东省城乡用水总量连年保持零增长,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全省年节水达5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山东每年从黄河引水的总量。

 

    山东的水土流失治理从一治一座山,到一治一条小流域,再到多条小流域连片治理,探索出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的成功路子,并由农村向城市延伸。目前,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4个、示范县12个、示范小流域105条。

 

    今年9月6日,济南趵突泉自上次恢复喷涌以来已持续喷涌6周年,创下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喷涌时间最长的纪录。聊城“江北水城”、滨州“四环五海”、临沂沂蒙湖……短短几年时间,全省雨后春笋般建成了100多处城市河道公园和亲水乐园,一处处“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城景交融、人水和谐”的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美化了城区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5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烟台大沽夹河、潍坊弥河等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时,看到水头连水尾、碧波荡漾、景色秀美的河面,不住连声赞扬。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32处,省水利风景区39处。

 

    2009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亲临山东视察,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山东省水利厅正组织力量,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水资源战略研究,绘就山东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支撑和保障蓝色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强调,山东省水利系统将进一步树立统筹治水的观念,统筹谋划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恶化三大水问题,统筹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资源,统筹解决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统筹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加快构建洪水资源化工程体系、防洪减灾体系、供水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节水型社会体系、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努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气风发的山东水利人将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以更科学的理念、更开放的姿态、更宽阔的胸怀,振奋精神,埋头苦干,继续推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谱写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30日

作者:
SRC-131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